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点》记者 肖丽琼 实习生 戴佩岑
国产数据库叫板甲骨文
《支点》记者 肖丽琼 实习生 戴佩岑
尽管国产数据库企业不断从甲骨文等国际巨头手上“抢生意”,但要追上它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达梦董事长冯玉才。 宋荣成 摄
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这,对本土从事数据业的公司来说是重大利好。比如武汉达梦数据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达梦”),就迎来了它的美好时代,正一步步接近“中国版甲骨文”的梦想。
8月,达梦数据库刚完成中国民航信息集团数据库系统的全国产化替代项目;上海浦东新区政务云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归集的数据已经从起步之初的几百万条,迅速“井喷式”增长到目前的5000多万条,并仍然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近10年来,在民航、铁路、金融、公安、电力、社保、审计、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应急救援等军口、民口30多个行业领域,达梦没少从甲骨文等国际巨头手上“抢生意”。
进入中国近30年,雄踞中国市场半壁江山的甲骨文,其固若金汤的防线,正被以达梦为代表的国内数据库企业一点点撕裂。
尽管如此,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在国内数据库行业这个百亿元级的大市场里,甲骨文等国外品牌占据90%以上的市场份额,霸主地位仍难以撼动。
“国产数据库企业要追上甲骨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达梦董事长冯玉才在接受《支点》记者采访时坦言,“我们的DM7系统,虽然提供了针对Oracle(甲骨文)的全方位兼容,但这个替换过程需要时间。”
“达梦今年的目标,是‘攻克’银行业,替代国外数据库系统。”8月1日,在位于武汉光谷软件园的达梦公司总部,记者见到了“冯老师”——这位不习惯让员工称呼自己董事长的企业家。
冯玉才还有别的身份: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导,以及中国数据库标准委员会工作组组长。他告诉《支点》记者,研发数据库没什么窍门,达梦只是比别人提前20年做了这件事。
1978年,武钢投资50亿元从日本引进设备,建造“一米七”热轧钢材自动化生产线。当日本专家完成施工撤离中国时,他们就地销毁了所有项目资料。
这一幕深深刺痛了当时正在武钢学习的冯玉才,他自那时起便立志研发出国产数据库管理系统。
那一年,现在的数据库巨头甲骨文,刚刚迁往硅谷。它的创始人拉里·埃里森,研发出数据库也仅仅一年。
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导弹专业的冯玉才,原本学的是怎么造火箭发动机。此时,他刚调到华中工学院(先后更名为华中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任助教不久,在大学里教的是高等数学。
靠着一本英文字典,仅用半年时间,没有英文基础的冯玉才,就将这些资料全部读完。“怎么开发数据库依然没弄清楚,但至少知道了数据库是什么。”
顾名思义,数据库就是“放数据的仓库”。当数据量大了,就需要对仓库进行有序整理。
研发过程,困难重重。
旁人对他不理解:国外已有成果,还去研究有什么意义?而且,研究经费也缺乏。在研究难以为继的时候,他找相关部门寻求支持,以个人名义贷款5000元继续研发。
1986年,冯玉才为这一项目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不想却获得支持。这对冯玉才的精神鼓励很大。那时,一个项目的研究资金通常只有两三千元,这个项目却获得了3万元经费。
历经三次失败,历时十年,1988年,冯玉才和他的团队,基于Pascal语言开发出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获得成功。这驳倒了中国没有能力开发国产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谬论。
达梦数据库一鸣惊人,得到国防科工委的肯定,并拨款60万元作为科研经费。1992年,华中理工大学达梦数据库多媒体研究所正式成立,核心研发成员是该校的教师。
上世纪90年代后期,社会信息化和信息社会化的浪潮席卷整个世界。此时,国内数据库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信息产业和信息安全越来越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
1997年,科技部组织了国内数据库行业的首次“PK赛”,测试各家企业数据库产品的水平高低。冯玉才告诉《支点》记者,名不见经传的达梦研究所在这场比赛中一举夺魁,与知名的东软集团平分百万元奖金。
此后的达梦就像“开挂”了一样,在连续六年的“PK赛”中都独占鳌头。2000年,武汉达梦数据库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一年后,上海分公司研发团队组建。
然而,公司在2003年却遇到了危机。
在当年的比赛中,达梦最新的第三代数据库产品DM3得了个倒数第一,颗粒无收。
那一年,开源研发成为流行。“除了达梦,其他所有公司都用国外公司开源的数据库产品进行研发,这就相当于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冯玉才告诉《支点》记者。
但是,比赛规则并未禁止开源研发。
这个结果对于达梦是致命的打击。因为一直以来,达梦主要靠国家经费“供血”,市场收入微薄。如果在2004年不能拿下第一,达梦将面临倒闭。
这是达梦发展史上最大的危机。
“是做开源研发还是坚持自主研发?”达梦面临抉择。
那时,公司研发团队八成以上的人都支持开源研发。但冯玉才认为,开源研发对知识产权、信息安全、创新和企业文化都有致命伤害。
冯玉才说,自主知识产权是达梦的核心竞争力。若此时进行开源研发,就是放弃自己的核心技术。同时,这也相当于承认国产数据库比国外的差,但这与达梦的企业文化是背离的——这也意味着,达梦前20多年的研发白做了。
人的智商都是差不多的,达梦有今天的成绩,是因为比别人早做了20年。如果现在才做开源研发,达梦从零起步还能超越对手吗?
坚定了不做开源研发的决心后,公司内部再次产生分歧:是继续改良武汉团队研发的DM3,还是全力研发上海团队正在做的DM4?
此时,距离2004年的测试仅剩7个月。按正常研发的工时计算,新一代DM4数据库需要两年半才能完成。
开发数据库犹如建房子,地基决定了房子能盖多高。冯玉才意识到,只有全力研发DM4,才可能打赢翻身仗。
“人的能量极限,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能充分激发出来。有时,就是要置之死地而后生。”冯玉才作出决策:放弃DM3;上海、武汉团队合力研发DM4。
这也直接导致核心团队的部分成员退出。
“在作企业决策的时候,不可能什么都要,总要保住一些、舍弃一些。”冯玉才对《支点》记者表示。
那一年,在华中科技大学南门对面的产业大厦9楼,二三十名达梦工程师在机房里奋战了7个月。
2004年,达梦携DM4数据库参加测试,结果速度超过国内开源数据库的一倍。
2003年的危机,让达梦意识到,研发型企业必须具备造血功能,不能躺在研究成果上睡大觉,要走市场化道路。
冯玉才坦言,在此之前,DM2市场化运用较少,收入只有数十万元。
而此时,国内看似巨大的数据库市场,被“IOE”所占据。
所谓“IOE”,是指服务器提供商IBM、数据库软件提供商Oracle(甲骨文)和存储设备提供商EMC,三者构成了一个从软件到硬件的集成系统,占据了全球绝大部分市场份额。
“这是一个艰难的‘破冰’过程。比如银行业,使用国外系统已十几年了,突然换成别的系统,如果出现问题怎么办?用户肯定是有担心的,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冯玉才说。
1997年,达梦的第二代产品DM2诞生后,中国电力财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财”)华中分公司财务应用系统就首次使用了DM2,这对DM2的产品化提升起了决定性作用。这也是国产数据库最早实现应用的案例。
中国电财成为达梦首个破冰的公司。
随后,中国电财与达梦签订行业买断合同。如今,达梦数据库在中国电财及其下属30多个省电力银行和72家分支机构已运行了10余年,系统始终运行安全、稳定、准确。“在信息时代,数据库如同人体的神经中枢,一旦瘫痪,后果不堪设想。”
好消息接踵而来。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在网络安全、自主可控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建立国家信息安全战略体系。在电力、电信、金融等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开始去“IOE”。
在这种背景下,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以及对核心技术的掌握,让达梦获益颇多。
2008年,为提高调度技术系统的自主性和安全性,国家电网决定在电网调度的核心应用中,开始逐步采用国产数据库作为基础平台;在建设区域电网和升级电网调度中心时,也将全面采用国产数据库产品。
同年7月,国家电网组织了几家国产数据库进行评测。经过严格的测试后,达梦数据库以最快的移植速度、最优的移植质量、最好的技术服务中标。
今年5月18日,中国民航信息集团公司和达梦共同建设的电子客票系统,已经在24家航空公司完成了数据库国产化替代工程。接下来,达梦的计划是突破银行业。根据银监会的相关要求,到2019年,银行业软硬件国产化率不得低于75%。
近年来,大数据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这也引起了达梦的高度重视。2015年6月,达梦对外发布了“大数据平台战略”。
建立“大数据平台”,意味着达梦正摒弃一家独大的想法,开始在大数据产业链的上下游,寻求产品、技术、渠道、商业模式上的合作。此前,达梦已和昔日的竞争对手,如中软、东软、浪潮、华迪、曙光、华宇等结成战略联盟。
截至目前,大数据业务已占到达梦现有业务的一半以上,且还在进一步增长。
基于技术发展和产品战略等方面的共识与互补性,达梦还与华为合作开发了一体机DHdata(Dameng Huawei Database machine);与赛凡科技共同推出一体化平台系统“云梦数据仓”;与浪潮、曙光等服务器厂商无缝对接;此外,达梦还加入了国产主机系统产业联盟、安全可靠电子政务产业发展战略联盟等。
“2000年,达梦刚成立时,产值才几百万元。如今,达梦的产值早已突破亿元。但相比一些传统行业,我们的发展速度还是慢了,主要原因是产品研发周期长,市场开发进程慢。”冯玉才告诉《支点》记者,他的梦想是,达梦明年内能在创业板上市,利用资本的力量逐步完善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