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乐银
【摘要】数学是传承下来的文化,既久远又具有时代性,它是不断发展的.初中数学作为数学学习的初级阶段,其教学不仅要符合数学文化发展的特点,而且还要关注初中生的心理和生理认知情况.初中生的认知结构基本形成,已经具备自主学习能力,但是需要借助一定的外力来引导他们,推动他们了解数学的本质.情境能够将知识本质还原,为学生提供理解的背景,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的形成和运用,凸显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作用,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数学;情境;创设;策略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数学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解决问题.同时,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也做出了指示,即:设置适当的问题情境,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提供环境.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初中生的心理认知处于具体形象到抽象的过渡过程,有效的情境创设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楚知识的背景,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的原理和运用.可以说,有效的情境创设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粗略地谈一下新课改下初中数学课堂情境的有效创设策略.
一、运用生活问题构建情境
初中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很多知识都在生活中能够找到原型,如,方程、数据、三角形原理、勾股定理、函数等等.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需要运用数学知识来进行解决.这无疑为数学情境的创设创造了先机条件,将数学知识转化成为生活问题,构建生活性的情境,让学生在熟知的背景下自主探究、实践数学知识,真正意义地感受到数学的生活性、生活的数学性等,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此,笔者在教学中,结合数学知识,运用生活问题构建情境,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
如,在学习“有理数的加减法”时,笔者以生活中的走路来构建情境.笔者将教室作为尺子,并表上刻度,以中间为0点,让学生上讲台走路,第一次走5步,第二次走2步,看看学生最终的位置在哪.其中,向西的方向标注上“-”,向东的方向标注上“+”.笔者让多名学生就自己生活中的走路现象进行实践,笔者做记录,很快学生发现,同样走5,再走2步,位置却是不一样的,趁势,笔者将统计的结果展示给学生,归类总结后有四种现象,即:两次均往东走的,(+5)+(+2)=+7,在东7步的位置;两次都往西走的,(-5)+(-2)=-7,在西7步的位置;第一次往东5步,之后往西2步的,(+5)+(-2)=+3,在东3步的位置;第一次往西5步,之后往东2步的,(-5)+(+2)=-3,在西3步的位置.最后,笔者让学生根据这个情境以及教师统计出的数学等式,引导学生总结有理数加减法的运算法则.
二、运用信息技术模拟情境
在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学校在多媒体技术上配备都很齐全,学生日常生活中也天天面对高科技,新课改也一直倡导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一切的一切都显示了信息技术作为教具的必然性.信息技术能够逼真地将事情进行模拟,让人们真实地感受其场景.而学生对于信息技术也较为感兴趣,对此,笔者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借助信息技术模拟情境,将数学知识还原成为具体的背景,以动态的、逼真的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打开思维,将自我融入情境中去,进而更切实地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深化对数学知识的学习.
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时,笔者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了多个图形,之后,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学生会发现其中有大小差不多一样的三角形,笔者则运用信息技术将他们进行“重叠”演示,很快发现有的能够重叠在一起,有的虽然外观相似,但是却不能够完全“重叠”.在这个过程,学生的大脑也在进行着图形的重叠,进而很快自己得出结论:不能进行重叠是因为它们边长不一样、角的度数不一样等等.以反例直接促进学生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这样,运用信息技术模拟情境,以具体的形象来引导学生认知,促使学生自主地了解知识的本质内容.
三、运用社会热门话题打造情境
在信息便捷的今天,初中生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社会热门话题,并不时地进行讨论,甚至有的时候为了一个争论,纷纷查阅更多的信息来进行论证.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适当地运用社会热门话题来打造情境,一方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使学生活学活用知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增强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欲望,提升学生的数学技能和素养.笔者在教学中,常常就学生讨论的热门话题来作为数学知识教学的“引线”,即:借助社会热门话题抛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探究,之后形成数学知识的学习和运用.
如,在学习“统计调查”时,笔者以社会上“空气雾霾严重”的热门话题为例来打造情境,如,“这几天我们无论从电视新闻还是网络上都能够看到我国北方很多城市雾霾比较厉害,对此,你们调查了解过吗?为什么北方的雾霾天气会这么严重?我这有个表格,是北方城市雾霾最为严重的石家庄市近一周雾霾指数和天气.通过这个你们看出了什么?”引导学生先去分析表格,了解统计的大概,之后,再抛出系列数学问题,调查、收集数据、讲解数据等等.顺其自然地让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总的来说,随着新课改的纵深发展,初中数学不断地提出新的课程目标,越来越多地倡导教师注重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等.作为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构建特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运用问题等,深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根本上推動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孔凡哲.学科教学详解[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5.
[2]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学科能力标准与教学指南:初中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