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兰青
【摘要】语用教学着眼于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讲求以语言带动内容,在丰富多彩的言语实践中实现言意兼得。本文基于语文阅读教学中语用训练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四点解决对策,即阅读教学应以“语用”为核心,循序渐进,常练常新;精心筛选,一课一得;多种途径,感悟运用;注重指导,实践内化,以习得言语运用之妙。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用训练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7A-0079-02
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重分析、重理解、重人文内涵的挖掘,却疏于语言文字的运用,容易导致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低,表现为说话、写作内容空洞、言之无物、词不达意等。要改变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的困境,语文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切实落实语用训练。下面,笔者主要结合教学实践,就语用训练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学策略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忌“目标同化、千篇一律”,宜“循序渐进、常练常新”
要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就要善于寻找和确定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不少教师对同类文体的不同学段、不同文本的个性化教学目标的认识比较模糊,语用训练存在千篇一律的现象,课堂机械重复,索然无味,要想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教师就要善于挖掘不同文本的教学价值,使学生的语用训练循序渐进、常练常新。苏教版小学语文中高年级教材中安排了几篇说理文,分别是《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学与问》等。以《说勤奋》这篇课文为例,由于它是学生初次接触的说理文,教师对学生进行语用训练时,可以把重点放在学习“言之有序”的说理方法的认识上;而在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时,由于学生对说理文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与认识,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语用训练时就可以适当拔高要求,把语用训练的重点放在“言之有据”的训练上,使学生了解“古今+中外”“名人+常人”“正面+反面”進行说理的方法;对于《学与问》这篇课文的教学,其教学重点可以放在“言之有理”的训练上。如此教学,从“言之有序—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既可以有效避免千篇一律训练现象的发生,还可以真正体现训练的层次性,提升语用训练效果。这样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语用训练,有效避免语用训练中“目标同化,千篇一律”等教学现象的发生,学生的语用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二、忌“内容泛化、贪多求全”,宜“精心筛选、一课一得”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具有语言优美、表达独特、内容丰富、过渡巧妙、想象奇特等特点,一些教师看到文本中的语用训练点如此之多,都想一股脑儿让学生进行训练,“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想避免这种教学现象的发生,教师应抓住本学段最能体现文本特点,又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核心内容进行训练,力求一课一得。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莫高窟》一课时,这篇课文的语用训练点有很多,如第二自然段描写彩塑时的“总—分—总”构段方式,第三自然段描写壁画的排比、比喻句式,还有四字成语用词准确,以及课文艺术化的结尾方式等,都是值得学生模仿迁移表达的对象。短短一节课既要让学生阅读课文,又要让学生进行语用训练,如果把这些训练项目一一完成显然是不现实的,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特点,把语用训练点放在引领学生品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作者如何把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特点表达出来,以使学生明白“总起+面上概述+点上描述+感受”的表达特点,并鼓励学生运用此种表达方法描写自己熟悉的一处景点。如此一来,每篇课文具体的训练重点,应根据课程年段目标、单元目标、教材特点、课后习题和学生实际而定,落实了一课一得,课堂训练效果显著。
三、忌“形式窄化、练笔之上”,宜“多种途径、感悟运用”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一些文学活动。语用训练的范畴是比较广泛的,但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一提到语用训练都是“练笔至上”,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语用训练的误读与窄化,教师应从多种渠道引领学生感悟语言,从理解语言,巩固、运用语言等进行语用训练,以提升语用训练效果。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黄果树瀑布》一课时,课文主要以“移步换景”的表达方式描写了黄果树瀑布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在教学这一课中,许多教师在确立语言训练点时,把重点放在以“移步换景”的表达方式描写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点上,这样的语用训练于无形之中窄化了文本内容的训练形式,使学生误以为只要是语用训练都离不开动笔。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以“小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绍黄果树瀑布的美丽景色,关注学生在理解文本语言基础上的表达和运用。这样教学,教师在具体语言实践活动中运用了语言,学生的语用能力自然而然有所提升。
四、忌“过程浅化、浅尝辄止”,宜“注重指导、实践内化”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虽然准确找到了语用训练点,但由于缺乏对文本内容的深刻把握,以致于语用训练过程过于浅化,不能真正达到提升学生语用效果的目的。针对这一教学现状,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语用过程的具体指导,使其真正内化成为学生个人的语用能力。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荷花》一课时,当学生阅读完课文以后,有教师提出了这样的训练任务: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并想一想课文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然后仿照这种形式写一写自己熟悉的花。课文中描写荷花的语段语言优美,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课文增色不少,但由于教师在语用训练方面缺乏具体的指导,致使学生在进行仿写训练时或是毫无头绪,或是杂乱无章,直接影响了语用训练的效果。为了使学生的语用训练更加有效,笔者在教学这段话时是这样对学生进行语用训练指导的:1.仔细阅读,体悟表达。把这段话多读几遍,你的感受是什么?想一想课文是通过什么形式把荷花描写得生动形象的?2.实践运用,内化方法。你觉得这样描写的好处是什么?你能采取这种方式写一写自己熟悉的牡丹、菊花、芍药,或是其他的花吗?这样教学,使学生真正经历了“内容理解—感悟写法—领会妙处—迁移运用”的完整过程,学生有了明确的语用训练目标,在潜心品读、感悟中实现读写结合,有效拓展了语言运用,提升了语用教学的效率。
综上所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需始终关注学生的语言实践,引领学生徜徉在语言学习之途,走进语言深处,触摸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探索文本语言表达的独到之处,最终感受语言的秘妙,习得言语运用之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