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英 杜 薇 姚晶晶 赵 玮 孟繁悦
(承德市中心医院超声诊断科,河北 承德 067000)
颅外颈动脉血流动力学超声分析在预测老年颅内动脉狭窄中的价值
杨晓英 杜 薇 姚晶晶 赵 玮 孟繁悦
(承德市中心医院超声诊断科,河北 承德 067000)
目的探讨颅外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对预测老年颅内动脉狭窄的价值及免疫学机制。方法选取2016年1~6月确诊为颅内动脉中、重度狭窄的老年患者92例为研究组;同期收治的无脑血管病或仅存在轻度脑动脉硬化的老年患者42例为对照组,用超声检查两组颅外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收集两组静脉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流式细胞术检测Th1、Th2、Th17细胞比例。结果研究组颅内前循环狭窄患者PSV颈总动脉(CCA)、EDVCCA、PSVICA、EDVICA、PSVICA/PSVCCA均明显低于对照组,RIVCCA、RIICA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EDVCCA、PSVICA、RIVCCA、EDVICA预测颅内前循环狭窄的准确性较高。研究组后循环狭窄患者PSVVA、EDVVA、MPSVVA、MEDVVA均明显低于对照组,RIVA、MRIVA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SVVA、EDVVA、RIVA预测颅内后循环狭窄的准确性较高。研究组PBMC中Th1、Th17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Th2细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PBMC中Th1、Th17细胞比例明显高于中度狭窄者(P<0.05)。结论超声分析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可有效预测颅内前、后动脉狭窄;Th1与Th17细胞介导的免疫机制参与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发展过程。
颅外颈动脉;血流动力学;颅内动脉狭窄;免疫学机制
目前,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CT血管造影(CTA)已能够较好地诊断颅内动脉狭窄,但受医疗资源的限制,对所有神经症状患者均行上述检查并不现实。动脉硬化斑块形成是动脉狭窄的病理基础,在此过程中免疫细胞和炎性因子发挥重要调节作用〔1,2〕,其中CD4+T细胞与早期斑块形成的关系为该领域研究热点之一〔3〕。本研究通过拟分析颈动脉血流动力学超声与老年颅内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及免疫学机制。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6月在承德市中心医院经MRA、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为老年颅内动脉中、重度狭窄的患者92例,其中男68例,女24例,年龄60~85岁,平均(68.52±10.66)岁;中度狭窄45例,重度狭窄47例。选取同期收治的无脑血管病或仅存在轻度脑动脉硬化的老年患者42例为对照组,均因病情需要行MRA检查,其中男26例,女16例,年龄60~82岁,平均(68.10±13.86)岁。排除颅外段颈内动脉、椎动脉狭窄比例≥50%,锁骨下动脉窃血的患者;排除合并心功能不全、主动脉瓣狭窄、贫血、甲亢的患者。两组性别、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血流动力学指标超声检测 使用飞利浦IE3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包括颈总动脉(CCA)远端、颅外段颈内动脉(ICA)远端、椎动脉(VA)的椎间孔V2段。取样门宽1.5 mm放置于流道中心;测量参数: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血管阻力指数(RI)。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均于MRI、CTA、DSA检查完成后4 h进行,检查者不知晓患者颅脑影像学检查结果。
1.2.2标本收集 两组均抽取清晨空腹肘静脉血5 ml,放入肝素预处理的抗凝管中,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用于检测Th1、Th2、Th17细胞比例。
1.2.3流式细胞术检测 用白细胞激活剂处理PBMC,混匀后孵育6 h,3 000 r/min离心10 min,弃上清并重悬细胞液,分装到7个细胞管中,分别为纯阴性细胞、空白对照、CD4+细胞、干扰素(IFN)-γ+细胞、白细胞介素(IL)-4+细胞、IL-17A+细胞、IFN-γ+IL-4+IL-17A+细胞。每个细胞管中加入相应抗体,混合均匀后室温下暗室孵育30 min;滴加3 ml染色缓冲液,室温下暗室孵育30 min;光学显微镜下找出目标细胞后上流式细胞仪检测,用CellQuest软件计算CD4+IFN-γ+细胞、CD4+IL-4+细胞、CD4+IL-17A+细胞比例,分别表达PBMC中Th1、Th2、Th17细胞比例。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t检验。
2.1前循环狭窄血流动力学参数及双侧波形对称性 以单侧颅内前循环狭窄为单位分析,研究组共72例86侧,对照组共42例84侧。研究组PSVCCA、EDVCCA、PSVICA、EDVICA、PSVICA/PSVCCA均明显低于对照组,RIVCCA、RIICA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说明颅内前循环狭窄对应的近心端血管(CCA和ICA)存在不同程度的高阻、低速表现。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6个参数进行Roc曲线分析,PSVCCA、RIICA、PSVICA/PSVCCA的AUC在0.5~0.7之间,说明其对颅内前循环狭窄的预测价值较低;EDVCCA、PSVICA、RIVCCA、EDVICA的AUC在0.7~0.9之间,说明以上指标预测的准确性较高,其中EDVICA的AUC和准确性最高,为0.833和75.9%,取最佳截断值为22.42 cm/s。
2.2后循环狭窄血流动力学参数及双侧波形对称性 研究组后循环狭窄共44例,对照组共42例,RI指数较高侧和双侧均值6个参数比较见表2。研究组PSVVA、EDVVA、MPSVVA、MEDVVA均明显低于对照组,RIVA、MRIVA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颅内后循环狭窄对应的近心端血管(VA)存在不同程度的高阻、低速表现。对以上参数进行Roc曲线分析显示,PSVVA、EDVVA、RIVA预测颅内后循环狭窄的准确性较高,其中以EDVVA的AUC和准确性最高,为0.851和79.25%,取最佳截断值为9.70 cm/s。
表1 两组前循环狭窄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
与对照组比较:1)P<0.05;下表同
表2 两组前循环狭窄患者血液动力学参数
2.3PBMC中Th1、Th2、Th17细胞比例对比 研究组PBMC中Th1、Th17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两组Th2细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PBMC中Th1、Th17细胞比例明显高于中度狭窄者(P<0.05);不同狭窄程度患者外周血Th2细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各组PBMC中Th1、Th2、Th17细胞比例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1)P<0.05;与中度狭窄组比较:2)P<0.05
颅内动脉狭窄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免疫细胞和相关炎性因子〔4〕,本研究结果说明Th1、Th17细胞在颅内动脉狭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Th1可刺激平滑肌细胞聚集来加重炎性反应〔5〕;Th17细胞为炎症反应早期启动因子,介导T淋巴细胞相关炎症反应,能够放大反应程度〔6〕。另外本研究说明Th2细胞的作用尚不明确。颅内前、后动脉狭窄患者的颅外经动脉均呈高阻、低速表现,通过超声分析可有效预测颅内动脉狭窄。Th1与Th17细胞介导的免疫机制参与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发展过程。
1石建宏,李 伟.老年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TCD、MRA对比〔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179-80.
2刘 康.颅内动脉狭窄与内皮功能、亲环素A关系研究及三七通舒胶囊对高危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疗效观察〔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14.
3Mattioni A,Cenciarelli S,Biessels GJ,etal.Prevalence of intracranial large artery stenosis and occlus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aemic stroke or TIA〔J〕.Neurolog Sci,2014;35(3):349-55.
4徐文苑.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及影像学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2.
5Marquering HA,Nederkoorn PJ,Bleeker L,etal.Intracranial carotid artery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recent neurological symptoms:high prevalence on CTA〔J〕.Neuroradiology,2013;55(2):179-85.
6Kim YJ,Lee SM,Cho HJ,etal.Plasma levels of apolipoprotein E and risk of intracranial artery stenosis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J〕.Ann Nutr Metab,2013;62(1):26-31.
〔2016-11-21修回〕
(编辑 郭 菁)
承德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课题(No.20151004)
杨晓英(1979-),女,主治医师,主要从事超声诊断工作。
R445
A
1005-9202(2017)17-4234-03;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7.17.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