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生 蒋凤锁
本科生导师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有效制度,但实施中暴露出的导师数量不足、学生参与度不高、师生关系不够融洽等,以及新升格院校科研氛围不浓、老师面临转型与发展等问题,都严重制约着新升格院校推行本科生导师制。通过对青年博士老师担任本科生导师的必要性、可行性的探析,以及相应保障措施的建立,有利于青年博士老师自身的快速成长,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有利于导师制取得成效,不失为新升格院校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路径。
青年博士老师新升格院校本科生导师制保障措施新升格本科院校首要的任务是顺利通过学士学位授权评审和专业合格评估,需要学校在办学理念、制度建设、培养目标等多方面进行重新定位和转变,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关键是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外引内培改善师资结构,外引是主要方式,而青年博士老师又是引进的主要对象。
对本科生导师制的阐述较多,王卓然在《新制度主义视阈下本科生导师制制度建设探究》认为,本科生导师制是“以任务为导向,以个别化引导为主要形式,以程序化规定为有力推手,以常态化规定为保障,意在提高学生能力的学校教学制度”,实践证明,这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有效制度。新升格本科院校要实现“弯道超车”,必须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但已经实施本科生导师制院校暴露出的导师数量不足、学生参与度不高、师生关系不够融洽等影响本科生导师制取得实效的因素,以及新升格本科院校科研氛围不浓、老师面临转型与发展等问题,都严重制约着新升格本科院校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由青年博士老师担任本科生导师不失为新升格本科院校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路径。
一、青年博士老师担任本科生导师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导师制取得成效
从已经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院校经验看,导师数量严重不足是制约实施效果的一大因素。究其原因,一是高校扩招引起的生师比过高,二是选拔导师的要求很高,必须具备高级职称、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善于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等条件的老师才能担任本科生导师。而据陈余丹《基于学生需求的本科生导师制探讨——以J学院为个案》、李蘋《本科生导师制的问题研究——以济南大学城市发展学院为例》的调查,学生选择导师时,首先看重的是导师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注重导师的个人能力和与学生的交往,对老师的职称等并无严格的要求。青年博士老师有工作热情,他们的成长历程和取得的博士学位对本科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容易成為学生学习的榜样。青年博士老师在其学习阶段,充分体验了他们的导师对他们的全方位的指导,对导师制的内容较熟悉,对学生为什么导、导什么、怎样导有切身体会。青年博士老师与学生的年龄差距不大,容易了解和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为,学生也愿意和他们沟通交流、做朋友,青年博士老师能对学生的情况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便于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成长督导,他们的导心、导学、导向容易被学生接受,从而使导师制取得实效。
(二)有利于青年博士老师的快速成长
作为本科生导师,需要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观念,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人文情怀,能全面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拥有深厚的知识功底和强烈的科研创新意识,熟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熟练教学方法和人际交往技巧,具备“慧眼识英雄”和“造就英雄”的能力。青年博士老师是新升格院校未来的希望,促使他们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水平,刻苦钻研业务,努力搞好科研,提升教书育人能力,让他们担任本科生导师不啻为管理好、使用好青年博士老师的最佳平台。青年博士老师在引导学生的同时,也会从学生那里接受到各种信息的反馈,感受到无形的压力,迫使他们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更新自己的认知结构,提升引导学生的能力,促进他们快速成长,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三)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本科生导师制强调个别化指导,其核心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主动探究意识和批判性思维素养的人。学院升格前,教师的学历层次、科研意识和能力相对较低,学术研究氛围不浓,一般采取班级授课制,教师侧重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这样很难培养出高水平应用型人才。青年博士老师没有这种传统的影响,他们经历了研究生、博士生导师的严格的科研训练与指导,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较强,是导师制的直接受益者。因此,他们更容易采用导师制的方式,以科研项目为平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主动探究意识和批判性思维素养。在青年博士老师的带动和影响下,其他老师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提升自己的学历层次,增强科研意识,教学改革和学术研究的氛围就会逐渐浓厚,这对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研究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二、青年博士老师担任本科生导师的可行性
(一)加大本科生导师制的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
通过学院网站,将青年博士老师的成长历程、取得的各种荣誉和科研成果、学术研究方向和在研课题或项目、兴趣爱好等图文并茂地展示出来,让学生在进校前就能尽可能充分地了解导师,找寻共同点或相似点。同时,学生的基本情况以一定的方式通报给青年博士老师,让他们对学生有一个基本的印象,志同道合是团队较为牢固的基础。开学报到时,展示青年博士老师的简介,通过现场答疑解惑、青年博士老师签名赠书等方式,让师生进行第一次亲密的接触,加深相互了解,为以后的双向选择打好基础。
(二)以项目为平台,保证师生互动的持久性、有效性
本科生导师制取得实效的一个关键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部分学生对参与科研感兴趣,因此,经过双向选择,以师徒结对的方式吸纳学生参与青年博士老师的科研项目,既能保护学生的兴趣,又能保证师生的互动频次,增进师生的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增强彼此的凝聚力,结成亦师亦友的关系,这种关系有共同的志趣和目标任务,具有牢固性、持久性。通过这个平台,老师将项目进行细化、分解成一个个细小的任务布置给学生,以任务为导向,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科研训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和批判性思维,以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和研究能力。学生在完成每一个任务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认知的不足,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专业知识的欲望。由于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导师的治学态度、人格魅力、待人处事的方式等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也愿意将思想、学习、心理、生活等方面的问题主动向导师倾诉,学生的智慧乃至怪异思维对导师会有所启迪,使导师的指导有了针对性。这种交融、碰撞,使学生的综合素质、研究能力、创新思维得到很好的培养,是导师制取得成效的坚实基础。
(三)举办“青年博士老师学生面对面”活动,达到“抱团取暖”效果
每个青年博士老师都术有专攻,并非对每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发展状况、就业前景,以及学生面临的各种问题和需求都能了然于心。为此,每个青年博士老师根据自己的专长设定一个讲座主题,涉及专业培养方案的解读、知识技能素质要求和课程选修、该专业发展状况、就业前景、职业规划、相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等,通过有计划地举办“青年博士老师学生面对面”活动和学生互动,既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又能减轻青年博士老师的负担,达到“抱团取暖”效果。
三、青年博士老师担任本科生导师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培训力度,实施“青蓝工程”
大多数青年博士老师没有经历过师范教育,对教育教学规范和规律、教学方法和技巧、教育管理和组织等较为匮乏,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不甚了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熟悉等,都会制约和影响导师制的实施。因此,青年博士老师引进之后的首要工作就是对他们加强培训,使他们能站上讲台、站稳讲台,过好教学关。同时,为他们聘请师德高尚、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担任他们的指导老师,实施“青蓝工程”,引领青年博士老师如何上好课、如何做人做学问、怎样做学生爱戴的好老师,促进青年博士老师的迅速成长。
(二)整合各方力量,推行“减负工程”
青年博士老师虽然有工作热情,但他们面临的教学、科研压力也很大,需要整合各方力量,尽可能减轻他们的负担,使他们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担负本科生导师的任务。
一是要厘清与其他教育管理人员的关系。在学生评优、入党入团等问题上,管理人员要尊重导师的意见,这对学生主动参与导师制也有较大的帮助。
二是开展“博士肩并肩”活动,定期召开导师工作经验交流会,共同研讨导师工作,分享工作中的成败得失,通過交流,起到取长补短、学先进督后进的作用,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氛围,使导师工作成果得以扩大,促进导师制的深入开展。
(三)坚持激励导向,开展“暖心工程”
建立符合实际的激励机制,核心是尊重青年博士老师的导师工作。将指导的学生数与教学工作量挂钩,将其指导的学生在教学和技能竞赛、“大创”“挑战杯”、论文发表等方面取得的成果折算成教学工作量予以计算,将是否担任本科生导师作为晋职晋级和评优的条件,对导师工作取得优异成绩的予以表彰奖励,工作成效不佳的,应帮助其分析原因,寻求改进措施。
充分发挥党支部、工会等的作用,开展多种文体活动,愉悦青年博士老师的身心,关心他们的个人生活,帮助解决婚恋、子女入托入学等实际困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四、结语
本科生导师制对于新升格院校是一种促使其实现质的飞越的具有战略意义的育人模式和培养机制,由青年博士老师担任本科生导师有利于他们自身的快速成长,势必带动和影响其他老师的转型和发展,从而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通过“青蓝工程”“减负工程”“暖心工程”,能有效促进青年博士老师的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并取得实效,对进一步完善导师制,并实现导师制的全覆盖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济良,王洪席.本科生导师制:症结与超越[J].教育研究,2013,(11):53-56.
[2]郭永福,徐乐中.基于科研导师制的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11):63-66.
[3]刘是今.新升格院校本科生导师制的作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