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作人
在中国小提琴艺术史上,矗立着一座永久的丰碑。这座丰碑记述着一个人物,一个为中国小提琴艺术步入世界之巅而奋斗终生的人物。他,就是杰出的小提琴教育家、中国小提琴学派的奠基人之一林耀基。
世事沧桑,时过境迁。转眼间,已经离开人们八年之久的林耀基教授,迎来了他的八十诞辰。尽管大师已经不在人世,但无数热爱他的人们仍然深深怀念着他。为了更好地缅怀大师,继承他的事业,由香港林耀基音乐基金会主办的“中国小提琴巨星汇演暨林耀基教授诞辰八十周年全国巡演音乐会”分别在北京、珠海、福州等城市举行。2017年7月12日,最后的闭幕音乐会(即巡演香港站音乐会)在香港文化中心举行,来自香港地区的各界人士纷纷出席。
小提琴教学奇才
林耀基教授于1937年5月19日出生在广州,父亲是一位喜欢美术的美国华侨。林耀基自幼喜爱音乐,但始终没有机会正规学习音乐。直到十三岁,他终于拿起小提琴,从此走上了为小提琴事业奋斗的道路。1952年,學琴仅一年多的林耀基进入了中央音乐学院少年班,师从著名小提琴家马思聪。学习期间,他的才能得到了马思聪先生的极力赞赏。
1954年,林耀基从少年班毕业后转入中央音乐学院,1960年被国家选派赴苏联参加第二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在苏期间,林耀基有幸成为世界小提琴教育大师尤里·杨凯列维奇的学生。在大师的建议下,他放弃了参加比赛的机会,潜心学习小提琴教学。在两年的时间里,他将杨凯列维奇先进的教学方法研究吃透,学入囊中。说到林耀基的才能,杨凯列维奇曾预言道:“林耀基先生将会为中国小提琴教育事业做出巨大贡献。”1962年,林耀基回到北京,在中央音乐学院担任小提琴教授,从此开始了他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
林耀基是一位小提琴教学奇才,他的能力和功绩证实了他的老师杨凯列维奇的预言。杨凯列维奇是新兴的苏联小提琴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林耀基从他那里学习和掌握了苏联小提琴学派的精髓。回国以后,林耀基反复琢磨,不断实践,将中国古老的哲学思想运用其中,结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类学等多种学科的内容,揣摩出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窍门。在教学中,他将苏联小提琴学派的先进方法与中国人特殊的生理结构相结合,总结出了一套简洁、实用、科学的演奏方法。实践证明,他的这套方法非常适合中国人和亚洲人的特点,他就是依照这样的方法,慢慢建立起了一个科学的教学体系。
林耀基教授的教学方法非常通俗。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小提琴演奏的规律,他发明了三十多条演奏口诀(即顺口溜),为学生们形象地解析了小提琴演奏的正确途径。他还提出了“匀、准、美”的三大演奏准则,为所有学习小提琴的学生制订了科学的规范。
在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林耀基教授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从他培养的第一个国际比赛获奖者胡坤算起,其后有薛伟、柴亮、徐惟聆、张提、刘扬、谢楠、陈曦、李传韵、杨晓宇、高参、刘霄、劳黎等几十位学生。他所教的学生,从胡坤第一个拿下西贝柳斯国际小提琴比赛第五名后,几乎每一个人出去比赛都拿奖,有些拿的还是世界级的大奖。例如薛伟拿过卡尔·弗莱什比赛第一名,李传韵拿过维尼亚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第一名,陈曦拿过柴科夫斯基国际比赛第二名(第一名空缺),杨晓宇拿过柴科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音乐比赛第一名等。
林耀基教学生,总是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因材施教,故而能使每个学生身上的最大能量发挥出来。与此同时,他教出的学生科学规范化都很高,“匀、准、美”的基本原则在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着鲜明而突出的体现。
林耀基教授的最大功绩,就是通过几十年的钻研实践,创立了先进的、带有中国乃至亚洲特色的中国小提琴学派。从他的教学成果和教学影响上看,他完全可以被誉为“东方的加拉米安”或“中国的杨凯列维奇”。不过,以上两个称谓都不显赫,我认为,“世界的林耀基”才是最合理、最响亮的称谓。
晚年的林耀基拥有了极高的国际威望,成为了许多重要国际小提琴比赛的评委和评委主席,包括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卡尔·弗莱什国际小提琴比赛、维尼亚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等。此外,他还是中国青岛国际小提琴比赛的创始人和第一、二届的评委会主席。
林耀基的学生们音乐会
这场音乐会的规模很大,有来自大陆、香港及大陆旅欧的众多青年小提琴家登台演奏,他们都曾经是林耀基教授的学生,包括柴亮、陈曦、刘霄、张文蕊以及林耀基的徒孙宁峰等。音乐会上,这些演奏家们登台操琴,举弓撩弦,以发自内心的深情咏唱,呼唤着远在天国的林老师。他们每个人的精彩演奏,都凝聚着对林耀基教授的缅怀与祝愿。除了独奏外,小提琴二重奏、小提琴合奏、钢琴三重奏等形式也纷纷出现在舞台上,为音乐会平添了一种灵动的感觉。
在香港儿童交响乐团演奏的序曲《南海风情》之后,香港本土小提琴家凌祐、张文蕊出场,两人以二重奏的形式演奏了萨拉萨蒂的《那瓦拉舞曲》。这是一首风俗性、舞蹈性与技巧性相结合的作品,我过去常听海菲茨的演奏(一人拉两个声部)。凌祐和张文蕊的技巧十分娴熟,在香港“儿交”的伴奏下,将音乐中的民族舞蹈感表现得十分鲜活。两人在配合上很灵活,彼此间的对话感和对唱感都很明显,音乐的相融和音色的靠拢亦很积极。
接下来登场的是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教师、曾获第十二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最高奖的陈曦。陈曦自1999年起开始师从林耀基教授,与恩师之间感情笃深。当晚他演奏了一首作曲家陈怡专为纪念林耀基教授而创作的乐曲《思念》。这首作品以林耀基家乡的方言基调为主题,用音乐展开和调性转换的手法,以小提琴深邃、尖利、凄切的音色,表现出人们内心深处声声呼唤大师,遥望大师在天之灵的浓厚感情。陈曦的演奏声音通透,音色纯美,全曲如泣如诉,感人肺腑。听完他的演奏,现场观众大多眼眶湿润。endprint
香港出生的陈茜莹是林耀基的弟子徐惟聆的学生,她在德国第八届斯波尔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荣获青年组第一名,当晚她演奏了斯波尔的《玛祖卡》。这位香港姑娘的演奏很有趣味,斯波尔作品中的矜持和雅韵,还有玛祖卡舞曲中的节奏重音,都被她用手中的小提琴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
出生在广东的袁琛儿,现就学于美国旧金山音乐学院。她早年随顾应龙先生学琴,曾在广东省举办的多项小提琴比赛中获得优胜奖。2006年,袁琛儿赴北京,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随林耀基教授學习,2009年林教授去世后,她又转入徐惟聆教授的门下。当晚她演奏了柴科夫斯基的《旋律》(又译“回忆佳地”)。她的琴声松弛圆润,音色温和恬静。袁琛儿的乐感很好,演奏抒情乐曲时有着一种先天优势。
接着,目前担任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首席的杨晓宇登台,他曾经获得过第四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青年小提琴比赛的金奖。杨晓宇自幼便有着与众不同的音乐灵感,他随林耀基教授学习了八年,可谓“嫡传”弟子。当晚他演奏的两首炫技派作品——意大利作曲家科里利亚诺(John Conrigiano)的《红色小提琴随想曲》和恩斯特改编的舒伯特《魔王华丽变奏曲》——非常精彩,技巧上到位而富余,音乐上自如而流畅,其临场表现征服了现场每一位观众。
刘霄目前是中央音乐学院的小提琴教师。与杨晓宇一样,他也师从林耀基教授八年,后来留学美国,拜在迪蕾的弟子宓多里的门下。刘霄的演奏是技术好,魄力大,音乐表现不拘一格。他有着很好的音乐感悟力以及举一反三的想象力。当晚,刘霄在钢琴家黄萌萌的伴奏下,出色地演奏了拉威尔的《茨冈狂想曲》和中国乐曲《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他干脆利落的技巧表现和鲜活的音乐动力给人们带来了充满回味的享受。
与刘霄年龄相当的高参的演奏特点是全面、精湛、规范,他也是林耀基教授教了多年的高材生,后来多次在国际比赛中荣获大奖,目前还担任瑞士韦尔比耶音乐节的中方大使。当晚高参在下半场登台,为现场观众演奏了李自立的《丰收渔歌》和瓦克斯曼的《卡门幻想曲》。这两首作品,第一首民族风格浓郁,第二首技巧登峰造极。高参当晚的演奏令人惊叹,特别是瓦克斯曼的《卡门幻想曲》,这首集小提琴高难技巧于一身的作品有着令人生畏的名声,它过去基本上是小提琴大师海菲茨的专利,多少人“望曲兴叹”。如今,年轻演奏家们的技巧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故而演奏它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最后一个出场的是年龄稍大的小提琴家柴亮,他是林耀基教授较早期的学生,曾经在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奖,后来担任中央音乐学院的小提琴教授,教出了很多出色的学生。目前他定居香港,并在世界各地以小提琴家和指挥家的身份广泛演出。当晚柴亮演奏了一首中国乐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他的演奏深情而甜美,其中充满了对恩师的无限情感。最后,他又作为首席,率领音乐会参演的全部小提琴家来了一个小提琴合奏,共同演奏了作曲家邹野创作的乐曲《足迹》,算是对敬爱的林老师的一个集体咏唱。
本场音乐会还有一个特殊的嘉宾,他就是青年小提琴家宁峰。因为不是林耀基教授的学生,宁峰本不在这次音乐会的演奏家之列。得知这场纪念音乐会后,他主动向主办者要求出场演奏(正巧他人在香港),以表心中虔诚之意。当晚,他在舞台上说了一段很感人的话,人们得知他是林耀基早期最重要的学生胡坤的弟子。当晚宁峰以一曲马斯内的《沉思》表现了他的深情,他的演奏棒极了,音乐、音色都达到了感人肺腑的地步。
优秀的大提琴演奏家、原中央音乐学院大提琴家教授朱亦兵携小提琴家陈曦和钢琴家黄萌萌在下半场登台,为大家演奏了门德尔松《D小调钢琴三重奏》的第一乐章。这个钢琴三重奏非常棒,他们精湛的技术、默契的配合、激情的演奏,无一不令人为之赞叹。我甚至觉得他们这个“临时”组合应该保持下去,成为固定的三重奏组,因为他们在演奏时仿佛有着一种天生的契合。
一场非同凡响的音乐会结束了,每一位演奏家均受到了香港观众的一致好评,大家对他们的热爱从演出后索求签名的一字长蛇阵中就可以清晰地感受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