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娟
【摘要】 目的 观察脑心通胶囊配合西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方法 10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51例。观察组采用脑心通胶囊配合西药治疗, 对照组仅给予西药常规治疗,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1个月后,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8%,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3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45%,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53%,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心通胶囊配合西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好, 安全性好, 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脑心通胶囊;不稳定型心绞痛;中西医结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24.0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adverse reactions of Naoxintong capsule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Methods A total of 102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51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Naoxintong capsule and western medicine,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Comparison were made on treatment effect and occurr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1 month of treat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obviously higher total effective rate as 96.08% than 80.39%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The osbervation group had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as 27.45%, which was 23.53% in the control group, but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Combination of Naoxintong capsule and western medicine shows good efficacy, high safety and remarkable clinical effect in treating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So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Naoxintong capsule;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不稳定型心绞痛介于急性心肌梗死与劳累性稳定型心绞痛之间, 是临床较常见的危急重症。一般治疗为抗凝、扩冠以及使用血小板抑制剂, 尽管临床有效率较高, 但显效率较低, 治疗效果不理想。本次研究在西药治疗基础上服用中药脑心通胶囊治疗, 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10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均符合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和美国心脏协会(AHA)ACC/AHA2007年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治疗指南诊断标准。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51例。观察组男28例, 女23例, 年龄42~78岁, 平均年龄(55.8±7.4)岁;对照组男26例, 女25例, 年龄44~79岁, 平均年龄(56.6±7.5)岁。排除Ⅲ级高血压、急性心肌梗死、肝肾功能不全、消化道出血等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中药服用脑心通胶囊(陕西步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Z20025001), 口服, 3粒/次, 3次/d, 4周为1个疗程, 西药给予抗凝、扩冠以及使用血小板抑制剂等常规治疗,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86 IU, 2次/d, 每次间隔12 h;服用阿司匹林(拜耳公司)100 mg/次, 1次/d;疼痛发作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0.25~0.5 mg(0.5~1.0片), 每5分钟可重复1片, 直至疼痛缓解。对照组仅用西药给予抗凝、扩冠以及使用血小板抑制劑等常规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每日观察和记录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 观察1个月, 统计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 在治疗开始时和结束后化验检查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 行心电图检查, 并描记分析心电图改变情况。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 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90%以上, 心电图检查无ST段下移, 无心肌缺血情况;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60%以上, 使用硝酸甘油情况减少50%以上, 心电图检查ST段下移不明显, T波倒置变低平;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用量和治疗前相比无变化, 心电图显示T波倒置, 心肌缺血情况无明显改变。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endprint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1个月后, 观察组显效37例, 有效12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6.08%;对照组显效19例, 有效22例, 无效10例, 总有效率为80.39%。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治疗1个月后, 观察组出现5例注射部位皮下瘀斑、3例牙龈出血、6例胃部不适,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45%;对照组出现6例注射部位皮下瘀斑、2例牙龈出血、4例胃部不适,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53%;两组均无药物过敏、血小板减少、严重出血、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等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主要包括初发心绞痛、静息心绞痛伴心电图缺血改变、恶化劳力性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临床主要表现为渐进性持续加重心脏部位绞痛, 新发作心绞痛以夜间和休息时多见。与稳定型心绞痛相比,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疼痛更强, 持续时间更长, 较低的活动量就可诱发, 如不及时治疗, 有可能演变为急性心肌梗死。约30%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发作后3个月内可能发生心肌梗死。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痉挛, 冠状动脉狭窄和内膜损伤, 导致血小板聚集, 产生血管收缩物质血栓素A2, 引起冠狀动脉收缩, 管腔狭窄加重乃至闭塞以及动力性冠状动脉阻力增加[1-3], 从而发生心肌缺血性改变, 导致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生。
积极的药物治疗可以减少心绞痛的发作频率, 阻止其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改善预后, 降低死亡率。目前主要用硝酸甘油口服或静脉滴注缓解疼痛, 用低分子肝素钙和阿司匹林进行抗凝治疗[4-6], 防止血栓形成, 但阿司匹林只能阻断血小板活化的环氧化酶途径, 却不能阻断花生四烯酸脂氧化酶代谢途径导致的血小板活化、血栓形成, 仍会发生心肌缺血[7, 8]。脑心通胶囊的主要成分为黄芪、丹参、当归、赤芍、乳香(制)、水蛭、川芎、鸡血藤、桃仁、牛膝、红花、桑枝、全蝎、没药(制)、桂枝、地龙。该药具有化瘀通络、益气活血的功效。实验表明脑心通胶囊可明显抑制血栓形成, 对“血瘀”模型的还原粘度、低切粘度、全血高切、血小板粘附率均有显着降低作用[9-11], 可抑制腺苷二磷酸(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明显延长凝血时间, 增强心肌供血, 改善心肌缺血状况, 阻止心肌梗死发生, 对不稳定性心绞痛能发挥积极的治疗作用[12-16]。相关研究表明, 脑心通胶囊能降脂抗血栓, 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保护血管内皮, 保持血管内血流畅通, 改善心肌缺血状况[17-19]。
本次研究表明, 治疗1个月后,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8%,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3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45%,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53%,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 服用中药脑心通胶囊进行治疗, 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并未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综上所述, 脑心通胶囊配合西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显著, 安全性可靠, 值得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 实用内科学. 第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376.
[2] 顾立新. 脑心通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6, 4(10):925-926.
[3] 牟华明, 邵江, 牟一丹, 等.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近期预后评估相关因素分析. 重庆医学, 2014(35):4796-4798.
[4] 剧仲华, 刘伟隆. 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内蒙古中医药, 2010(4):32-33.
[5] 李令之. 低分子肝素钙对7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效果分析.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5(14):70-71.
[6] 张超. 低分子肝素治疗国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Meta分析. 山西医科大学, 2008.
[7] 李秋菊, 卢红霞, 刘长山. 脑心通配合西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90例疗效观察.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7, 28(5):16.
[8] 钱健, 李晓岚, 杨维. 脑心通胶囊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 33(3):347-348.
[9] 刘胜强, 王东琦, 雷新军, 等. 中药脑心通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医学争鸣, 2009(9):856-859.
[10] 孥产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0例观察.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9, 25(4):239.
[11] 马有龙, 于亦华. 脑心通胶囊治疗冠心病的临床观察. 青海医药杂志, 2010, 40(8):26-27.
[12] 阚亮, 张萌, 何平. 步长脑心通胶囊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6(9):56-57.
[13] 侯学贤. 脑心通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8(11):207.
[14] 杨昊昱, 马腾远, 张伟, 等. 脑心通胶囊辅助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9, 17(8):695-696.
[15] 刘建新, 梁昊, 孙翔, 等. 脑心通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的Meta分析.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2, 4(2):97-100.
[16] 韩宝德. 脑心通胶囊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 11(3):285-286.
[17] 侯江红, 张龙龙, 李军农, 等. 脑心通胶囊辅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4, 14(8):1545-1549.
[18] 吴静, 张利艳, 曾伟, 等. 脑心通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分析. 中外医学研究, 2012(25):37-38.
[19] 景德全, 盛小平. 脑心通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19):51.
[收稿日期:2017-05-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