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分类评估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转型视角

2017-09-15 08:04潘璟琳吴邵兰韶关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广东韶关512005
韶关学院学报 2017年8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应用型分类

潘璟琳,吴邵兰(韶关学院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 广东 韶关 512005)

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分类评估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转型视角

潘璟琳,吴邵兰
(韶关学院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 广东 韶关 512005)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专业评估是促进专业建设水平提升和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手段。应用型转型发展下的地方本科院校开展专业评估需要厘清“质”与“量”的关系,协调“新”与“旧”的关系,处理“应用型”与“传统型”的关系,衡量“远”与“近”的关系。韶关学院进行了分类专业评估探索与实践,在整合性构建原则关照下构建校内专业分类评估指标体系,具有导向性、发展性、可操作性、分类指导等特点;组织机构和专职工作人员的配备,多样化、高水平的专业评估专家队伍,和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案确保了专业评估的顺利实施。

本科专业评估;应用型转型发展;地方本科院校;整合思维

2015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实施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工作;“为什么要转型”和“转什么型”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已成共识,并已进入了实操阶段[1]。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业建设及方向是其转型能否成功的重要环节,实施适应转型发展的专业评估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本文从厘清转型发展下专业评估面临的新挑战入手,基于专业评估实践,分析和探讨应用型转型发展下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分类评估模式。

一、应用型转型发展下专业评估的新要求与新挑战

已有学者明确指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是办学定位和模式一定意义上的回归[1]。过去几十年,地方本科院校一直致力于层次提升导向型的转型,在实现办学层次提升、办学空间拓展、办学资源扩大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办学定位盲目追求层次的再次提升、办学规模的扩大,人才培养模式与区域经济特色联系松散,办学特色模糊化等等。应用型转型的提出,则是对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和模式的回归,如何优化专业结构、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对接新兴产业发展,必然对专业评估提出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厘清“质”与“量”的关系

大学专业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2]。专业的教育本质和地方发展需要,决定了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与服务地方实现良性互动。作为承担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地方本科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但是专业设置存在盲目跟风、推陈追新等问题,专业结构不合理。专业设置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造成了冗重的专业基数,不仅加剧部分专业就业难、专业就业对口率低,造成结构性失业,也使得高校迷失在“专业齐全则有优势”的假象里,原有的特色专业也因不能集中资源建设而逐渐丢失了竞争力,甚至错失地方特色专业的发展良机。地方本科院校要实现应用型转型发展,迫切需要通过专业评估厘清专业的“质”与“量”的关系,实现专业结构“优化瘦身”。

(二)协调“新”与“旧”的关系

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历程,注定其转型与发展中必然存在着“新”与“旧”的矛盾。一般而言,地方本科院校是指伴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纵向深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通过合并升本、转制升本、民办升本和独立建本等多种方式大规模向地市级城市布点建立起来的本科层次高校[3]。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指依据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经济社会需求以及高校自身特点等基础上科学定位,并在办学体制、专业建设、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服务模式等方面所进行的改革[3]。专业评估不仅要协调“老专业”与“新专业”的矛盾,包括数量占比问题、资源配置问题,要理清老牌特色专业发展方向问题,而且要梳理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旧专业及其去留问题,等等。

(三)处理“应用型”与“传统型”的关系

通常,地方本科院校经过合并、升格后,专业结构变得复杂,但不乏传统型专业,特别是地方本科师范类院校,师范类专业是其主要特色。这些传统型专业既有文科专业,也有理工科专业,专业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应用型转型发展要求院校面向地方,强调依托地方产业发展,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要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与产业需求实现零距离。乍看之下,相比于应用型专业,传统型专业因其专业性质及办学思维固化而在转型过程中稍显滞后,但绝非后劲不足。故而,专业评估如何处理“应用型”与“传统型”专业的关系,传统型转型是否全面改革,如何改,都是专业评估需要谨慎处理的问题。

(四)衡量“远”与“近”的关系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背景下的专业评估,既要考虑当前转型发展的需要,又要着眼国际和未来。专业评估既要“迎评”,也要“促建”,不少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着接受教育部审核评估的压力,应当以审核评估为契机,积极开展专业评估,挖掘本校特色和有长远优势的专业,合理优化专业结构。同时,专业评估需要放眼国际。2016年6月2日,中国成为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的正式会员[4],意味着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CEEAA)认证的中国大陆工程专业本科学位也将得到国际认同,有利于提高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国际竞争力。专业评估要着眼于未来,挖掘出一批特色专业,同时也要遴选出一批优势专业参加专业认证。

二、专业分类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特点

专业评估指标体系是专业评估工作的灵魂,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是专业评估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面对应用型转型发展背景下的诸多新要求与新挑战,地方本科院校需要采用整合思维构建专业评估指标体系。

(一)整合性构建原则下的专业分类评估指标体系

1.整合性构建原则

整合思维(Integrative Thinking)是一种倾向于从功能属性角度思考事物及其关系,以引起事物之间发生融合并形成新事物(如观念、形象、方案等)的思维方式[5]。整体性构建原则下,专业分类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运用整合思维方式,遵循专业发展规律,充分回应多方问责。高等教育质量由学术权力、国家权力和公众权力三者共同保证,高等教育逐步回应外部问责。高校在维护大学自治的同时,还需回应政府对资源使用的问责和市场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问责。

专业分类评估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才培养质量管理手段,是对外部推力与内生发展力量的整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合理之法,可以为用。专业分类评估采用多套标准,积极引入国内外相关专业评估及认证标准,土建类专业参照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的《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评估(认证)标准(2015年版)》;除土建类外的工程专业参照《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或其他国际工程认证标准;师范类专业参照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试行)》;参加省学位办新增学士学位授权评审的专业参照省内《普通高等学校学士学位授权专业评审指标体系》。“拿来主义”的策略一方面是整合思维下的必然选择,住房城乡建设部、教育部、省学位办等相关标准是政府问责高等教育质量在专业建设上的一种体现,国内外行业协会的工程认证标准是市场问责高等人才培养质量在专业培养上的体现,高校专业评估对这两类标准的引入是高等学校回应外部问责的必要手段;另一方面也是应对应用型转型发展新要求和新挑战的有效手段,高等人才结构性失衡下,转型任务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工程认证标准有助于加强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增强地方本科院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2.自制专业评估指标体系

专业分类评估体系除了“拿来主义”部分,更重要的是收集并整合已有各类专业评估或认证指标体系,结合校情和新要求与新挑战,构建自制专业评估指标体系。通过汇聚各类专业认证或评估指标体系的优点,经校内外多方意见征询及反复修改完善后形成,包括学生发展、专业定位与规划、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教学质量监控、特色项目等7项一级指标,24项二级指标,47项观测点组成,其中设有19个核心指标,见表1。

表1 自制专业评估指标体系 (“★”为核心指标)

(二)分类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特点

1.分类指导

分类指导能够使专业评估避免“一刀切”,也有助于后续有的放矢整改与建设。工程类、师范类、新增专业在因专业特色或专业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专业分类评估指标体系整合各类专业评估或认证标准,对各类专业进行分类指导,更有助于各专业迅速把握本专业在同类专业中的位置,查找短板,找准优势,有的放矢地进行整改与建设。

2.导向性

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具有明显的导向性,通过合理设定指标内涵,指明专业建设目标和应达到的程度。一方面,相关专业直接采用国内外专业评估或认证标准,无论国家制定的标准,或是行业制定的标准,均为专业评估提供了常模标准,预设专业建设的水平与高度。另一方面,自制专业评估标准汲取了各类专业评估或认证指标体系之所长,依据校情设定了专业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各专业加强建设,加大改革力度。如此一来,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型发展匡正专业建设发展方向,既可发现一批适应转型发展的优势专业进行扶持与发展,又可梳理出就业率低、办学条件一般又无发展势头的“低质量”专业进行优化。

3.发展性

专业分类评估指标体系是一个持续改进优化的系统,为转型发展中的地方本科院校专业结构调整服务。在整合思维框架下,分类专业评估指标体系持续关注国内外专业评估或认证标准,并积极引入;同时整合各类标准优点,优化自制标准,征询多方利益相关者的意见,特别是行业相关人士能够从社会经济行业发展的需要为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持续改进提供最及时、最前沿的讯息。评估指标体系的不断优化有利于地方本科院校拓宽视野,着眼国际与未来,协调“新”与“旧”、应用型与传统型,动态调整专业布局。

4.可操作性

专业分类评估指标体系合理整合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可操作性强。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的有机整合,既有利于发挥专家的专业知识与经验,又有利于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每一个观测点有详细的评分内容及标准,其评价以是否达到合格为标准,根据专业实际情况分为P、P/C、P/W、F、S结论(“P”代表该项指标合格;“P/C”代表该项指标合格,但需关注,有不确定影响因素;“P/W”代表该项指标合格,但有弱项,有确定性影响因素;“F”代表该项指标不合格;“S”代表该项指标有特色)。

三、专业分类评估的实践

韶关学院从2016年下半年启动专业评估,采用专业分类评估指标体系,以先试点再全面推广的方式进行,见表2。

表2 韶关学院专业分类评估情况

(一)组织机构与专职工作人员的配备

专业评估由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负责宏观指导与协调,各二级学院为主体,分工明确,通力配合。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有4名专职人员,负责评估方案、工作方案、专家手册的制定,全校专业评估的统筹协调与服务,及相关资料的整理与总结;各二级学院为受评专业配备一名专业负责人和一名专业评估秘书,专业负责人主要负责如《专业自评报告》和《专业简况表》等专业材料的撰写与修改,专业评估秘书负责各专业评估工作全过程的协调、沟通工作及评估材料的汇总整理。

(二)多样化、高水平的专业评估专家队伍

专业评估组建了多样化、高水平的评估专家队伍,各专业评估专家共4人,教学管理专家由学校依据专业特点选定,另外2名学科专家和1名行业专家或校友代表由学院拟定后,经由学校审核确定。教学管理专家和学科专家均为在专业建设上有丰富经验、具备高级职称的高校在职人员,能够根据经验及对专业前沿发展动态的把握,对专业建设进行中肯的评价、指出不足并指导发展方向与路径。行业专家及校友代表则能够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角度,给予专业建设指导意见。当然,在评估过程中,学校组织专职人员督查专家严格按照工作方案开展评估,杜绝违反评估工作纪律事件发生,确保评估工作公平、客观。

(三)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案

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案是评估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评估采取二级学院专业自评和专家组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宣传动员,学校召开专业评估专题会议,下发有关文件、资料;各二级学院成立迎评工作组和评估专家小组,组织教师研究、学习相关专业的评估标准和本方案,制定学院专业评估工作方案。第二阶段是专业自评,各专业参照对应的专业评估标准进行自评。第三阶段是专家评估,专家进校实地考察,通过听取专业汇报、听课看课、查阅材料、考察走访、深度访谈等形式,对各专业进行考察评估,并形成评估意见。第四阶段是评估总结,学校教学委员会审议评估结果,召开专业评估总结会,公布评估结果,总结反馈专业建设的经验与不足,提出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的目标与整改意见。第五阶段是整改提高,各二级学院、各专业针对专家评估意见及自评中发现的问题,制定详细的整改方案,提出整改措施;学校根据专业评估综合情况,对具有发展前景及优势的专业予以资金扶持与政策倾斜,努力挖掘特色专业的同时,遴选优势工程类专业参加工程认证。

(四)评估结果

从第一批试点专业的分类评估情况来看,专业分类评估指标体系是比较有效的,能够适用于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韶关学院通过分类专业评估对各类专业建设情况进行了摸底,总结了建设经验与不足,为学校专业建设与整改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遴选出一批优势专业参加国际工程认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分别参加2017年、2018年IEET(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Taiwan)工程及科技教育认证, 对专业内涵建设起到带动、示范、引领的作用。

四、结语

专业分类评估是促进专业分类发展和内涵建设的必然选择,实践结果已表明分类评估策略行之有效。当然,专业评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根据不同类型采用不同评估指标进行,应用型转型改革应结合学校自身情况“因校制宜”。

[1]陈永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之困境与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4(11):38-42.

[2]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128.

[3]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报告2013年[EB/OL].[2016-12-09].http://wenku.baidu.com.

[4]华盛顿协议[EB/OL].[2017-03-05].http://baike.baidu.com.

[5]Integrative thinking[EB/OL].[2017-03-05].https://en.wikipedia.org/wiki.

Probe and Practice on Undergraduate’s Professional Assess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University Transformation: Based on Application-oriented Transformation

PAN Jing-lin, WU Shao-lan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Center, Shaoguan University, Shaoguan 512005, Guangdong, China)

Professional assessment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promoting specialty construction level and specialty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adjustment. n order to achieve successfully transformation,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need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quality and quantity,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ld and the new,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pplied with traditional, to measu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 This paper suggests a index system for assessing professions, which is construct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integrated thinking and integrated principle. Shaoguan university has practiced undergraduate’s professional assessment, 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dex system is effective.

undergraduate’s professional assessment; transformation;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 intergrative thinking

G647

A

1007-5348(2017)08-0010-05

(责任编辑:廖筱萍)

2017-04-27

2014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 “地方本科院校专业结构优化研究与实践——以韶关学院为例”(GDJG20141231);2014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 “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与监测体系创新研究与实践”(GDJG20141232)

潘璟琳(1989-),女,江西赣州人,韶关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教师,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评估、高校招生制度。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应用型分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分类算一算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分类讨论求坐标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