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春梅,吕 娜,赵 艳
(济南军区总医院,山东 济南 250031)
门脉高压患者脾切除术后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干预
陆春梅,吕 娜,赵 艳
(济南军区总医院,山东 济南 250031)
目的 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脾切除术后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6年1月在我科行脾切除术的52例患者术后血栓形成情况。对2016年2月~2017年1月行同样手术的患者53例,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加强病情观察、用药护理、功能锻炼及营养支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手术方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血栓的形成情况。结果 干预组患者血栓的形成率(3.7%)低于对照组(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有效的护理干预,能降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脾切除术后患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切除术;血栓形成;护理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易至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引发上消化道出血。脾切除是目前临床常用的降低门静脉高压,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治疗措施。脾切除术后,血小板从术后第2天即开始上升,血液粘稠度增大,易至血栓形成[1]。常见的血栓形成部位:门静脉血栓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学习研究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脾切除术后,血液情况变化,采取有效的治疗护理措施降低血栓的发生发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2016年1月择期行脾气除术的患者52例为对照组,其中男37例,女15例,平均年龄(51±13.2)岁。干预组选择2016年2月~2017年1月择期行脾切除术的患者53例,其中男36例,女17例,平均年龄(51±12.9)岁。两组患者术前肝功均为ChildA级,术前血小板均<100×109/L,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治疗方案、手术方式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6年1月患者52例,详细记录患者的基本状况、手术方式及治疗护理措施,统计常规治疗护理条件下,门静脉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1.2.2 干预组
在深度分析对照组的基础上,在营养支持、用药护理、病情观察、功能锻炼等方面进一步强化护理措施,统计住院期间门静脉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
1.3 干预组护理措施
1.3.1 术前护理
进一步强化功能锻炼,做好营养支持及肠道准备。术前对病人进行充分评估,查看病人各项检查结果,掌握病人肝功、血小板、凝血状态及重要脏器功能状况。高龄、肥胖,合并糖尿病,既往有血栓病史或是合并慢性静脉炎、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是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在常规术前准备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术前功能锻炼。告知病人功能锻炼的重要意义,指导病人做好床上翻身、抬臀等功能锻炼,检查病人练习效果。患者多伴有营养障碍,表现为贫血和低蛋白血症,给予充分的营养支持,鼓励肠内营养,减少肠道菌群移位。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术前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术前行全消化道准备,减少肠源性感染诱发的门静脉血栓。
1.3.2 术后护理
1.3.2.1 严密观察病情及血液检查结果。脾切除术后第5~16天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最高。门静脉血栓表现为不规则或持续性的发热,体温一般在37℃~39℃,可伴有上腹部不适或疼痛、乏力、食欲不振等非特异性表现。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可出现下肢疼痛、肿胀、感觉异常等不适。按时巡视病房,定时测量体温,观察患者有无腹部体征,询问患者下肢有无发冷、疼痛、肿胀等不适。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早期行B超或CT检查,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1.3.2.2 加强功能锻炼
术后6 h,指导患者缓慢伸曲下肢、翻身等活动。在可以下地活动之前,使用足底静脉泵按摩下肢,2次/d,30 min/次,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指导家属给患者按摩下肢。术后第一天,患者可尝试下床活动,先在床边活动,活动量逐渐增加,逐步向室外活动过渡,活动量以不疲劳为度。一旦发现患者有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体征应停止活动,患肢制动,以免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
1.3.2.3 用药护理
脾切除术后第2~3天,血小板即开始升高,7~14天达到高峰,常在1~2个月内恢复正常[2]。遵医嘱,按时给予活血化瘀类药物,如丹参、潘生丁、阿司匹林等。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皮下注射,应选择脐周部位注射部位,以利于药物吸收。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滴注过程中注意控制速度,不可过快。注意观察药物作用及用药后不良反应,观察溶栓效果及有无出血倾向。
1.3.2.4 营养支持
胃肠蠕动未恢复前给予完全胃肠外营养,合理安排液体的输注顺序,做到先晶体后胶体,先盐后糖,先补充能量制剂再输注氨基酸、人血白蛋白[3]。对于术后发热,出汗较多的患者,注意观察患者血压、脉搏,补足循环血量,防止血液浓缩。胃肠蠕动恢复后,鼓励经口进食,从流质饮食逐步过渡到普通饮食,饮食以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清淡饮食。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I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两组患者门静脉血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计算两组患者血栓发生率。干预组患者血栓发生率为3.7%,对照组为15.3%。两组患者术后血栓形成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血栓形成情况比较(n,%)
脾脏具有贮血、滤血及免疫功能,正常生理状态下,体内30%的血小板滞留于脾脏,肝硬化脾亢时,血小板滞留率可达80%,不少肝硬化脾亢患者术前血小板降至100×109/L以下。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失去了贮存、破坏的场所,骨髓增生活跃,血小板很快回升,术后五天即可达到500×109/L以上,术后两周达高峰[4]。术后患者血容量相对不足,血液粘稠度增加,脾静脉血流缓慢易致门静脉血栓,活动无耐力活动量不足易致下肢静脉血栓。
门静脉血栓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可延伸至肠系膜上静脉,导致肠管广泛坏死,严重时可危及生命。下肢深静脉血栓除引起严重的肢体肿胀疼痛外,血栓脱落可导致肺栓塞,猝死率高[5]。做好围手术期护理,对预防血栓形成意义重大,可以有效预防脾切除术后血栓形成的概率,减轻病人痛苦,降低住院费用,加速病人康复。
[1] 郭武欣,安聪慧.脾切除术后并发症56例诊治体会[J].河南外科杂志,2015,21(3):89-91.
[2] 李永浩.脾切除术后静脉血栓形成防治研究[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4,30(5):44-45.
[3] 张 建,陈 杰,张新民.早期抗凝治疗脾切除术后继发性血小板升高的疗效分析[J].2014,8(3):235-237.
[4] 徐 莹,王 慧,王卫珍.腹腔镜脾切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观察[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6(7):143-144.
[5] 张文祥,谢强强,吕婷婷,等.肝硬化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7,10(1):90-93.
本文编辑:刘欣悦
R473.6
B
ISSN.2095-8803.2017.15.8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