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诗玮+张斌+谢勇+宗新
有专家认为,近年来中国的高温具有日数多、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强度大、极端性突出等特点,而全球变暖是其重要的诱因之一。与此同时,城市群规模不断扩大,区域性热岛迅速扩张,对极端高温事件时空分布的影响已经不可忽视。
北方高热
2017年7月12日,在网上流传的一段视频里,一位来自加纳的黑人留学生用不太标准的中文说:“太热了,我要回非洲避暑。”一天后,“非洲小哥哥在天安门广场中暑”的新闻上了头条。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艾婉秀表示,今年高温的特点是北方表现突出,高温出现早、日数多且强度大。
虽然由于纬度和地理区域不同,各地高温的标准有所差异,但中国气象学上将日最高气温大于或等于35℃定义为“高温日”。
京津冀等地今年的高温日数明显偏多于常年平均高温日数。从全国范围来看,今年5月中国高温日总数为3天,而在10年之内,除了2014年和2009年的2天,2007年和2010年的1天,其他年份5月没有出现“高温日”。今年6月,中国高温日数为8天,比去年多了4天。截至7月11日,7月高温日数已达4天,与2016年整个7月的高温日数相当。目前,中国高温日总计已达15天,与2009年和2010年整个夏季的高温日总数相同,超过其他年份。此时,今年的夏季刚刚过半。
艾婉秀说,由于今年雨带滞留南方的时间较长,且前期副热带高压较弱,因此五六月以来,北方一直被来自欧亚大陆的低层暖气团和高空高压脊控制,天空晴朗,白天受太阳短波辐射影响,地面温度逐步上升。同时,在高压控制区也盛行下沉气流,形成一定的下沉增温效应,在辐射增温和下沉增温的综合作用下,造成持续性高温天气的出现。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介绍,中国南北方夏季高温的成因不同,南方高温区受到来自海洋的副热带高压影响,由南向北推进;而北方高温区则是由暖气团造成,暖气团来自欧亚大陆,并由西向东,再向北发展。
2013年夏,中国华东区域出现大范围的高温热浪极端天气,高温区域覆盖19个省区市,约占中国1/3国土面积。其中,杭州以40.4℃高温创下1951年以来当地气温最高纪录,上海6月~9月期间,共有47天的高温天气,15天持续高温,其中有5天气温超过40摄氏度。
艾婉秀表示,2013年的高温热浪,就和控制南方地区的副热带高压长期稳定有关。“2013年副高非常强,往西抬升以后,整个江南的大部分地区都在副高的控制下,然后持续不动,温度就降不下去,不断爬升。”
她说,与2013年相比,今年南方地区的副热带高压覆盖范围更大,除非有台风扰动,否则可能较难撼动。
西安、福州表现“抢眼”
在2012年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炎热城市榜单中,排名前十的城市里,陕西西安是唯一的北方内陆城市,其他城市均分布在长江中下游流域。
西安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雅斌表示,每年夏至前后,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梅雨期,而在中国北方特别是陕西及西北地区,受青藏高压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天气干旱少雨,气温偏高。
虽然与其他长江中下游城市相比,西安湿度很低,但它地处关中平原中部,以平原、盆地为主,地势低平,不利于热量的扩散。同时,西安南面有秦岭山脉的阻挡,处于夏季风的背风坡,容易产生“焚风效应”,即当气流经过山脉时,沿迎风坡上升冷却,在所含水汽达饱和后,发生降水而减少水分。过山后空气沿背风坡下沉,气流过山后的温度比山前同高度上的温度高得多,湿度也显著减少。因此,到达西安的夏季风是下沉的热风。
自2017年6月下旬以来,西安出现大范围持续高温天气。截至7月21日,全市共出现22个高温日,35℃以上高温出现158站次,40℃以上高温出现27站次。其中7月10~12日的高温过程范围广、强度大,该市有4站(西安市区、长安、临潼、鄠邑)连续3天出现40℃以上高温天气,40℃以上连续日数突破歷史同期纪录。
与西安不同,在“火炉”城市中名列前三的福州,夏季主要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
福建省气象局、福州市气象局的专家表示,每年副热带高压会季节性北跳,于6月首先控制福州地区,在9月南退时也是从福州撤离,因而福州每年受副热带高压影响的时间最长,导致福州超过35℃的高温日数较多。
另外,福州地处台湾海峡西岸沿海,海陆风效应通常会给城市带来较凉爽的风,昼夜温差大,夏季夜间最低气温大多降至27℃以下。炎热的午后经常会有雷阵雨来调节气温。
据统计,福州近30年来夏季气温总体的变化趋势是略有上升。以最热的7月为例,上世纪80年代,福州高温日数平均为28.4天,上世纪90年代为28.8天,2001年~2010年为28.8天,2011年~2016年为28.3天。由此可见,近30年来福州夏季高温并不是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而是有一定的波动。
艾婉秀指出,分析南北方气温整体的变化趋势可以发现,南方高温日数多于北方。且1984年以来,南方高温日数呈波动式增加,平均每10年高温日数增加0.75天。
“蹭凉族”的争议需要多方求解
近日,有媒体报道,倡导体验式购物的宜家家居城陷入了“蹭凉族”占领沙发区、床品区、样板间、儿童区的难题——“蹭凉族”的各种奇葩姿势,有四仰八叉呼呼大睡的,有情侣搂抱在一起的,甚至还有酣睡打呼噜的……而这也几乎汇集了可能会出现在各大冷气场所的百态。本应是一次愉快的购物体验,却因为这些久坐不起、甚至躺着休息的糗态变得尴尬,让顾客和商家都非常头疼。
“蹭凉族”是指在商场、书店、银行、地铁等公共场所常驻纳凉的人。随着夏季气温逐渐升高,部分超市、银行、书店等冷气充足的场所成了一些市民的纳凉胜地。在商场,有些人脱下凉鞋,直接把脚放在座椅上,占据两个座位;在书店,有人靠在书架边休息,睡觉;在银行,有人坐在等候区乘凉话家常,把银行当成了茶馆;在地铁站,有人在过道两旁席地而坐,孩子嬉笑打闹,地铁里人群熙熙攘攘,一片嘈杂……
高温不仅“炙烤”着城市建设者,也“烤”验着公共场所管理者的智慧。超市、银行、商场、地铁等公共场所,一方面,可以设置临时休息点和纳凉点等,为人们提供更多休憩的场所;另一方面,接纳纳凉者体现了管理者的气度和胸怀,同时也要确保纳凉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进行,并保证公共安全,这就需要合理疏导纳凉群体。为顾客营造干净舒适的购物环境是商家的责任,而一味地宽容“蹭凉者”霸占公共区域久久不离去,看似把尊重消费者、在乎消费者感受摆在首位,并非人性化服务的表现,而是管理者责任不到位的反映。
如何让“蹭凉”不再是个尴尬的词,形成公共文明的良性互动,是个开放式的话题,而针对不同的公共场所,也有不同的答案。纳凉虽然事小,却能体现一个城市的形象和文明程度,让文明纳凉植根于市民内心,不仅需要提醒、引导,也需要有关部门和相关管理者结合当地环境,开放更多适合市民纳凉的场所,真正给酷暑“降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