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词安 (江西吉安)
湘赣省革命战争公债壹元加盖币之考析
罗词安 (江西吉安)
图1
笔者酷爱收藏研究苏区货币实物和金融史料,珍藏有一张湘赣革命根据地发行的面值壹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赣省革命战争公债券”(图1)。该券面加盖有“本息还清转为国币通用”的红色印章,显示该债券付息后,曾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湘赣分行壹元银元券在湘赣苏区广泛流通。这枚先作债券,后为钞票,一券两用的文物,在苏区金融实物中属仅见,其做法在苏区革命史上堪为独创。笔者曾撰文《湘赣省短期公债壹园加盖币》刊于2001年11月14日《中国文物报》第4版,之后,笔者深感拙文言之未尽,有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故再次撰文剖析探讨。
该券面为蓝色,长125、宽85mm,上中间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赣省革命战争公债券”的字样,右边为发行冠字编号“省字第43157”号,左边为“公历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十五”,图案以红旗为背景,两名战士手持斧头、镰刀和武器,阔步前进。战士的右、左分别为“壹”“圆”,正中间印有红色“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赣省苏维埃政府—财政部”圆形印章,下为“财政部长谭余保”。整个设计构思严谨、主题明确,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浓郁的时代气息。尤其是券面上两名战士形象,豪情奔放,表现了苏区军民对胜利充满必胜的信念,展示了苏区人民革命的风采。
背面为红色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赣省发行‘革命战争’短期公债条例”:“一、湘赣省苏维埃政府为发展革命战争起见,特募集公债以充裕战争经费,特定为‘革命战争公债’。二、本项公债定额国币八万元。三、本项公债利率定为半年一分。四、公债券分如下三种:⑴伍角、⑵一元、⑶二元。五、本项公债规定还付息,从1933年7月1日起为还本还息时期。六、本项公债完全得以十足作用,完纳1933年的商业税土地税等国家租税。但以缴纳1933年上半年租税者,则无利息。七、本项公债准许买卖抵押及其他现款的担保品之用。八、如有人故意破坏信用,破坏价格者以破坏苏维埃革命战争认罪。九、本项公债之售票及还本付息者,由各级政府财政部、红军经理处等分别处理。十、本条例自1933年1月1日公布施行。湘赣省苏维埃执行委员会主席:袁德生,副主席:张启龙、谭余保”。
湘赣革命根据地位于湘东、赣西的广大地区,由江西的永新、安福、吉安、宁冈、遂川、新余、分宜、清江、峡江、宜春、萍乡、莲花、上犹、崇义、万安、信丰、大余和湖南的茶陵、攸县、酃县组成,共20个县。1931年6月,中共湘赣省委成立,积极领导苏区军民开展武装斗争和苏区经济建设。1932年底,为了彻底粉碎国民党的第四次“围剿”,充裕红军军费,中共湘赣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决定发行8万元短期公债,公债券面额分伍角、壹元、贰元三种,半年还本付息,利率半年一分。中共湘赣省委在制订1932年11月20日至1933年2月20日三个月工作计划时,对发行公债提出明确要求:“党团员带头购买省苏发行的革命战争公债票,每个党员最低要购买一元,并领导广大劳苦群众自动购买,以充实红军给养,使主力红军顺利地担负目前革命战争。全省八万公债分配各县数目如下:永新26000元,莲花13000元,茶陵5000元,安福8000元,安吉8000元,萍乡1000元,攸县400元,分宜中心县委8000元,酃县800元,宁冈500元,遂川500元,河西2000元。”[1]以上共12个县(区)分担了7.32万元。同8万元相比,尚有差额6千余元,笔者推测差额部分可能是由省直机关和军区部队承担。
苏区人民群众以革命事业为重,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节衣缩食,拿出仅有的积蓄和金银首饰,少的五角,多的五、六十元,踊跃购买公债。“自公债发行后,群众购买非常热烈,在永新的各机关均举行竞赛,有许多卖衣服用品来买公债的。一人买三五十元至六十余元的,特别是永新市工人购买几元至十几元的很多,有些挑水打草鞋卖的都有买几元的。莲花城市一个贫民买二十元。”[2]全省仅用两个月,就将公债全部推销完成,有力地支持了革命战争。
1933年7月,公债到期,省苏维埃政府积极做好兑付工作。许多苏区群众放弃本金,放弃利息,主动地将公债券退还给苏维埃政府。省苏维埃政府除伍角、贰元券收回销毁外,壹元券在付息后,加盖“本息还清转为国币通用”印章,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湘赣分行的银元券,投放市场,等值流通。这样既节约了印钞成本和材料,又节省了印钞时间,简化手续,变废为宝,使得壹元公债券在很短的时间直接转为银元券投放市场。
从存世的这期战争公债券实物来看,有两个非常明显的现象:一是面值伍角、贰元的战争公债券未加盖“本息还清转为国币通用”的印章,且存世极为罕见。其原因是,当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湘赣分行的银元券只有五分、壹角、贰角和壹元4种面值,因此,面值伍角、贰元战争公债券没有加盖“本息还清转为国币通用”的印章作为银元券第二次使用,而是彻底回收,予以销毁。二是存世的壹元公债券,均加盖了“本息还清转为国币通用”印章,而未加盖印章的尚未发现,亦或是笔者孤陋寡闻。
战争公债壹元券发行数量无史料记载。笔者曾在近二、三十年的收藏实践中,前后过手过一些壹元券,并认真收集整理它独一无二的身份证号码—发行冠字与编号,试图破解其数量奥秘。目前,整理一些有代表性的编号如下:编号“0”开头的,有“省字第01438号”“省字第01638号”“省字第04358号”;编号“1”开头的,有“省字第13560号”;编号“2”开头的,有“省字第27474号”;编号“3”开头的,有“省字第33379号”“省字第39826号”;编号“4”开头的,有“省字第40420号”“省字第43157号”“省字第44165号”“省字第49092号”,等等;未见“5”字以及5字以上数字开头的编号。附:1932年湘赣革命战争公债壹元加盖券一览表:
序号券名及冠字编号背面编号资料来源备注1省字第01438号资料不详《中国革命根据地货币》冠字为大“省”2省字第01638号(图2)号码不清自藏品3省字第04358号(图3)R16421《中国历代货币大系》第11卷4省字第13560号R11333自藏品5省字第27474号A04874自藏品6省字第31614号资料不详《中国钱币》1986年第4期7省字第33379号资料不详2007年北京嘉德拍卖会8省字第37553号D1□□57《湘赣革命根据地货币史》9省字第39036号资料不详网络10省字第39826号资料不详2001年北京嘉德拍卖会11省字第40420号R16758《中国革命根据地债券文物集》12省字第43157号(图1)A□□247自藏品13省字第44165号资料不详2012年北京嘉德拍卖会14省字第49092号资料不详2009年北京嘉德拍卖会冠字为小“省”
图2
图3
其余编号无需赘述、一一例举。以此推测,每组1万枚,5组就是5万枚。从冠字及编号推断公债壹元券,当时发行的数量可能有5万枚,即5万元公债。而伍角、贰元公债券,只有3万元公债,共计发行公债8万元。
公债壹元券加盖印章后转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湘赣分行壹元银元券的数量,同样也没有记载。考虑公债壹元券自然损耗等诸多因素,其数量应少于5万枚。至于壹元券回收后,是全部、还是部分加盖印章再作为银元券投放市场,均找不到只言片语作为依据。
壹元加盖券发行数量史料、亲历者回忆录中同样没有记载。或许那个时代就视作绝密的内控信息,没有几人知晓。当时国家银行湘赣分行行长胡湘也就因为一句:“银行基金不多,自己做花边明洋”,便以“暴露了国家机密”罪处死[3],可见当时的保密要求之严厉。随着当时知情人的逝去,加盖转为国币的数量,可能就成为一个永远解不开的秘密。笔者发现公债壹元券背面上方,有一组大写英文加阿拉伯数字组成编号,这又是伍角、贰元公债券背面所没有的。推测这是公债壹元券加盖印章的同时,留下的发行冠字编号。其理由有四:其一,纸币发行均有发行冠字和编号,公债改作国币通用也不例外,该有的必须有。也就是说每枚公债“改作国币”时,均要加盖发行冠字和发行编号;其二,发行冠字编号既是对纸币的严格管理,数量、流向上的控制,也是防伪的重要措施,理所当然;其三,纸币冠字编号既可在正面,也可在背面。由于壹元公债券正面布局非常完美和谐,难以加盖,而背面左、右位置均不够妥当,正上方是非常理想,故背面正上方加盖了公债“改作国币”的发行冠字编号;其四,发行冠字编号以大写英文+阿拉伯数字组成的方式,是湘赣分行纸钞发行时最为常见的样式,其风格、作法与湘赣分行纸币发行冠字编号一致,所以我们有充分理由认为这就是公债“改作国币”时,银行加盖的冠字编号。
非常可惜的是,这些参与流通后的加盖币,冠字编号位置是在纸币中间对折处,绝大多数破损严重、字迹弥漫不清难以识别。目前收集到较为清晰可认的号码只有6组:“省字第04358 号”,背面有“R16421号”;“省字第13560号”,背面有“R11333”;“省字第27474号”,背面有“A04874”;“省字第37553号”,背面有“D1□□57”;“省字第40420号”,背面有“R16758”;“省字第43157号”,背面有“A□□247”。由于资料极为有限,无法找出其规律,希望同仁共同努力,期待有朝一日解开加盖券的发行数量之谜。
注释:
[1] 江西省档案馆选编:《湘赣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下册第258页。
[2] 《湘赣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征集协作小组编:《湘赣革命根据地》,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1年,第491页。
[3] 罗开华、罗贤福主编:《湘赣革命根据地货币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2年,第223页。
(责任编辑 刘 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