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越菲
路多维克·莫洛(Ludovic Morlot),现任美国西雅图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和华盛顿大学音乐学院管弦乐指挥系的主任,同时担任波士顿、纽约、芝加哥、洛杉矶等地交响乐团的常任客座指挥,是新一代指挥家中冉冉升起的一颗璀璨之星。2017年夏天,这位法国指挥家又多了一个头衔——中华青少年交响乐团(NYO-China)的特邀指挥,带领着乐团一路从纽约、北京再到上海、苏州。上海演出的当天,莫洛在其下榻的酒店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70后”指挥家中的杰出代表
路多维克·莫洛1973年出生于法国里昂,六岁开始学习小提琴。早在童年时期,他就加入了各类小型室内乐组合,包括弦乐四重奏、弦乐三重奏、钢琴三重奏等,甚至从八岁开始,他就每个星期固定在交响乐团中演奏了,那是一段对他来说非常重要的经历。莫洛拿起指挥棒纯属偶然,某一个夏天,他正在美国缅因州以指挥大师皮埃尔·蒙特(Pierre Monteux)命名的音乐学院乐队中演奏,在导师的鼓励下,他尝试指挥了一支小型乐队,这让他发现,站在指挥的角度了解乐谱,更能洞悉作曲家的意图。
从此,莫洛走上了漫长的指挥“研习”之路。1994年,他进入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拜在指挥大师科林·戴维斯的门下,毕业后又去了美国的皮埃尔·蒙特学校。2001年,在被誉为“青年音乐家圣地”的坦格尔伍德音乐节上,他跟随小泽征尔学习。2002年至2004年,他回到自己的家乡,在里昂国家交响乐团(Orchestre National de Lyon)担任了三年的常任指挥。
正如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皮埃尔·蒙特、查尔斯·明希为代表的一批法国指挥大师驰骋美国乐坛一样,莫洛也将自己的音乐生涯牢牢地扎根于美国这个交响乐王国。2004年至2007年,他在美国“五大”乐团之一的波士顿交响乐团担任詹姆斯·莱文的助理指挥。2005年,他顶替莱文成功地指挥了波士顿交响乐团,并率团进行巡演。2006年,他又在纽约爱乐乐团为抱病缺席的指挥大师克里斯多夫·冯·多纳伊救场,由此三十三岁的莫洛受到了美国乐坛的关注。
2011年秋天,莫洛成为了西雅图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后又受聘担任华盛顿大学音乐学院管弦乐指挥系的主任。他的音乐成就令人瞩目,以至于与他关系最为密切的波士顿交响乐团一度将他列为新任音乐总监的考察对象,而不久前纽约爱乐乐团在寻找新任总监时,他也被视作重要的候选人之一。《纽约时报》这样评论他:“莫洛从乐团的演奏中激发出璀璨的色彩和惊人的能量。”
如今,莫洛是少数几个与美国所有顶级乐团都保持定期合作的指挥家之一。2016-2017音乐季,他以客席指挥家的身份执棒美国全部“五大”交响乐团,以及洛杉矶、明尼苏达等重要乐团。一般来说,由于风格、趣味和对指挥家的欣赏角度不同,乐团会对某一特定风格的指挥家有所偏好,每个乐团都有属于自己的指挥家“朋友圈”;但无论是费城、芝加哥、克利夫兰,还是纽约、波士顿交响乐团,都对技巧精湛的莫洛青睐有加。
用“耳朵”而不是“眼睛”来演奏
莫洛说自己总是很享受和年轻人一起合作。“首先,这让我觉得自己依然很年轻”,他笑道。其次,他觉得年轻人会以一种更开放的态度来对待曲目。“比如说,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交响曲》是人们如此熟悉的,所以有些职业乐团在演奏的时候,或多或少会遵循一点所谓的‘套路(routine),而年轻的音乐家每一次演奏时,都似乎有许多新的东西渴望去发现。他们愿意去冒险,他们会给你一些演奏上的新想法。”莫洛甚至觉得有时候与年轻人合作比与职业乐团合作更让人激动,“你常常会被他们的活力(freshness)惊喜到”。
事实上,莫洛常年致力于培养和扶持潜力出众的青少年音乐人才。他在担任里昂国家交响乐团常任指挥期间,还训练了两支乐团旗下的青少年交响乐团。他在华盛顿大学音乐学院任教时,组建了八十人的学生乐团,这让他对于如何与学生乐手合作颇具经验。在与NYO-China排练时,为了让乐手们更多地互相聆听,莫洛会后退至观众席,于是整个乐团就在没有指挥的情况下演奏了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的一个完整乐章。“那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时刻,你可以观察到乐手们的身体动作和往常不同,他们对彼此倾注了更多的关注。”
莫洛是在与职业乐团合作时发现这个独特的方法的。“当有人指挥时,乐手们就停止了互相聆听,更多地用他们的眼睛而不是耳朵来演奏。”在莫洛看来,如此完全地服从指挥棒,对于音乐演奏来说并不是很“健康”。指挥之所以权威,是因为他知道如何邀请一个声部的演奏家和另一个声部的演奏家建立起一种联系。“但是你想象一下,你面前有一百多个人,即使你给出了一个很清楚的强拍(downbeat),坐在二十米开外的小号手也不可能以同样的方式与就坐在你身边的小提琴手建立联系。”莫洛认为有时候比起指挥来,定音鼓可能更像是一个乐队的指挥,“因为定音鼓会演奏得稍早一些,整个乐队必须跟着定音鼓的节奏,所以如果他们只是‘看着我,情况就会比较复杂了”。
莫洛希望讓音乐家们明白,自己只是站在那儿,给出一些建议,不时地邀请他们加入这次音乐的旅途(Journey)中,而不是让他们跟着指挥棒来演奏。因此在音乐进行的过程中,他可能会故意让指挥棒的动作变得不那么清楚、明确,甚至完全地停下指挥棒,“这样乐手们就不得不自己去发现,去聆听了”。
莫洛觉得乐队指挥的角色就像是一个足球队的教练,所以演出前的排练非常重要,必须有针对性的策略。“排练的技巧有很多,如分声部练习、明确的弓法、对乐手歌唱等等。歌唱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工具,尤其当我们不说同一种语言时。我经常会花很多时间来唱出我想要这个乐句如何处理,这对音乐家们来说更容易模仿。”他还会给年轻人们讲故事,“比如你自己的亲身经历,比如这部作品是关于什么的,尝试与他们的生活联系起来,这样他们就会理解自己所要诠释的音乐了”。endprint
在莫洛看来,NYO-China与其他国家的青年交响乐团并没有很大区别,“唯一的不同之处可能在于中国专门针对交响乐的训练不多,所以对他们来说有一些挑战”。在这个为期二十三天的训练营中,莫洛很欣喜地看到了这些孩子们巨大的成长和进步,“他们非常有天赋,他们是如此渴望在一起演奏、学习”。
演释中西合璧作品《鼓韵》
为了展现丰富多元的音乐风格,NYO-China的青少年音乐家们在美国和中国演出了华裔作曲家周龙中西合璧的作品《鼓韵》。
周龙1953年出生于北京,198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1993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音乐艺术博士学位。2011年,他凭借其第一部歌剧《白蛇传》获得了美国第九十五届普利策音乐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裔作曲家。2016年,他和陈怡的交响乐《虎门1839》唱片获得了格莱美奖提名,同年他还被授予了“纽约艺术基金会名人堂”荣誉称号。周龙现任美国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城音乐舞蹈学院的杰出作曲教授,他的音乐被国际上公认为汇集了东方和西方的审美观念和音乐元素。
《鼓韵》创作于2003年,探索了中华文化的黄金时代——唐代(公元618-907年)的音乐精神,展示了独具时代特性的音乐风格。它共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由大鼓衬以低音乐器开始,当单簧管进入时, 鼓退入背景,织体随着节奏的逐渐加快而变得更加密集,形成了第一部分的高潮。中间部分的灵感来自于北京智化寺庙堂乐,管子的领奏唤起了层出不穷的群奏呼应,木管乐器即兴式地模仿管子的动机音型。紧接着,圆号入场,音乐逐渐加速至全曲高潮,随之和弦的竞奏与节奏的加速,将音乐推向热烈的曲终。
这样一首用西方乐器演奏的拥有浓郁东方风格的作品,对NYO-China的青少年音乐家来说是一次新鲜的尝试。《鼓韵》之“韵”由唐代传统太鼓(Taigu)集中体现,结合西方和声与器乐语言重新诠释了中国鼓乐。“在作品中,你能听到中国式的鼓声,接着又会听到西方的和声。”不过,比起中国的或是日本的鼓世界(drumming world),莫洛认为作曲家更想要描绘的是整个东方的鼓世界,“他想要表达的是东西方世界的文化碰撞”。
作为《鼓韵》的主力军,NYO-China的打击乐声部在演奏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排练时,周龙本人也来到乐团,和学员们一起讨论,调整了鼓槌的使用,确定了锣的选择等。“太鼓不同于一般的西方鼓,一敲就非常响,所以我们必须找到它们合适的运音法(articulation)。”最大的挑战来自节奏,“包括拍子的变化,一会儿9/8拍变成了3/8拍,一会儿4/4拍变成了2/4拍,诸如此类,一开始可能有点儿难,不过,一旦他们理解了这部作品的结构体系,所有这些困难都迎刃而解了”。
音乐是我的生活,而不是工作
2016年,莫洛率领西雅图交响乐团与小提琴家奥古斯汀·哈德利希(Augustin Hadelich)合作录制了法国作曲家杜蒂耶(Dutilleux)的小提琴协奏曲,获得了第五十八届格莱美“最佳古典器乐独奏奖”(Best Classical Instrumental Solo)。
莫洛本人与杜蒂耶是亲密的朋友。“我在波士顿交响乐团担任助理指挥时认识了他,乐团向他委约了很多作品。杜蒂耶四年前才去世,所以他可以被看作是一位当代作曲家。”莫洛计划录制杜蒂耶的全部作品,“在他去世之前,我们已经录制过一张专辑了”。对莫洛来说,杜蒂耶可能是继承了最好的法国交响乐传统的作曲家,“他延续了德彪西和拉威尔的传统,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普罗科菲耶夫的影响”。
莫洛非常欣賞杜蒂耶的音乐,“他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人”。杜蒂耶的小提琴协奏曲创作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为小提琴泰斗艾萨克·斯特恩而写的。作品中有一个时刻他特别喜欢,“就是在终曲之前,听起来好像乐团在重新调音似的,你可以听到所有的泛音”。莫洛不理解这意味着什么,便问杜蒂耶那是什么意思。作曲家这样回答道:“如果我让乐团停下来重新调音,音乐便会因为中断而失去张力,所以我找到了这样一种方式让音乐到达终曲。”就是这些细节,让这些音乐对莫洛来说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莫洛将音乐看作是他的生活,而不是工作。“如果你仅仅将它看作是一份工作的话,也许你就会切断了一些从中学习的机会。对我来说,音乐就是永无止境的学习,从早上醒来,直到晚上入睡。”除了音乐的相关知识以外,莫洛认为一位真正的音乐家还需要拥有一颗对世界的好奇心。“你谈论科学,谈论如何烧一个菜,以及如何踢一场足球比赛,所有这些都能够帮助你成为一个更好的音乐家。如果你是一个更好的个人(individual),那么你就可以和大家分享更多。你越是拓宽你的眼界,你与除了音乐以外的其他领域建立的联系越多,你就是越出色的音乐家。”
莫洛本人便是如此身体力行的实践者。除了音乐以外,他拥有很多梦想,其中最大的一个,便是成为一名建筑师。“那些美妙的建筑总是深深地吸引着我,其实音乐和建筑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结构、形状等等。”的确,要不然怎么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呢?此外,莫洛还喜欢打网球、阅读、旅行等等,总而言之,“去探索这个世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