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丹丹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团结抗战的结果,但由于现行初中历史教材用了较大的篇幅论述共产党坚持抗战的史实,对全民族抗战的论述比较简单,学生对这段史实的认识难免会出现偏颇,继而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抗战史观和历史观,而“历史观教育应该是历史教育的核心内涵”,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适当补充相关史料,用史料刺激学生的想象和对抗日战争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一、史料教学培养学生历史想象力的理论依据
美国学者恩尼斯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指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做出合理决策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不能离开史料,“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基于史料的历史教学,不仅大大提升了历史教学的专业化水平,而且让批判性思维大放光彩。因此,在有关抗战史的教学中,应恰当地引入史料,提高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批判能力,进而能在正确认识历史的基础上对抗日战争的史实作出正确合理的想象。基于这一考虑,在学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一单元后,我组织了一堂探究课,利用史料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
二、史料教学培养学生历史想象力的教学实践
在课堂教学环节,将史料作为证据来研究历史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史料得出自己的观点,并由此对当时的历史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
材料一抗日战争时期,四川安县的王者成送给他出征的儿子王建堂一面“死”字旗。白布旗正中写了一个大大的“死”字,旗子上写道:“……赠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合作探究:儿子上战场,父亲为什么要送“死”字旗?
父亲给即将上战场的儿子送“死”字旗,这一举动体现中国普通老百姓支持抗战的决心和勇气,以及中国军人浴血抗战、誓死报国的决心。分析这则材料后,引導学生想象材料所体现的历史场景,体会中国普通百姓、普通军人的抗战热情。
材料二1932年,日本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鉴于中国重要工厂绝大部分都集中于上海,而内地各省几乎没有工业基础,难以满足抗战的物资需要,南京国民政府计划将工厂内迁。……共迁出企业304家,物资511825吨。
——2014·北京文综·40
合作探究:材料反映抗战时期工商业者是如何支持抗战的?
中国近代工业多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为了满足抗战时期的物资需要,国民政府决定将工厂内迁。工商业者将工厂迁到内地,正是他们支持抗战的表现。学生可以据此想象出当时广大工商业者大规模搬迁工厂以支持抗战的历史场景。
材料三上海、南京相继失陷后,各方面的知识分子一批批云集武汉并投入到“保卫大武汉”的斗争中。沈钧儒、李公朴、柳湜,从上海来到武汉,创办《全民周刊》,肩负起宣传抗战的责任。不久,该刊与邹韬奋创办的《抗战》三日刊合并为《全民抗战》,成为当时武汉乃至全国最有影响的抗日救亡刊物。
——《略论中国知识分子在抗战中的地位与作用》
合作探究:抗战时期,中国知识分子通过什么方式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全面抗战爆发后,知识分子利用自身的文化优势,积极宣传抗日,为抗战提供精神食粮。学生据此可以想象当时的知识分子通过发表抗日文章、创办抗日救亡刊物等,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支持。
材料四:“……凡是中国人都得尽自己的力量来支援这长期抗战”,“最好的办法,就是大众都来认月捐……抗日一日不停,我们的月捐也就不断缴下去,直到民族得到解放为止。”
——《劝募长期月捐宣言》
材料四……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民众,坚决抵抗……
——1937年4月5日毛泽东《祭黄帝陵文》
材料五……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报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庐山谈话
合作探究:这两则材料的共同主张是什么?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主张?
通过分析这两则材料,可以得出随着日军侵略的加剧,国共两党均有合作的意向。国共两党在民族危机面前顺应民意、勇于担当、团结抗日的历史场景扑面而来,学生头脑中可以想象出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历史画面。
本节课通过对史料的探究,学生对全民族抗战的理解不再停留在教材有限的文字表述上。同时,学生通过解读史料,了解了历史本来的面貌之后,辨别真伪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批判性思维得到了加强。在这过程中,学生逐渐树立起正确的抗战史观和历史观。
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在此基础上对当时的历史情境作出合理的想象,是个切实可行的途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