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杜林论》中的真理观

2017-09-13 02:28张佳霓
魅力中国 2017年31期
关键词:恩格斯

摘要: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对杜林的真理观进行了驳斥,认定其是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真理观。恩格斯在对杜林批判的过程中,着重地论述了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真理与谬误等相关真理问题,充实与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体系,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着不容轻视的意义。

关键词:恩格斯;杜林;真理观

在關于真理问题的讨论中,有一个问题总是被提起、反复被讨论,这就是对于认识的真理性是不是不变的、永恒的,还是认识有着发展变化的过程。杜林对此的回答是存在着绝对不变的、不受条件限制的真理,这是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的。恩格斯否定这一观点,批判它的错误性,并在《反杜林论》中,科学地、创造性地阐释了关于真理问题的唯物主义辩证的论述,对于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确立与完善、我国社会建设的建议与指导等方面均具有特殊意义。

一、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

在杜林看来,人的思维是具有至上性的,而真理是根本不变的、终极的。所以,人的认识的正确与否,超越了时间与现实的影响。即使我们经过深思熟虑,在绝对可靠的严格知识与万分充足的日常认识的现实下,也必须承认真理是绝对适用的。杜林称长久的怀疑是畸形的、无力的、极端错杂的,而他的真理就是终极真理。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杜林的这些谬论进行了驳斥。

针对杜林无限夸大个体思维的作用,盲目崇拜个别人的认识能力,认为其能够通晓世事,可以得到永恒的、根本不变的、终极的真理;通过论述思维与认识能力等相关问题,恩格斯反驳了杜林的永恒真理,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他认为,辩证地看待与分析人的认识能力(也可以说是人的思维),才能获得人的认识能否具有至上性与无条件真理权的答案。

1.思维的至上性。

为什么人的思维具有至上意义?这个问题只可以从无数的、超越时间与空间的人的思维的角度来回答,而绝对不是能从单个人的思维的角度回答的。无论什么时代,作为整体的人的认识能力、思维总是无限的,可以穷尽任何事物,通晓世事的。正是从此意义上看,人的认识、思维能力是具有至上性的。但是如果仅仅是就每一个个人的思维、认识能力来说,正如恩格斯所说,它“是根本谈不上的”,是不能达到具有至上性的认识的或者无条件的真理权。无论是客观方面还是主观方面,个人对世界的认识都必然受到各种限制。在客观上,单个人的认识能力必然受当时的社会、地理、历史环境的限制;在主观上,也会被其身体情况、精神状态所影响。个人思维的至上性不过是人们臆想的产物,对认识论、人类发展均无任何意义。

2.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

恩格斯说:“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中实现的;拥有无条件的真理权的认识是在一系列相对的谬误中实现的;二者都只有通过人类生活的无限延续才能完全实现。”也就是说,正是一系列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个人不断地努力、前进,才可以达到思维的至上性。这种至上性与无限性体现在思维的真正本性与最终目的上,而非至上性与有限性则体现在有限思维着的个人的实现过程中。这种至上性与非至上性不能单纯地说是对立的,而应是辩证的普遍联系与发展着的。正像恩格斯说的那样,就本质来说人的思维必然是绝对的,但它又实现于有限的思维着的人。而只有在不断的前进中,在无休止的人类历史不断的更替中,才有可能解决这一矛盾。也就是说,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也是有限的,思维既至上也非至上。

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的统一,决定了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反杜林论》指出杜林的永恒真理论的荒谬性,恩格斯认为杜林错误地将真理绝对化,片面地承认其绝对性而否认其相对性。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在承认真理的绝对性的同时,重点论述了真理的相对性,从而更为全面的论述了有关真理问题,以及具有辩证统一的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这一辩证统一的关系,往往体现在认识领域的成果上。人的认识是不停向前的辩证过程,我们必须承认每一阶段的有限与相对,但它又包含着绝对的认识,又构成了绝对的认识。

二、永恒真理的存在与否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的,是通过实践不断发现、检验继而发展真理的辩证过程。离开认识这一辩证过程来探讨真理,是不可能的,是错误的。杜林的永恒真理观正是分割了认识这一过程,将其中的有限与无限、相对性与绝对性割裂开来,说着根本不变的终极真理的空谈,这一真理观是形而上学的。恩格斯认为,若永恒真理真正达到,便穷尽了知识的无限可能,也就是说,那便是人类认识的终结,时代的结语。如果真的存在着这一所谓的永恒真理,那么我们的科学的进步、认识的发展也将在它面前止步不前,除了承认这个永恒真理,似乎我们也不能再做出什么反应了。但实际上,科学与认识的发展,从来都是一个是一个不断向前、从低向高逐渐上升的过程,没有人会赞同它们的终结的。

通过介绍各类科学的发展,恩格斯论证了真理的不断发展,终极真理不可能存在。在非生物界的并可以使用数学手段处理的科学中,如物理学、化学、数学等等,恩格斯认为在这里终极真理十分罕见。在生物研究中,恩格斯指出这里所谓的不变的永恒真理,不过是“如所有人必定要死,所有的雌性哺乳动物都有乳腺等等”的陈词滥调。

而在社会、历史、法、国家及哲学、艺术、宗教等上层建筑的科学中,永恒真理更是不可能的了。在前面我们观察与研究的过程是在其相对应的领域内,普遍存在并按照一定规律重复出现、变化发展的。但是在第三类科学中,社会历史过程的重复仅仅可能是例外情况,而绝不是有规律地重复;即便发生过,情况也不能够完全相同。恰恰正是在这里,所谓的永恒的、终极的真理最容易被人们所发现、掌握,如一加一等于二,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其差又小于第三边,两点确定一条直线,鸟有喙等等。而宣扬这类东西为永恒真理的意图不过是妄想得到在人类历史中存在着永恒真理这一结论,而且它们具有与数学知识相似的应用性与有效性。历史上总是存在着这些人的身影,杜林不过是其中之一。而在逻辑学、辩证法中,在人的思维的规律上,永恒真理也是不能存在的。endprint

不存在杜林所声称的绝对不变的终极真理,他不过是把一些反映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誉以“永恒真理”之名。我们可以举出无数的杜林的所谓的“永恒真理”,它们不过是一些数学真理、定理,生活常识,客观事实,历史事件等等。它们大多为人所熟知,也确实都是正确的知识,准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没有人会质疑它们的真理性,对它们的否定不过是强词夺理。但这不过是对“永恒真理”大字眼的滥用,如果這些细小的、为人俱知的常识性知识便是永恒真理了,那么人们的认识成果也不过是陈词滥调,也无所谓对科学的继续探索了,更不需要对客观事物的深入研究了。如果想要人类认识的逐渐进步,科学的继续发展,就一定要禁止这种“永恒真理”。正如列宁所说,杜林喜欢将永恒真理这种大字眼用在一般科学、尤其是历史的问题上,恩格斯嘲笑杜林的行为是极其不聪明的,而我们“为了向前推进唯物主义,必须停止对‘永恒真理这个字眼的庸俗玩弄,必须善于辩证地提出和解决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批判杜林滥用大字眼,将极大的字眼运用在极为简单的事物上并不能称得上是聪明的,却也没用因此否定其真理性。因为只要一种认识准确、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与谬误在特定条件下鲜明区别,它便是真理,那么,它的正确性便是绝对的,或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称之为“永恒真理”。列宁认为,如果不能断定命题的错误,那么就接受它是真理;如果不能论断未来的否定,那么它就是永恒的。但我们必须明白,恩格斯和列宁不过是借用“永恒真理”这一词语,意在表述真理的绝对性,是就特定方面或具体事物来说的,绝对不能如同杜林随便使用这类词汇。这种绝对性的真理,一般来说是一代或几代人甚至个人所认识的结果,因为它的认识对象、范围、时间等方面都是比较有限的,是可以被有限的认识所了解的。而杜林正是为建立一个终极的真理体系,而滥用“永恒真理”这种大字眼。杜林的真正错误并不不是因其承认永恒真理,而是源于他对认识的辩证过程的物质,他不明白只有在相对谬误中认识的这种无条件真理权才会被认可,更加不清楚思维的非至上性与有限性。

三、真理与谬误

杜林眼中的真理与谬误二者泾渭分明,是完全对立的双方,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而恩格斯则认为真理与谬误二者之间是辩证的,从而更进一步对杜林的永恒真理论进行了批判。

1.谬误的不可避免。

人的认识在主观方面与客观方面都存在着种种限制,这就导致了认识的成果总是包含着需要改进的方面,而且必然会多于不需要改进的方面。每一代人总是被后代纠正着错误,就像他们纠正前代人的错误一样,甚至也许在后代人眼中他们的错误更多。

2.真理与谬误的绝对与相对。

真理与谬误二者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范围内真理与谬误有着楚河汉界,它们绝对对立,不容混淆,就像是事物的两极一样。而在另一方面,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恩格斯称之为“对立的两极都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也就是说,真理与谬误的对立的绝对性存在于有限的范围内,一旦超出了这一范围就是相对的了。

正是因为客观事物是处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的,而在有限的条件下,有限的认识成果又由于其正确地反映了此状态下的客观事物,便称之为真理,所以真理和谬误的关系只能既绝对又绝对。详细来说,如果客观事物超出了特定的范围,其所依仗的各种条件也就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时拿着在原有范围内得出的“真理”硬是要应用在“新”的客观事物上,这在很大程度上都将是错误的,真理也就变成了谬误。而相反的,在原有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错误认识,即“谬误”,在新的条件下,很有可能会准确地反映了“新”客观事物,便是正确的,也就是谬误转变为了真理。也就是说由于客观事物所处条件的改变,真理与谬误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除了形而上学的独断论外,我们总能找到这一事实。

四、真理观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关于真理问题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准确、深入、全面地把握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对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研究与体系的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关于真理问题的阐述,正是关于真理的辩证法的准确运用,可以使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进一步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曾经我们在正确认识与把握真理观上,经历过失败,也获得过成功。我们品尝过错误认识的失败滋味,也享受过成功的甘美。在教条主义的左倾思潮占领我国时,将事物的部分当作了事物的整体,片面地理解事物,将理论教条式的摘选衡量社会建设,造成当时尤其是十年文革时期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建设的扭曲。这便告诫我们要坚持对客观事物、理论的全面的、整体的认识,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恢复实事求是思想,整体的认识我国社会不同方面的建设,阐发社会主义本质,总结我国社会建设的规律,确立了新的方针政策,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揭开了我国社会发展新篇章。这正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所要求的全面、辩证地认识问题,用具体的客观真理看问题,坚持事实求实。

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观,要求我们从我国具体实际出发,从细微处实际出发,具体地认识、把握、解决问题。正如恩格斯的真理观所论述的,认识的绝对正确性总是受着种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它总是对一定条件下的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所以,我们必须具体分析现实问题,而不是盲目地将理论应用于实际,而是要正确处理好它们的关系,准确地掌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真正的解决问题。

总之,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对于我国理论研究与社会建设均有着重要意义。在理论上,已论证了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真理观的错误,我们应吸取经验,规避思想上的误区;在社会建设上,我们已经遭受过片面地、非辩证地认识与解决问题所带来的损失,所以要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全面、辩证地认识事物,把握全局,实事求是,从具体国情出发,完成现代化建设,实现民族复兴。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选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余德华. 恩格斯《反杜林论》中的真理观[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4]王树华,郑胜宴.《反杜林论·哲学编》的现代意义解读——真理观理论与现实意义[J]. 传承,2009,(6).

[5]赵建文.《反杜林论》哲学编解说[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张佳霓(1989--),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恩格斯
德国多种活动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
我国农村家庭城镇化问题及对策探析
马克思恩格斯的道德实践观
恩格斯的道德观及其启示
恩格斯论马克思主义生命力
无产阶级需要“铁一般的在斗争中锻炼出来的党”
伟人的友谊也有风波
母亲永远只有一个
母亲永远只有一个
恩格斯的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