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本管理”理论的发展态势和当代意蕴

2017-09-13 15:36林柯言
现代商贸工业 2017年23期
关键词:人本管理理论管理

林柯言

摘要:近年来“人本管理”异军突起,备受关注。“人本管理”理论既包含有对西方制度管理的崇拜,又存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管理倾向。这两种倾向反映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呈现着不同的管理效果。但在中西文化交融的当代其“人本管理”具有同构性,促进社会和谐的发展。

关键字:人本管理;发展趋势;现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23.029

管理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实践内容,人的活动无不与管理相关。传统的管理理论体现为一种物本管理,以物为本,用人的工具性代替了人的目的性。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泰罗、法约尔和韦伯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把人看作管理的手段之一,立足于“物本”去解决组织活动问题;20世纪20年代开始重视人本身的需要,但也是在“物本”的基础上开始重视“人本”;接着出现系统管理学派、Z理论等,从人的目的性需要思考管理问题,在“物本”与“人本”的结合上思考问题;20世纪80年代企业文化管理理论兴起,把人当作管理的重要目的,开始立足于“人本”思考管理问题。

1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本管理观

在人类思想长河中,管理思想源远流长,从西方和中国的发展可见一斑。管理理念总的来说有“物本”和“人本”两种,从“物本”走向“人本”是管理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管理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地理环境、信仰习俗、社会心理、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特别是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使得中西方人本管理觀呈现出各自的特色。

西方在管理活动中重利益讲功效,在思维方式上重理性,强调的是资本家的主权以及物欲下的利益最大化。比如在早期的西方古典管理理论中,亚当·斯密认为人是“经济人”、“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则通过大量的实验,用近乎精确的科学算法把人视为“机器人”,直到心理学家梅奥的霍桑实验得出人是“社会人”的结论后,管理理论才开始由对物的重视转而研究人的需求。鉴于生产力的局限,西方古典管理理论长期立足于制度和技术,这种以经济利益为唯一的管理目标带有时代的局限性。西方公民重视制度约束,通过法治去实现管理目标,在管理方法上侧重于思辨和逻辑推理,追求管理的数据化、模型化和规模化。这在“泰罗制”中体现得最为明显。泰罗致力于研究生产的“最佳办法和最佳工具”,从机器的角度思考人,将人在工作中的每一步操作分解为最基本的机械过程,以省去每一个多余的动作,把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放在相对次要位置,不论亲疏远近。西方的管理学大都是学着怎样去管事,去管人。

而中国管理则偏重于感性化,以人的情感来调控人的行为,并以血缘家族为纽带,有血缘关系称“天伦”,反之称“人伦”,以中央集权的皇族统治为核心,他们相互交融混合,组成了一个“自己人”的人际圈。中国众多思想家们都对管理进行过思考,大多是以整体性的行政管理为主,孔子践行“德治”,德治的主要手段是伦理道德规范,“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管理基点是以“民、人”为本的。孟子也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重伦理而淡化规章制度,管理理念也侧重于带有封建社会标准的三纲五常和传统的道德修养。对道德修养的重视使管理者或者当权者逐渐意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认为“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开始注重长久被忽视的民本。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强调对自己内心的管理,“克己复礼为仁”。只有提高管理者自身的道德水平,进而增强被管理者受教化的程度。克己内省是中国古代最原始的管理方法之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使管理者换位思考,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劳苦大众的小民生活,维护了政权统一,安定了社会秩序。

2当代中国“人本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

在当今的知识经济的条件下,随着现代管理学的发展和管理实践的深入,立足于人性论,来分析考察人类社会中的管理实践成为必然。规模化和现代化带来了丰富多样的物质产品,物质不再稀缺,进而对较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有了更加渴望的追求,物质资料对于生产活动已不再具有决定性的重要作用,人的地位开始日益凸显。在过分强调体系统一的管理模式下,个人的发展必须与企业的发展相一致才视为忠诚,但管理者长期忽视个体需求必然导致个人价值迷茫、精神失落,引发员工与企业间的冲突,因此,“人本管理”应运而出。重视组织成员的心理需要和价值导向就成为管理实践成功的重要前提。人本管理始于对人性的假设,追溯起源,这种人性假设建立在提高机器生产效率的成本远远大于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之上,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为了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人本管理开始注重人性。物质利益的最大化既是物尽其用,也是人尽其才,是两者在管理领域的帕累托最优,要实现这种最优化,可以通过“激励机制”。大体而言,奖励机制可以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来考虑,从而也产生了“萝卜加大棒”即从奖惩两方面把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的目标有机结合,既实现了员工的个人价值,也不违背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真正实现双赢。

2.1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

管理主体是人,是人进行的管理,但在管理客体中,人同样发挥着重要角色,因为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在管理实践中主客体的辩证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复杂多样的。管理主客体作为生物体的同质性,决定了管理主客体的相关性。只有正确的对主客体进行科学而准确地评价,立足于管理主客体之间的效用关系,才能够有效缓解管理主客体之间的矛盾,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人类的管理实践史就是人不断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的历史,只有在符合客观规律和历史必然性的前提下,人才有可能真正满足需要实现目的,服从于“人属”的约束;只有在合主体性、目的性的条件下,与主体活动相关的存在及其规律,才使“属人”具有意义。实施管理的过程也是实践,而实践的主体是人,在对人的管理中,个体和群体的利益趋势一致,达成利益共同体,最大限度的发挥出人的才能以及最大程度的调动人的积极性同样是企业的目标。

2.2以人为本,形成人性化管理机制endprint

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实施人性化的管理;重视人的需要和利益,达到组织利益最大化。通过内在的激励作用,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以及凝聚力,形成良性竞争工作氛围。管理者应尽可能的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从而实现员工的自我价值。把人看作是平等、独立、自由发展的人;正当合理的选拔人才,树立公平公正的用人机制,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主动性,达到一种积极向上,持续努力的精神状态;加强合理的培训开发,建立创新机制。在对人的需要的研究方面,也应客观且具有针对性,满足不同时期员工的不同需要,因为人的需要既有多样性的一面,又有动态性的一面。多样性和动态性决定了必须通过多样化和人性化的结合让管理在本质上“以人为本”。创造条件满足人的需要,管理者在管理中重视人的需要就能抓住管理成功的关键和钥匙,在现代管理中,人、技术、组织、环境间“生态化”可持续结构所生成的内在和谐,以人性、人的需要为基点,规章制度使组织结构得以有序进行,道德规范使组织运行起来有血有肉,始终以尊重人、发展人、塑造人,以实现人的价值和组织愿景为目标,从而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体系。也只有这样的管理才是真正符合人本理念的管理。

3人本管理的现实意义

对于当代中国的管理学,需要借鉴西方管理文明和中国传统智慧,强行用西方现行的管理制度模式全盘否定中国传统的人文管理,亦或是不加以区分而将传统的人文管理理论拿来即用都是违背客观实际的,两者均忽略了管理既有历时性去继承和创新性来发展。随着实践的发展,管理理论需要时间去检验和丰富发展。这也是由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系不断变化所决定。“人本管理”的理论支点是以人性为内涵,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3.1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类的劳动不断的改变着物质世界,创造着人类文明。但在对自身能力过分的崇拜之下,强大的生产力在实现规模产出的同时也产生着外延性,对自然和地球空间无情破坏,将成为未来人类的噩梦。生态环境恶化、人口膨胀、资源短缺,以及各种恶性安全事故,这种种迹象都警告我们,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加剧社会的贫富分化。所以对自然的敬畏,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就显得弥足珍贵。人类社会脱胎于自然界,因此人要依附于自然界,所以和谐相处,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与自然界内在规律相一致至关重要。

3.2人与人的和谐

人与人的关系是一个复杂体系,每个人扮演的角色的复杂性决定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的关键,关键是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维护公平公正,缩小贫富差距,坚持权利义务,成了当今社会稳定的要素之一。贫富差距悬殊是当今众多矛盾集中爆发的原因之一,财富分配不均,劳资矛盾以及社会各种利益集团的纠纷。成员行为是一个组织在实践中向社会公众表现的个人行为。在全球化、信息化潮流下发展了新的生产方式,形成了以人为中心、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和谐,社会矛盾也会因此而缓和,成为真正的人民内部矛盾,既能在国家的宏观层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弘扬社会主义民主,又能在具体的“人本管理”中倡导公平竞争意识,优势互补;让每个个体之间协同合作的观念以及领导者对上对下负责的精神深入人心。

3.3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处在社会中必然产生着多方面的联系,因为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管理主体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在管理实践中管理方法的多样性。它的核心在于个人如何在体系中保持与整体的统一性。所以,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独创性能力是“人本管理”中鼓励和发扬的。此外,权责明晰、奉献精神也是大力弘扬的方面。人类最终的也是最理想社会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但是在通往共产主义社会中必然要强化责任,因为自由与责任是一对基本范畴,没有责任,自由就会缺少约束,变成牺牲别人的自由而换取自身的自由,进而也就没有自由。所以,最基本的就是增强责任意识。但与此同时,如果不谈个人奉献而只强调个人得失,就会将关注点放在创新以外的方面,经济和社会难以快速进步和发展。正确看待并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明白和谐不是口头上的和,而是指差别与竞争的统一。实现中国“政通人和,和而不同”的政治理想和社会理想。

管理对人类的意义不仅是物质财富的有用性和经济上的利益,更是人肯定自我和完善自我的实践性存在。现代人本管理的发展态势赋予其通过实现个体的价值与效率达到管理活动的目标,从而实现马克思所指出的“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自主发展。“人本管理”理论的出现符合了当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對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效用。

参考文献

[1]论语·雍也[Z].

[2]孟子·尽心章句下[Z].

[3]孟子·离娄上[Z].

[4]杨静光.管理哲学:理论&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1)

[5]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马恩选集[M].第一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本管理理论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煤矿企业人本管理模式下的职工培训教育创新研究
浅析高速公路系统职工福利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