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群兴
内容摘要:运算是数学的重要内容,我国基础教育数学课程一直将运算作为主要内容,《新课程标准》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运算的正确、灵活、合理和简洁是运算能力的主要特征。
关键词:培养 运算 能力
小学生对运算的基础知识不仅应“知其然”,更应“知其所以然”,清楚地意识到实施运算中的算理。算理,从字面理解,即为运算的原理或者道理,是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学生只有理解了计算中的道理,才能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才能正确地、迅速地运算。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运算能力。
1.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保证。首先,要培养良好的读题、审题习惯。要求学生做好作业后能检查,自查或互查,良好的验算习惯。计算时要求学生认真审题,不要盲目地没审清就运算,其次,计算时要严格规范计算过程,解题时,要求学生做到计算格式规范,书写工整。再次要加强辨析比较和学会检验,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有意地针对学生容易产生感知错觉和思维定势的特点,把相似的概念、法则、算式进行辨析比较,促使学生对旧知识的进一步掌握。检验对计算错误能起到补救作用这个良好习惯,要从低年级开始强调,并持之以恒,从而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2.重视基础计算
低年级作为关键的起始阶段,加、减、乘、除的入门学习对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任何复杂的题都是由一个个简单的问题组合而成的,无论是两位数乘除两位数,还是两位数乘除三位数,或其他更复杂的计算题,它们的基础都是“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实践表明“笔算的错误”大部分是由于“20以内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不过关,达不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程度造成的。特别是,如果学生没有熟练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到了中高年级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都会受影响。学生必须熟练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及灵活应用乘法口诀,这是一切计算的基础。如果基础都不熟练,计算起来肯定错误百出,速度也会很慢。
要让口算达到准确、熟练的程度,不是一天、两天训练能做到的,而是靠持之以恒训练实现的。每天在课堂中安排3—5分钟的口算训练,使口算成为学生每天的必修课,养成天天算的好习惯。当学生的口算能力提高了,计算起来就感觉不吃力,学习的兴趣也会浓厚,计算的速度、准确率自然跟着提高。
3.重视错题的分析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反复认识和实践的过程,出错总是难免的。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刚刚学习的知识比较容易遗忘。例如,退位减,前一位退了1,可计算时忘了减1。同样,做进位加时,又忘了进位。特别是连续进位的加法,连续退位的减法,忘加或漏写的错误较多,这些都与儿童记忆不完整有关系。因此,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其计算错误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教师要因人、因题地重点分析错题原因,大部分学生都做错了的题,教师就要集中进行了讲解,分析错误的原因;对基础较差、常做错题的学生,教师要多花时间在课后进行辅导。学生对自己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要进行自我反思,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本子,把每天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记在本子上,并写出改正方法。另外,要有针对性地把学生经常错的题目类似的题目作为学生的课堂作业,再次反馈了解学生改错后的作业效果。
4.重视算理教学
计算的算理是说明计算过程中的依据和合理性,也就为什么这样计算。算理是由数学概念、性质、等内容构成的数学基础理论知识。计算的算法是说明计算过程中的规则和逻辑顺序,它通常是算理指导下的一些人为规定。学生在学习计算的过程中只要明确了算理和算法,就便于灵活、简便地进行计算,计算的多样性才有基础和可能。算理为算法提供了理论指导,算法使算理具体化。
还要注意两点:一是强调算理的教学,但并不等于每种算法都要让学生把算理表达出来,对于有的算理,小学生是难以表述的,只要让学生意识到它就可以。二是通常不需要在计算教学中把算理提出来进行专门的教学,而是把它蕴藏在计算过程之中,让学生在计算中明确这样算的道理。
总之,小学计算能力培养目的,不仅仅在于提高学生计算能力,而重要的在于提高学生思维的发展,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和整体数学素养的提高打好基础。而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提高与发展,依赖于学生计算思路的清晰、条理与计算方法的合理、灵活,依赖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和认知水平的不断发展。还在于教师在演示时规范的板书所起的示范作用。也在于教师能认真分析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并積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和纠正,在于教师们的期望、激励、训练与培养。
参考文献
[1]邹志红.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策略[J].海峡教育研究,2012,(01):75-7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