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雨
名人诗事趣话
文/张雨
在我国历史文坛上,记录着不少名人与诗的故事,现在读来仍能给人带来许多启迪和美的享受。
欧阳修外出办事,恰好与一年轻人同行。年轻人不知同行者乃一代宗师,居然指着远处一棵枯死的老树作起诗来,诗曰:“远望一枯树,两个干树桠。”显然,这是典型的败笔,乏味之至平庸之极,既无色彩更无生命力,是地地道道的死诗。但欧阳修补了两句“春来苔是叶,冬至雪作花”,那诗立刻就变得灼灼有神且熠熠生辉,让年轻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一次,苏东坡去拜访宰相王安石。未遇,偶然发现桌上有一首没有写完的诗:“西风昨晚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暗自思忖:“秋风萧瑟,是群芳凋落,但菊花有傲霜之骨,花瓣怎么会四处飘落呢?”于是,他挥笔续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写完就离开了。
王安石看到续诗,笑道:“连苏东坡也不好好读书。难道没有读过《楚辞》中屈原‘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一句吗?”
没有好好读书的人,究竟是苏东坡还是王安石呢?
落英,我国最早解释词义《尔雅》解说,“落”可译成“始”;“英”即花。
王安石当时诗写的是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菊花。那么,黄州菊花到底落不落瓣呢?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曾多次到黄州考察,并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菊花饱经霜露,叶枯不落,花槁不零。”
由此可见,苏东坡的续诗是对的,而王安石自己弄错了。
宋代诗人汪洙写过一首颇具影响的《四大欢喜诗》,这首诗代表了人生中最高兴的四件事:“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清代学子纪晓岚给此诗加了八个字:“十年久旱逢甘露,千里他乡遇故知,和尚洞房花烛夜,监生金榜题名时。”五言变成了七言,而且是喜上加喜了。
可是,后来却有位秀才,乡试没有考中,途中住店时又逢一阵小雨,傍晚时分,又逢店旁有人娶亲。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见闻,颇有感慨,他也给《四大欢喜诗》加了八个字,原诗成为:“久旱逢甘露——几滴,他乡遇故知——仇敌,洞房花烛夜——隔壁,金榜题名时——落第。”“四大欢喜”在秀才的笔下却变成了一场空欢喜。原本幽默的话语让人忍俊不禁,同时也折射出秀才当时悲凉与无奈的心情。
清代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宰相),他安徽桐城的老家修建房屋,因地界不清,与邻居发生争执。张英的家人给他写信,试图倚仗他的权势压倒对方。
张英在京城接到家书,得知事情经过,便以诗复信,诗日:“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读罢,深感惭愧,随即让出三尺地界。邻居被张家的做法所感动,也让出了三尺。此事不胫而走,并被传为佳话,后来民间就有了“让一让,六尺巷”之说。
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难免磕磕碰碰,产生矛盾,但有好多矛盾都是一些鸡毛蒜皮之类的小事,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通过让步和互相宽容可以化解掉。让步是一种修养,让步是一种智慧。要知道,一个人的高明,不在于从干戈中获胜,而在于化干戈为玉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