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共享”汽车
之所以会说这类项目除了博眼球炒作很难持续发展的原因是,用户需求存在明显偏差,软硬件条件不够成熟与过硬。从概念上讲,“共享汽车”是为了解决用户移动出行不够便捷与高效这个痛点,而并非是为了试驾某款车型或是练车(练漂移)这个需求。而这里所提到的“汽车”其实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汽车,它将会是一个智能化、轻量化、电动化的移动工具,显然宝马1系完全不能满足这几点。更重要的是,“共享”概念中最重要的是将闲置的或是富余的物品与他人一同分享,而不是给这个社会造成新的负担。概念都没有理解清楚,用户需求也没有梳理明白,就匆忙上马这样一个重资产项目(亿元),除了能达到一定的广告效应和“慈善”目的之外,很难长时间维持。
如果说当今的车辆无法满足“共享汽车”要求,那未来的共享汽车会有哪些特征呢?电动化,届时绝大多数车辆将会是电动车,且续航里程会在100~600km之间,甚至更远,可实现快充或者边行驶边充电(路面);自动驾驶,车辆将拥有L4级以上的自动驾驶系统,大部分时间乘客不需要操控车辆,在必要时才会介入;车联网,每辆车不仅可以实现Car to Car之间的互联,还可实现Car to X(智能社会)之间的互联互通。以上三点同时兼备时,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智能出行、共享出行。
与现在百舸争流的局面不同,未来共享汽车真正的掌局者,不外乎会是以下两类企业:汽车制造商,例如福特、通用、丰田、特斯拉这类有整车制造能力,有技术储备,有庞大用户基础的企业,且会有一定的富余产能;第二类则是大型平台运营商,例如Uber、Lyft、滴滴,这些平台拥有大批的刚需出行用户,且有较为完善的运营机制与数据资源,转型也比较容易。当然也不排除这两类企业组成新的合资公司,优势互补,掌控整个未来出行市场。在这个领域想要孕育出一个全新的有持续竞争力的品牌,几率会非常小。
在2020年以前出现各类共享汽车都是最初级的,只有整个信息技术、车辆装备技术、城市规划水平与用户需求高度统一时,真正的“共享汽车”,更准确的是“共享出行”才会逐渐显现,不过最快也得2025年,还是个别试点区域内,大范围应用则需等到2050年前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