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春水向东流诗文雅艺由此生

2017-09-15 08:32文管尔东
杭州 2017年7期
关键词: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

文管尔东

一江春水向东流诗文雅艺由此生

文管尔东

↑ 金色钱塘江(荷莲/摄)

水乃生命之源,逐水而迁、临水聚居,自古就是人类生存之所需。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三江两岸风光绮丽、资源丰富,孕育了这里深厚的人文底蕴。唐宋以来,丰饶之地经济繁荣、人口集聚,文教因此得以迅速发展,仅海宁地区历史上就曾出进士366人。这无疑又为各种创作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和人才保证。

钱塘江对于浙江文艺的滋养远不止于外在环境和物质保障,其吟咏为诗、描摹入画、谱唱是曲、敷演成戏,对当地各种文艺形式均有较大的影响,也作用于艺术生产的方方面面。

江山多娇 诗画多情

正如黄宾虹所说:“江山本似画,内美静中参”,山水之美可成天然的画卷,因景畅神、怡情化境则更能企及意境高远、情景交融的艺术追求。自古名山大川就是诗歌、绘画所表现的主要对象,山水诗和山水画也因此独立成派、自成风格。

钱塘江沿途风光绮丽,不同流域的景观特征迥然有别,这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来源。上游的新安江河道曲折、山高水长,两岸山色青翠秀丽,江水清澈湍急,有“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之美誉。文人墨客赋诗绘景者众多,留下了“湖经洞庭阔,江入新安清”(孟浩然《经七里滩》);“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李白《清溪行》);“洞澈随深浅,皎镜无冬春。千仞写乔树,百丈见游鳞”(沈约《新安江水至清见底》)等佳句。

进入富春江段,江宽流缓,江水漂碧,岸上或岩石陡立、层峦叠嶂,或村舍错落、阡陌纵横,呈现一种恬然静谧之美。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一文中曾赞:“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这种景观显然更切合古代文人的审美志趣,所以严光、黄公望等文人雅士一度隐居于此,由此也诞生了诸多的名篇佳作。仅《富春江名胜诗集》一书中就收录吟咏富春江山水的诗词2000余首,作者有谢灵运、李白、杜牧、孟浩然、范仲淹、陆游等1003人。其中“钓濑水涟漪,富春山合沓”(李德裕《二猿》);“悠然富春客,忆与暮潮归”(郎士元《送孙愿》);“莫怪富春江上客,一生不厌钓渔矶”(陆游《读史》)等词句在写景的同时,更蕴含着一种闲云野鹤、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

↑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

不但诗词中的富春江让人有一种忘却尘忧之感,在描绘江景的画作中也常见类似的意志表达,《富春山居图》就是杰出的代表。在其秀润淡雅、意境简远的画风背后,是晚年黄公望劫后余生、绝意仕进的内心写照,从而呈现出“神韵超逸,体备众法,脱化浑融,不落畦径”(董其昌评价)的简远意境。近代以来,富春江依然是画家笔下的重要素材,黄宾虹的《富春江图》、张大千的《富春江一曲》、潘天寿的《富春江上》、叶浅予的《富春山居新图》、李可染的《家家都在画屏中》、刘海粟的《江山渔乐》、秦宣夫的《春游富春江》、吴冠中的《富春江之晨》等均为其中名作。

与上游的秀丽、宁静不同,钱塘秋潮则是惊涛骇浪、气势磅礴的阳刚之美。周密在《观潮》一文中写道:“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因此,历史上以钱塘潮为题的作品同样蔚为大观、风貌别具。仅历代文人咏潮的诗词就不下千余首,孙中山、毛泽东等伟人也曾有感而发、留有佳句。“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不独光阴朝复暮,杭州老去被潮催”(白居易《潮》);“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末,黑沙白浪相吞屠。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情此景那两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苏轼《观浙江涛》)等作品写的是江潮,也是心潮,是自然奇观映衬下渺小个人的一种感慨。绘画方面相关的佳作则有夏圭的《钱塘秋潮图》、李篙的《钱塘江潮图》、吴灏的《钱塘秋潮图》、孙永的《钱江潮》、沈明权的《钱江潮》等。

借景抒情 创作底蕴

除了诗词、绘画直接以景如题以外,钱塘江对于小说、戏剧、影视等其他文艺形式的发展同样具有多方面的促进作用。

美轮美奂的江景本就能为电影、电视提供充分的审美元素。这在旅游风光类的专题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近年来,《钱塘江》《清清新安江》等诸多作品均为观众全面呈现了这里的自然风貌、历史遗迹。

钱塘江的景观还能为文艺创作提供所需的背景和情境。例如:古典名著《水浒》中就不乏借江喻人的生花妙笔。在第一百十九回,鲁智深与武松安歇六合寺。作者以他们观景写出了“城外江山秀丽,景物非常……是夜月白风清,水天同碧”的风光,又借僧人之口道出潮信规律:“这潮信日夜两番来,并不违时刻。今朝是八月十五日,合当三更子时潮来。因不失信,谓之潮信。”而且小说还将潮信按时到来的意象与鲁智深的顿悟、圆寂相对应,所谓“今日正应了‘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俺想既逢潮信,合当圆寂”,借此来表达“平生不修善果,只知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另外,电影《富春江》《新安江上》《情醉富春江》、越剧《鸳鸯曲》《绣花女传奇》《桐花泪》等演艺作品,也都用钱塘江作为故事发展的外在环境,利用江景来为人物塑造、情节推进服务。

作为母亲河的钱塘江孕育了一方百姓,也造就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各种奇闻异事,它们更是文艺创作所需的宝贵素材。例如:纪录片《钱塘江》用航拍手段展现了自然景观的恢弘壮观,其背后的核心意旨却是人文情怀。通过对塘工、横漂一族等典型人物的描绘,作品深刻揭示了乡风民俗、人与自然的关系。电视专题片《天下钱塘》则更是全面展现了钱江流域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

演艺佳话 传承古今

自古以来,钱塘江沿岸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在演艺作品中也比较常见。早在元代,戏曲家宫天挺就曾写就杂剧《严子陵垂钓七里滩》。2014年,新编姚剧《严子陵》也成功上演。越剧方面则有《山水黄公望》《吴越王》等。甚至由民间越剧爱好者组建的彭埠越剧团也曾把钱塘江传说渔夫与龙女的故事编成《秋生》搬上舞台。

对于表演艺术而言,钱塘江一度还承担交流媒介的重要作用。正如旧时把戏曲、曲艺艺人到外地集镇演出称为“跑码头”,水路曾经是江南一带戏班流动演出的主要途径。由于钱塘江东西贯穿浙江,各条支流又连接杭嘉湖、绍兴、余姚等各大戏曲重镇,它曾对许多地方剧种、曲种的生存、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推动了各种艺术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例如:明代成化、弘治年间,四大声腔之一的余姚腔产生于浙江,但它很快流行到了安徽,成为当地青阳腔的前身。程演生在《皖优谱》中曾记载“皖南优人,是时所习者为‘余姚腔’”。到清代康乾时期,大量的徽班又进入浙江进行演出,为绍剧、婺剧的成熟、发展奠定了基础。而这些现象其实都与钱塘江直接连接皖、浙两省,两地戏班频繁往来、不断交流有关。

① 张大千《严陵濑图》

② 孙永《钱江潮》

综上所述,钱塘江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丰厚的物质资源,也是滋养浙江文艺发展的源泉。对于创作者来说,它是素材,是背景,是灵感之源,是畅怀之境,也是文化交流的枢纽。基于此,总结前人既有的创作经验,进一步挖掘、提炼钱塘江所蕴含的文化资源,这对于打造文艺精品、突显地域文化、推动浙江文化强省建设均具有显著的意义。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
我在钱塘江边长大
钱塘江观潮
新安江
浙江海宁:钱塘江再现“交叉潮”
富春江的绿
沁人的绿,醉人的美
磁过滤技术改造
浙江省数学高考考法剖析
富春江之美
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促进新安江水环境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