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瑞 张海霞 马丽莉 张志欣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天津 300191)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 300074)(天津市新华中学,天津 300204) (天津市东丽区教育局,天津 300300)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利他行为倾向分析*
曹 瑞 张海霞 马丽莉 张志欣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天津 300191)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 300074)(天津市新华中学,天津 300204) (天津市东丽区教育局,天津 300300)
运用自编的包括奉献帮助、爱心助人、分享合作、友善慷慨四个维度17个项目的小学生利他行为倾向问卷对750名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利他行为倾向整体处于较高水平;女生利他行为倾向水平高于男生;县镇和农村学生利他行为倾向水平高于城市学生;父母受教育水平是学生利他行为倾向的影响因素之一。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利他行为倾向,调查分析。
利他行为是人类最重要的美德之一,心理学的定义是不期望得到任何回报,自愿帮助他人的行为。利他行为具有使他人、群体乃至社会获益的特性,利他品质不仅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促进人际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说利他行为不仅有助于个体自我发展,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西方心理学认为利他行为是行为主体在并未有意识的关注个人利益而进行的,能够促进他人幸福的帮助和分享行为 (Hoffman,1975)。西方心理学强调只有真正有利他动机的行为才可以称之为利他行为,即真正的利他主义者主要应该考虑他人从自己行为中分享到积极的结果,如果当事者意图从自己的善行中得到什么收获或其行为是对他人的一种回报,那这种行为就不是利他行为 (郑显亮,顾海根,2010)。国内学者时蓉华 (1986)认为利他行为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它是以助人为目的,不期望以后报答而出自于自觉自愿的助人行为。李丹和黄芸 (1996)认为利他行为是指一种不期待得到报答、自觉自愿的助人、救难行为,如同情、捐献、提供帮助、舍己救人等。对利他行为的定义还很多,从诸多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利他行为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必须对他人有利; (2)必须是自愿的; (3)行为必须是有意识且有明确目的; (4)所获得的利益必须是行为本身; (5)不期望有任何精神和物质的奖赏(Bar-Tal,1994)。
在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 “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常被看做一个概念使用,对二者也不进行严格区分。但是心理学中比较强调利他行为与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差别,利他行为被认为是一种全他无我的动机状态,是最高的助人行为,是亲社会行为的最高阶段,是积极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没有任何回报期待的情况下,表现出的任何有意识地帮助他人的行为。
近年来的许多研究发现,利他行为和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高利他行为的人,心理健康水平也高。反之亦然。利他会造成行为者的精神愉悦,产生满足于自我肯定的正向心理体验,从而有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而缺乏这一品质往往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与戒惧,导致精神焦虑 (邵贵平,1999)。利他行为水平高的人往往具有较强的道德信念,因为产生利他行为的不是由于外部因素,而是真正来自自己内心的信念,假如违背了个人的信念,就会受到良心的谴责,久而久之利他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内心道德约束力,使得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而利他行为水平低的人,通常会表现出个人利益高于一切,不顾他人感受,不奉献只会索取。国内研究者指出,利他行为的弱化将导致价值取向的移位、人际交往的冷漠以及对助人行为的怀疑 (王宏详, 2015)。儿童青少年利他行为的缺乏不仅不利于其人格的健全发展,而且会导致社会核心价值的弱化,而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社会性发展的关键阶段,利他行为是小学生的重要心理品质,和其心理健康水平以及人格健康发展关系密切,所以研制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小学生利他行为问卷,了解我国小学生利他行为发展现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利他行为或者亲社会行为的测量,采取的研究方法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根据评定的对象进行划分的方法,分为自评方法和他评方法。另一类根据评定的内容进行划分的方法,分为一般性评定方法和情境性评定方法。近年来,国内关于利他行为的研究开始涌现,利他行为量表的构建多数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如有研究者通过对大学生利他责任性、尊重和关心他人、关心和关注自己、利他行为表现、利己性行为和观念几个方面的研究,概括出利他认知、利他品质、利他动机和利他行为四个测量维度 (李艳芳,2008);还有研究者从利他情感、利他态度、利他行为几个方面揭示了成人利他行为的水平 (陈焕东,2016)。
利他行为倾向是个体在某种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某种行为意向,是行为中采取行动前的一种准备状态。行为倾向只是对个体行为类型趋向性的大致划分,它既可以反映某一类型行为的倾向,又可以反映短暂的行为类型。因此,可以通过把握行为倾向来预测、引导学生的利他行为。本研究运用利他行为情景,通过小学生对在此情景中其利他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进行的判断,了解其利他行为倾向。
2.1 研究工具
小学生利他行为倾向问卷的编制 通过开放式问卷和征集心理学专家及一线教师意见,形成包括4个维度30个项目的初始问卷。初始问卷使用5级评分制:1表示非常不符合,2表示不符合,3表示难以确定,4表示符合,5表示非常符合。得分越高,说明利他行为倾向水平越高。
随机选取天津市两所小学的四、五年级学生,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1份。经过项目分析,最后共计保留18个项目。
项目分析后,保留下的18个项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KMO和球形Bartlett检验结果表明,KMO的值为0.87,p<0.001,表明数据适合进行因素分析。共提取4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可解释50.29%的变异。因为1个题项的因素负荷量太小,因此删除。最后问卷保留17个项目。四个维度中奉献帮助维度有4个项目、爱心助人维度有4个项目、分享合作维度有5个项目、友善慷慨维度有4个项目。
对初始问卷的信效度进行检验。用Amos6.0做验证性因素分析,分析问卷的结构效度。如果1<CMIN/DF<3,GFI、NFI、RFI、IFI、TLI、CFI这几个指标大于或接近0.9,并且RMSEA小于0.08;表示问卷有好的结构效度。结果表明,问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对小学生利他行为倾向问卷进行信度检验,统计结果表明,总问卷的克伦巴赫α系数为0.851,奉献帮助、爱心助人、分享合作和友善慷慨4个维度的克伦巴赫α系数分别0.701、0.697、0.679和0.611。
表1 问卷及各维度的信度
2.2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天津市的中高年级小学生,学生分别来自城市、县镇和农村三种不同生活背景的学校。随机从城市、县镇和农村各选取四年级3个班,五年级3个班,总共选取18个班级,发放问卷7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722份,回收率96%。
2.3 数据处理方法
所有数据均用SPSS17.5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3.1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利他行为倾向的描述性分析
在文献研究、理论研究和访谈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确立的利他行为倾向调查问卷的四个维度为:奉献帮助、爱心助人、分享合作、友善慷慨。奉献帮助是指别人需要帮助时是否愿意无任何回报地去提供别人所需要的帮助;爱心助人是指在他人出现情绪情感等方面的困难时是否愿意主动地关心安慰在他人;分享合作是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愿意与他人分享和合作;友善慷慨是在他人对待他人的态度,情感、行为等是否友好和善,在别人遇到困难时是否能慷慨解囊,做出物质上的帮助。问卷各题目最高得分5分,最低得分1分,得分越高,说明其利他行为倾向水平越高。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利他行为倾向的总均分及四个维度均分 (均分为平均每个项目得分)见表2。
表2 小学生中高年级学生利他行为倾向的描述性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利他行为倾向的总均分是4.25分,表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利他行为倾向处于较高水平。在利他行为倾向的四个维度中,只有友善慷慨维度的平均分低于4分,其余三个维度的平均分均达到4分以上,处于较高的水平。各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奉献帮助、爱心助人、分享合作、友善慷慨。
3.2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利他行为倾向的人口学差异分析
3.2.1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利他行为倾向的性别差异分析
小学中高年级不同性别学生利他行为倾向的结果见表3。
表3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生利他行为倾向性别差异检验
经t检验,利他行为倾向的总分方面,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 (p<0.001)。在利他行为倾向各维度方面,爱心助人维度和分享合作维度上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奉献帮助、友善慷慨维度上的性别差异不显著。
3.2.2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利他行为倾向的居住地差异分析
小中高年级学生利他行为倾向居住地差异调查结果见表4。表4可以看出:利他行为倾向的总分方面,居住地差异极其显著。LSD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城市和县镇学生在存在极其显著差异,县镇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城市学生,其他居住地之间差异不显著。
表4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利他行为倾向居住地差异检验
在利他行为倾向的各维度上,居住地差异显著。具体表现如下。
在奉献帮助维度上差异显著。经LSD多重比较,县镇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城市学生,其他居住地之间差异不显著。在爱心助人维度上差异极其显著。经LSD多重比较,县镇学生爱心助人得分显著高于城市学生,农村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城市学生,县镇和农村学生差异不显著。在分享合作维度上差异显著。经LSD多重比较,农村学生分享合作得分高于城市学生,农村学生分享合作得分高于县镇学生,城市和县镇差异不显著。在友善慷慨维度上差异显著。经LSD多重比较,县镇小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城市和农村学生,城市和农村学生差异不显著。
3.2.3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利他行为倾向的父母学历差异分析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不同父亲学历和母亲学历学生利他行为倾向的描述性分析见表5。
表5 不同父亲学历和母亲学历学生利他行为倾向的描述性分析
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母亲学历主效应显著,F(2,698)=5.368,p<0.01。经 LSD多重比较,母亲学历为中学的小学生得分显著高于母亲学历为大学及以上的学生 (p<0.05)。父亲学历主效应不显著。母亲学历和父亲学历交互作用显著,F(4,698)=2.808,p<0.05。
简单效应分析结果如下。
父亲学历为小学及以下时,母亲学历为小学及以下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母亲学历为大学及以上的学生,母亲学历为中学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母亲学历为大学及以上的学生得分,其余差异不显著。父亲学历为中学时,母亲学历不同的学生得分均没有显著差异。父亲学历为大学及以上时,母亲学历为中学的学生得分显著低于母亲学历为大学及以上的学生得分,其余差异不显著。
母亲学历为中学和小学及以下时,父亲学历不同的学生得分均没有显著差异。母亲学历为大学及以上时,父亲学历为小学及以下的学生得分显著低于父亲学历为中学的学生得分,父亲学历为小学及以下的学生得分显著低于父亲学历为大学及以上的学生得分,其余差异不显著。
在小学生利他行为倾向问卷的编制过程中,首先根据文献资料设定小学生利他行为倾向理论构架;然后,结合访谈和半开放式问卷的结果,又参考同类研究的测量工具,确定了小学生利他行为倾向问卷。这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本问卷有很好的内容效度。运用预测的一半样本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进一步确定了问卷的结构。然后,又用预测的另一半样本,对小学生利他行为倾向问卷进行了验证性因素分析。通过检验,进一步验证了小学生利他行为倾向问卷的结构,确定最终问卷。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各个题目在各自潜变量上的负荷值都达到了显著水平,模型拟合优度指数(GFI)、调整的拟合优度指数 (AFGI)、近似误差方根 (RMSEA)、标准拟合指数 (NFI)、相对拟合指数 (CFI)等都达到了可以接受的统计学标准。这说明数据拟合较好。采用克伦巴赫α系数考察问卷的信度情况,发现问卷及各维度的信度都达到了可以接受的标准,这表明本问卷是一个信度较好的测评工具。本问卷之所以取得了良好的信效度,一个重要因素是本研究把小学生的利他行为倾向作为测量的核心概念。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尚不成熟,情绪情感、价值观都处于形成过程中,通过测量具体情境反映出来的行为倾向比直接测量行为更加能准确、科学地反映出小学生的利他行为状况。本问卷测量的利他行为倾向主要是学校情境中发生的,因此在项目编制的过程中,选取的是和学校生活有关的能体现利他行为的典型情景作为题项,例如,运用五点量表让学生回答这样的问题: “快考试的时候,坐在你旁边的同学发现自己忘带橡皮了,我愿意将自己的橡皮分成两半,借给他一半。”
通过对小学生利他行为倾向的调查,发现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利他行为倾向的得分较高,表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利他行为倾向整体处于较高水平。一项关于中小学生利他行为的调查发现,在周围无人在场的情况下92.8%的学生能够帮助遇到困难或危险的人,利他行为在中小学生间具有普遍性 (黄晨,2015),这一结果也得到了国内其他一些学者的研究支持 (刘巍巍,2013;刘俊,2010)。在小学生利他行为倾向的四个维度中,各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奉献帮助、爱心助人、分享合作、友善慷慨,这一结果也和国内相关研究结果比较一致 (刘俊,2010;方芳,谢广田,2012)。当前各中小学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在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面贯彻立德树人的要求。本研究结果说明,当前学校教育教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前小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小学阶段正处于人的发展基础阶段。儿童的品德行为处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塑性的变化过程中,只要正确地引导,就能促进儿童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调查发现,女生利他行为倾向水平高于男生,李丹 (2000)也发现女孩比男孩更乐于助人、慷慨或者富有同情心。一项调查也发现男女学生的品德得分存在着显著差异,在小学4-6年级和初中1-2年级女生的品德发展水平高于男生,男生在品德内容的大多数项目上的表现不如女生 (骆风,汪士元, 2000)。一项关于成人利他行为水平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男性在利他态度维度上显著低于女性 (陈焕东,2016)。也有学者提出,女性利他行为倾向动机比男性强,但是女性的能力不如男性,因此,在同样的情境中,可能女性觉得更应该帮助别人,但实施利他行为确实男性多于女性,而且大多数情况比较危急的时刻,男性助人行为更多 (程贇,李丹, 2004)。本研究结果并不是说男生的品德的绝对水平低下、品德问题很多,更不是否认男生品德发展的潜力。出现上述情况,既有生理心理等原因,又有社会文化的原因。一种解释是女生在性格上较之男生对人更加和气、易于接受成人的教导、容易与周围的人相处,喜欢助人为乐;而男生性格上过于独立自主、自信好强,常常表现为缺乏合作精神,因此,女生利他行为水平得分可能更高。当然,个体品德的结构和内容十分复杂,小学生不是成人,在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情境中很少涉及高能力,此外,本研究调查的是行为倾向而非行为,深层的品德问题很难用一两种方法确定,因此,虽然本研究严格地遵循了调查研究的原理和程序,但仍不能武断地做出女生利他行为水平肯定高于男生的结论。
环境是影响亲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研究发现助人倾向总分在不同生源地间存在差异,差异达到极其显著水平。农村初中生助人倾向总分大于城镇初中生助人倾向,说明农村初中生助人倾向高于城镇初中生 (龙洋洋,2012)。一项关于大学生利他动机的研究同样发现,来自农村、小城镇的大学生的利他动机显著高于来自中小城市、大城市大学生的利他动机 (张会平,李虹,2006)。程贇和李丹 (2004)认为乡村的人比城市的人更乐于助人,原因在于乡村的人在睦邻友好的环境中长大,更可能信任陌生人。本研究发现,不同居住地的小学生利他行为倾向水平具有显著差异,在县镇、农村居住的小学生的利他行为倾向水平总体上高于城市学生。产生这个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农村的居住环境与城镇不同,农村居住环境相对城市较为开放,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与人的交往机会也相对较多,平时可能有更多机会接受他人的帮助,在他人需要帮助时也倾向于做出助人行为。城市人却往往 “相邻不相识”,孩子缺乏人际的情感联系的体验,这可能会造成城市学生得分低于农村学生。
父母受教育程度也是影响学生利他行为倾向的一个重要因素。本研究发现,父亲受教育程度较低和较高情况下,母亲受教育程度对孩子利他行为倾向的影响较大;在母亲受教育水平较高的情况下,父亲受教育程度会对孩子利他行为影响较大,父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孩子利他行为倾向得分越高。由于受社会婚姻现实状况及本研究的调查样本的限制,这一结果的普遍适用性以及产生的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但是,研究结果启示,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孩子利他行为有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利他行为应该重视父母素质的提高。研究还发现了一个的规律性的现象,父母学历差异大的学生 (比如父亲学历为大学及以上的学生和母亲学历为小学的学生)利他行为倾向得分均低于4分,其他情况下学生得分均大于4分,父母学历的差异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利他行为倾向的关系是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
本研究中得出下面的结论: (1)本研究自编的“小学生利他行为倾向问卷”包括四个维度17个项目,问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指标。 (2)小学中高年级的利他行为倾向整体处于较高水平,女生利他行为倾向水平高于男生,县镇和农村小学生利他行为倾向水平高于城市,父母受教育程度是学生利他行为倾向的重要相关因素之一。
陈焕东.(2016).成人利他水平问卷的初步编制及其应用 (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长沙.
程赟,李丹.(2004).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分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基础教育),33(12),122-125.
方芳,谢广田.(2012).城市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现状调查与对策——以杭州市区小学生为例.教育测量与评价,(2),35-39.
黄晨.(2015).中小学生利他行为调查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师范大学,大连.
李丹.(2000).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因素的研究.心理科学,23 (3),285-288.
李丹,黄芸.(1996).中学生利他态度和行为倾向的调查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14-16.
李艳芳.(2008).大学生道德价值观、自我概念与利他行为关系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武汉.
刘俊.(2010).9-11岁农村小学生利他行为现状及班级心理辅导的效果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山西医科大学,太原.
刘巍巍.(2013).小学生利他行为的调查与内在动机分析.天津市教科院学报,(5),77-79.
龙洋洋.(2012).初中生感戴与助人倾向的关系及其对中学教育的对策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骆风,汪士元.(2000).中小学男女生品德得分差异的实证研究.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37(5),101-105.
邵贵平.(1999).关于利他行为与心理健康的研究.青年研究, (11),45-48.
时蓉华.(1986).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王宏详.(2015).当代青少年利他行为弱化的道德反思及对策.现代教育科学,(4),55-56.
张会平,李虹.(2006).大学生利他动机的调查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4(4),285-289.
郑显亮,顾海根.(2010).国外利他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外国中小学教育,(9),51-55.
Bar-Tal,D.(1994).Altruistic motivation.Humbold Journal of Social Relution,13,3-14.
Hoffman,M.L.(1975).Altruistic behavior and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31 (5),937-943.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t the Intermediate and Senior Students′Altruistic Behavior Tendency
Cao Rui,Zhang Haixia,Ma Lili,Zhang Zhixin
(Tianjin Academy of Education Science,Tianjin 300191;Academy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Tianjin 300074; Tianjin Xinhua middle school,Tianjin 300204;Tianjin Dong Li district education bureau school,Tianjin 300300)
Using the Self-made pupil altruistic behavior tendency questionnaire which include dedication to help and love to help others,share cooperation,friendly generous four dimensions of 17 of the formal scale of the project.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questionnaire to survey 750 pupils,found that pupils′altruistic behavior at a higher level, girls altruistic behavior level is higher than boys,suburban counties and the rural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ltruistic behavior level is higher than the city.Parents′level of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students′altruistic behavior.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t the intermediate and senior,altruistic behavior tendency,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B844.1
2015-7-6
天津市教育科学 “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 (BE1068)。
曹 瑞,E-mail:sdgzcr@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