标签理论视角下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防治对策研究

2017-09-15 06:31丁圆圆
魅力中国 2017年24期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成因防治

摘 要:从标签理论来看,贴标签的行为对青少年产生重要影响。以标签理论为切入视角,关注在中国日益明显的青少年犯罪问题,运用标签理论解释青少年犯罪、社区闲散青少年犯罪以及青少年犯罪团伙形成的成因和过程,并通过分析标签理论犯罪观带来的启示提出对应的防治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关键词: 标签理论;青少年犯罪;成因;防治

一、标签理论概述

标签理论根生于布卢默、戈夫曼等人的符号互动论,是基于社会、心理学研究所提出的一种将研究重心从犯罪人个体转移至犯罪人的及其犯罪行为产生过程中与之有互动关系的环境和重要人员全新犯罪观。标签理论探讨教师、警察、父母、朋友、司法机构以及犯罪人身处的环境对于逐步形成的犯罪所起到的促进作用,而这一促进作用的表现方式即为当犯罪人初次犯罪或者有越轨行为后,被看似掌握评判依据的权威人贴上不良分类的标签,他们因此受到社会的排斥与指责,并在周围环境的区别反应中迷失对于自身的正确定位和认知,从而走向继发性越轨,成为真正的犯罪人。

标签理论犯罪观从更加客观的角度看待行为的性质以及刑罚的作用。掌握权威的上层统治阶级为了规范与维护自己的统治而制定一系列靠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准则,并赋予这些准则必然被遵守的强制性效力,社会个体因为有意或者无意的行为触犯规则,因而站到遵守规则者的对立面,成为被标签化的越轨者、犯罪人。贝克尔说“自然的东西自在是天真的、既不善也不恶。但是,一旦作为自由和认识自由意志相关时,它就包含着不自由的规定,从而是恶的”。罪与非罪的衡量标准是人为制造出的标签化的规范,并不能说明违规的行为天然就是犯罪的性质而天理不容。刑罚是具有两面性的,刑罚的执行很容易引起犯罪主观倾向的发生和稳固,而不是制止,这便是监狱人格、交叉感染、惯犯、累犯等刑法后续效应产生的原因。刑罚可谓最严重、最不可逆的贴标签行为,正如标签论的先驱——坦内鲍姆所言:“制造犯罪的过程就是一个贴上标签、给他下定义、认同、隔离、描述、强调以及形成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过程;它变成了一种刺激暗示、强调和发展被谴责的那些品质的方式”。

二、运用标签理论解释青少年犯罪成因

(一) 标签理论解释青少年犯罪行为成因

贴标签的行为给青少年的心理埋下歧视、区别对待的阴影。譬如在学校教育中,一些学校出于功利的目的,一味地追求升学率,将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有些因为基础薄弱、贪玩调皮、理解能力弱些、或者家长疏于管教等原因成绩落后的学生被老师和学校贴上差生的标签,他们在学业与学校生活中因此受到较少的关注甚至是不公平的苛待,使得差生们轻易认同自己的身份,厌学逃课,从成绩不好逐渐开始违规违纪,甚至在社会上寻衅滋事,而这一切的起源都只是一个差生的标签给学生不正确的自我定位,让他们在委屈与逆反心理的作用下自暴自弃,迅速堕落。

(二) 标签理论解释社区闲散青少年犯罪成因

社区闲散青少年是指那些16—25周岁,不再接受教育也不入职就业,因父母学校放弃管教或者无力管理而在社区游荡的青少年,很容易走向犯罪的道路。他们因为过早被贴上不务正业、不良少年的标签而被社区排斥,标签理论认为并非他们最初的行为带有犯罪性质,但一旦他们被贴上标签就会因此迅速向标签指向的方向发展,甚至是真的犯罪。社区因为人员集中,关系较为紧密等原因使得青少年的优缺点被无限放大,在家长与社区人员的行为和语言中,会让青少年觉得自己是不被理解和认同的,他们在情感上缺乏爱,倍感孤独和压抑,来自家庭与社区成员的标签让他们更加怀疑自己,持续着闲散的状态,随时有做出不良行为的隐患,并因此陷入标签缠身的循环。

(三) 标签理论解释青少年犯罪团伙的形成

被贴上标签的青少年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往往不足,面对社会的排斥和指责,他们并没有足够的心理能力去抵抗和纠正外界对自己的形象评判,他们因为标签所承受的不公正待遇和心理压力,使得他们对于社会规范的认同与尊重度降低,出于逆反心理或者报复情绪,转而走向更为容易的堕落道路。在这個过程中他们需要认同和巩固新的心理模式,强化自己越轨者的自我形象,因此他们需要集体的力量帮助自己实现彻底的转型,减轻群体成员内疚和自我悔恨的心理负担。共同的生活经历和心理创伤使得集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固化,他们出于惺惺相惜与江湖义气更加团结,此时青少年集体便有了升级为青少年团伙的必要,以更加严格的组织秩序来完成难度更高的预谋犯罪,分工明确,等级森严,团伙成员之间的联系因为共同犯罪而更加紧密,有组织的青少年犯罪团伙因此形成。

三、基于标签理论防治青少年犯罪对策

根据标签理论视角分析下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分析,防治青少年犯罪的根本途径在于切断标签与青少年的联系,即去标签化。美国针对少年犯所采取的非犯罪化、分流、非机构化等措施就其竭尽全力保护和挽救青少年的态度和经验而言是值得我国少年司法体制借鉴的。其要旨在于指将罪错少年交由指定的教育机构或社区负责矫正,以防止犯罪少年与成年犯对于罪错少年产生的不良影响,通过义工或社会辅导人员进行当面的接触与帮扶,协助其父母完成罪错少年的监护与纠正,通过专业的方式使青少年对自己正确认知,避免标签对其产生的禁锢。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坚持和完善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前科消灭制度与审判不公开制度。未成年人可塑性较强,青少年时期的越轨行为不应成为他们一生背负的重担,甚至前途尽毁。司法机构与社会公众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包容和关心,从青少年的切身利益出发,减少知情者,尽可能消灭犯罪前科的不利影响,减轻青少年的心理压力,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重新回归社会。

行为失范的青少年因为缺乏引导而越轨,他们需要家庭、社会、公众甚至是媒体更多的关心和引导,而不是过度的关注和干预导致被贴上消极标签,给少年带来不利影响,后果必然不可设想。标签理论有力批判了传统的犯罪归因体系,让人们更多地关注环境与重要他人贴标签的行为给越轨者带来的心理压力以及负面影响,从而深刻反思犯罪背后的为人忽略的标签的作用,通过去标签化式的青少年保护措施,真正为罪错少年提供回归的阳关大道。

参考文献:

[1]李敏. 犯罪学的标签理论对我国青少年犯罪防治的启示[J]. 中国集体经济月刊, 2007(10):125-126.

[2]宋立. 标签理论视角下的青少年越轨行为[J]. 群文天地,2012(8):201-202.

[3]王宇鹏. 标签理论在青少年犯罪中的作用——从马加爵事件谈起[J]. 法制与社会, 2008(36):362.

[4]黄勇. 标签理论与青少年犯罪团伙的形成[J]. 理论界, 2009(10):167-168.

作者简介:丁圆圆,女(1995-),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专业,研究方向:社会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青少年犯罪成因防治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有关青少年犯罪的人格理论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问题研究
找寻犯罪根源
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青少年犯罪新趋势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