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范式理论解析中国当代平面设计风格的缺失

2017-09-13 10:59刘立伟陈晓菲
绿色包装 2017年8期
关键词:范式价值理论

刘立伟,陈晓菲

(1.大连医科大学 艺术学院,大连 116044; 2.大连外国语大学 国际艺术学院,大连 116044)

用范式理论解析中国当代平面设计风格的缺失

刘立伟1,陈晓菲2

(1.大连医科大学 艺术学院,大连 116044; 2.大连外国语大学 国际艺术学院,大连 116044)

中国当代平面设计风格总体而言是缺失的,这不是新问题。借助托马斯·库恩的“范式理论”,跳出设计之外来审视这种风格缺失,可以将研究着力点放在中国设计共同体价值观的构建和强化上面。这种价值观研究可分为人文价值、艺术参考与视觉继承等多个方面,共同助力未来中国当代平面设计风格的形成。

平面设计风格;范式理论;设计共同体;设计价值观

中国当代平面设计风格是否存在?这是一个老问题,但好像不是大问题。无论答案如何,都不会改变当前繁荣的商业设计状态、庞大的平面设计队伍以及活跃的国内外设计活动等诸多热闹的表象。于是,即便探索中国当代平面设计风格,也不是要指引什么、批判什么,只是留给喜爱设计、关注设计的人一点思考的闲暇空间。

1 中国当代平面设计风格研究现状

当我们面对欧美、日韩等别国设计,总觉得我国在热闹表象之下还未有经得起推敲的风格。这种尴尬背后是设计从业者的一种相对散乱的状态。赵健教授针对“书籍设计”这样说道:“中国设计专业领域关于书籍设计的核心理念在基本的层面上还存在着很多认识上的不同[1]。”实际上,这种窘迫在各类平面设计,乃至其它设计领域也存在着。

时下,探讨中国设计发展与特质的著作也较常见,比如李立新的《中国设计艺术史论(文化)》(2011),年代跨度大,涵盖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内容;陈永群的《造·化:中国设计》(2016),不走年代,强调造物文化与价值;沈榆的《中国现代设计观念史》(2017),不是泛泛的史料累积,包含了不少鲜活的个人观点等。这些著作是中国当代设计风格研究的缩影。应该看到,在诸多文献资料中还无法清晰捕捉到中国设计风格所在,或者说还没有将风格促成总结为有效且凝练的认知,更不容易将其与设计价值、设计实践紧密联系。

中国的平面设计是改革开放之后才逐步成型,距今将近四十年。这四十年,我们从自己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但更多的是在学习和模仿别人。创新会有一些,但中国设计的总体风格还泛善可陈。

从平面设计内部各分支以及其它设计门类的视角来看,包括环境艺术设计在内,或者是平面设计中的海报设计、书籍设计等细分领域,已经存在着一定数量的中国设计风格研究实践。一方面,这种研究态势让风格研究有迹可循;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即便每个领域的研究都形成了相关的成果,那仍然无法肯定会有一个风格合力的达成。

从时代发展与设计门类的角度上看,对于中国当代平面设计风格的追问并没有一个乐观的答案。在全世界的设计圈中,这种国家设计面貌的缺失绝不是小问题。2016年11月,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定中国当代平面设计风格,属于设计领域“文化自信”理论研究的一部分,有着认真对待的必要。

2 范式理论能否为设计研究借鉴和使用

范式(Paradigm)是美国物理学家、科学哲学家和科学史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S.Kuhn)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概念。这个概念“通常是指那些公认的科学成就,它们在一段时间内为实践共同体提供典型的问题和解答。”范式一方面“代表着一个特定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等构成的整体”,另一方面“指谓着那个整体的一种元素,即具体的谜题解答[2]。”

范式的概念和解释蕴含着一种理论性的指代与层次感。第一个层面是作为答案和结果存在的状态,包括“公认的成就”这一项。映射到设计风格研究,可转化为公认的设计风格形成结果。研究中国当代平面设计风格,这是首要的本体论问题,也是首要目的。第二个层面是风格决定之后的设计价值确定,也是从形而上研究转向形而下实践的中间节点。确认了中国设计的价值指引,将会从根本上改观整个社会层面的设计散漫与平庸状态,赋予中国设计更多的主动性。这是认识论层面的问题。从这个层面开始要引入范式理论相关体系要素,比如设计师共同体、群体价值观、危机与不可通约性等。第三个层面是“模型和范例”,映射到设计领域是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和设计作品,属于方法论的范畴,体现了设计风格研究对于设计实践的指导意义,避免研究走入纸上谈兵的错误路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次构成的范式理论是中国当代平面设计风格研究的有效方法,二者形成了较为明晰的研究体系(图1)。

图1 范式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当代平面设计风格研究框架

除此之外,库恩的范式理论还强调科学发展除了点滴累积,还会出现打破旧道统和旧思维的全新革命,而相邻的两个范式革命还有着“不可通约性”。借鉴这一部分理论,我们可以在中国设计风格研究中重新审视危机,解除不必要的束缚,甚至在必要的时候推翻已有的设计俗流与积弊,寻求一种新的设计价值追求,助力达成真正的中国当代设计风格。

3 借鉴设计领域已有的范式理论研究成果

研究中国当代平面设计风格与价值观,首先要借鉴设计领域已有的范式理论研究成果。要认真研读《科学革命的结构》、《必要的张力》等范式理论相关著作,领会自然科学范畴内范式理论的发端与相关特点。此外,还可以借鉴设计领域已经存在的范式理论案例,为风格研究积累经验。实际上,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库恩简单提到了范式理论被自然科学以外的研究者利用的情况。“一些人赞赏本书,主要并不是因为它阐明了科学的本性,而是因为他们发觉本书的主要论点可以应用于许多其他的领域。” 库恩认为,范式观点“原本借自其他领域。文学史家、音乐史家、艺术史家、政治发展史家以及许多其他人类活动的历史学家,早就以同样的方式来描述他们的学科。以风格、口味、建制结构等方面的革命性间断来分期,使是他们的标准方法之一[2]。”因此,利用范式理论来考察设计领域的问题是对设计本身规律的再认识,也算是一种老办法。

人文与社会学科的研究者以范式理论为纲领,以自身学科为研究基础,形成了多样的研究成果,设计研究领域也能看到这样的努力。在书籍设计方面,赵健教授选从范式的高度选取传统线装书到洋装书转变的节点,“重新思索中国当代书籍设计的价值取向”,“以书籍文化史学的视野,具体运用范式理论对中国早期现代书籍设计的发生、发展进行学术梳理,考察中国传统书籍向现代书籍转移历史过程中的内在因素。”赵健教授主张从设计的“内容与形式”二维纠缠中跳出来,而要扩展到“书籍设计密切关联的社会和文化背景[1]”。这一点对于平面设计风格范式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引。

环境艺术设计风格与范式研究的成果也较为多见。环境艺术设计也是一门涉及到城市规划、建筑与园林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多个领域的交叉学科,在当代语境下也有着理论主张和实践标准的混乱,即“范式的缺失”。研究者本着寻求一种“共同的主旨”,在其指导下转变“学派纷争”为“学派纷呈[3]”。这种研究思路与前面提到的共同价值观探寻是一致的。也有研究者从风格流变的角度来研究环境艺术设计,比如杨冬江教授针对室内设计风格的流变这一主题,研究纵观古今,也提到了意识形态对设计的影响,并预言在新的世纪,“可持续发展观念引导下的绿色生态设计、信息时代的科技创新以及民族风格的继承与发扬将继续成为中国室内设计师追求和探索的方向[4]。”

以上只是选取了设计相关的一些领域或利用范式或研究风格的实例。回过头来,也必须看到,库恩的范式理论主张同样有着时代的局限性。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荣誉教授依安·哈金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的导读中提到,范式理论源生于物理学主导的科学时代,而今天生物科学与信息科学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他认为这本书“更相关于科学上已过去了的那个时代,而不尽然是今天被实践着的科学。”库恩本人也认为范式理论已经被更多学科领域的研究者用自己的方式解读[2]。所以我们说,利用范式理论来指导设计研究并不是找到了包治百病的良药。一方面要汲取宝贵的科学研究思想,另一方面也要和平面设计实践紧密结合。尽信书不如无书,设计研究者的研究自信和创新态度也同样重要。

4 以范式理论梳理当代中国设计价值观

将范式理论应用于中国当代平面设计风格探索需要一个过程。风格无法刻意的定义、限定和促成,需要借助设计师共同体价值观的研究来指导设计师主观层面的设计努力,而这种实践的合力将会间接的形成一种风格。探索中国设计价值观会有很多角度和方法,本文试从三个层面进行梳理。

4.1 设计之外,聚焦人文与社会价值

设计风格无法脱离中国社会与文化发展实际,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交织产出的成果。“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工具理性逐步承担起主导的角色,而价值理性却一直纷繁混乱,并未内化为稳定的观念结构[5]。”现代设计发展的这几十年,也是西方先进科技影响中国的几十年,工具理性占据主流,研究者与设计师还腾不出时间来关照价值理性研究。设计风格的模糊造成中国设计师的设计失语,使得这种价值理性缺失的危机逐渐显现。按照范式理论,危机的出现和积累即是范式转移的前提条件,“危机是新理论突现的适当的前奏”。库恩还提到:“危机的意义就在于:它指出更换工具的时代已经到来了[2]。”工具理性的危机也在提示我们,风格缺失不是某些设计师、某些设计作品的责任,而是整个设计范式出了问题。

国家与社会层面价值研究的首要对象就是“人”。以“人本”为核心的价值构建之所以缺失,与我们国家现代化进程还不完善有很大的关系。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总是让人急于从功利的角度看待设计,而忽略人文情怀和人本关怀。

不妨将视角扩展至中国传统文化。“人文”这个词在《周易》中就可找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西方的人本追究相对独立,而中国传统对于人则施加了天地、君王等多重限定,强调和谐共生,而不强调自由独立。

今天,人文精神还要与环境的同步协调发展联系在一起,而这也是当代中国设计不能回避的一个现实责任。以包装设计为例,在自然资源相对充足的前工业时代,利用原木作物也无可厚非,但放到今天滥用木材做包装材料就不合时宜。如果包装材料变为简洁使用,老百姓有不买账的可能。这也是人文价值传播不力,人们过于追求表面浮华的一个结果。从设计师的角度来说,能够不为俗流所困扰,坚持一种环境友好型的设计观难能可贵。

4.2 取法传统艺术与生活方式,为设计研究所用

从人文和社会科学到当代设计,中间还需要对中国传统艺术与生活方式进行研究,找到可以借鉴的要素。比如,汉字就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切入点。汉字蕴含着中国人不需要过多判断和分析就能接受的民族认同感。基于这种特性,我们完全可以在汉字与当代中国设计风格之间建立联系,因为无论中国设计风格如何表现,一定也是国人直接能够感知和认可的。

从汉字入手来梳理当代中国平面设计价值,首要的是确立汉字的美学思想与审美特征。“从形体、结构、魄力、意态、流派等方面,汉字特有的形态特点造就了其具有独特的欣赏和审美标准[6]。”汉字虽然只是单色的笔划,却能反映出“天人合一”的真与美。汉字如何做到这一点,若能通过研究梳理出一二,即是平面设计宝贵的参考。其次,汉字的符号特性也是中国设计能够追溯的重要源头。平面设计离不开符号的构建和表现,汉字就是源自于传统文化的符号体系。再说汉字衍生出的书法艺术,更是风格研究不能错过的对象。欣赏王羲之书法可以感受到“中和之美”,而高僧大德的墨宝往往又让人能够感受到一份超出物欲的淡泊。理顺其中的原因,可以更好的指导设计学习与实践。最后要谈到书法相关理论,从美学与哲学层面,很多书法家都有着精到的论述,这是我们自己的艺术与设计教科书,同样需要认真对待和研究。

当然,汉字只是众多设计风格与价值研究借用的方式之一。还需要寻找更多的研究切入点以拓宽研究视野,如此得出的结论才会更为丰富和鲜活。

4.3 古为今用,传承中国传统视觉财富

图2 好东西创意设计品牌设计作品

中国传统视觉样式表现为诸多视觉符号,比如中国结、吉祥字体与纹样、民俗图样等。“中国传统视觉符号是历经时空演变的视觉信息群,……它是中国视觉文化特征的生命之根,也必然影响中国现代视觉设计的发展[7]。”传统视觉符号作为最直观的素材也是设计价值分析的重要对象。视觉冲击力胜过千言万语,“中国风”的形式与内涵可以直接唤起民众的审美共鸣。一方面要做好原汁原味的传统图形、图案的保存与再现,另一方面要善于提炼传统视觉图形符号并给予时代性的再创造。实际上,传统视觉符号化是当代平面设计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设计师广泛应用于标志、插画、包装以及传统产品更新等多个领域,兼收传统韵味和现代气息,提升了产品的设计含量和档次,也更容易收到消费者的关注和认可。比如“好东西创意设计品牌”很多包装与印刷作品的纹样就是在传统木板套色图案的基础上进行再加工,以浓郁的“新中国风”让人耳目一新,精心雕琢,自成一派(图2)。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传统风格还不是中国风格。主要的原因是传统风格停留在传统视觉符号接续和创造的视觉表层,还无法提升到价值取向的高度,离开传统题材就失去了表现的能力,不能做普适性应用和推广。

5 结论

中国当代平面设计风格的缺失是一个老问题,也是结果性问题。确立中国设计价值观却可以有效的将中国设计师共同体整合、团结起来,以价值观为指引提升设计质量、避免资源浪费,也是树立国家形象、打造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范式理论”研究价值观问题,是范式理论重回人文与艺术学科研究领域的尝试,也不是新方法,但可以更好的看清设计本身。限于篇幅和研究深度,本文只是在设计价值研究部分提出了人文价值、艺术参考与视觉继承等有限的参考点。应该说,从根本上梳理设计价值问题可以有效的调动我国设计师投身于更有时代使命感、也更具民族特色的设计实践,这对于中国当代平面设计风格的形成必定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1] 赵健.范式革命——中国现代书籍设计的发端(1862-1937)[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2](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 贺德坤.现代景观设计范式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0.

[4] 杨冬江.中国近现代室内设计风格流变[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06.

[5] 朱文涛.通往设计的价值理性之路——以市民社会结构为视角考察中国设计价值变迁与危机的根因[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3,(3):94.

[6] 张竞丹.汉字在书籍设计中的审美价值[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5.6.

[7] 李鹏程.中国传统视觉符号的价值创新[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Analysis of the Lack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Graphic Design Style with the Paradigm Theory

LIU Li-wei, CHEN Xiao-fei

In general, China’s contemporary graphic design style is missing and this is not a new problem.With the help of Thomas Kuhn’s “paradigm theory”, we can study the lack of style outside the design which can focus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strengthening of the values of the Chinese design community.This kind of value research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humanities value, the art reference and the visual inheritance and so on.It will help the 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contemporary graphic design style in the future.

graphic design style; paradigm theory; design community; design value

TB482

A

1400 (2017) 08-0054-05

10.19362/j.cnki.cn10-1400/tb.2017.08.003

2016年度大连医科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DYLX16064)

刘立伟(1978-),男(汉族),辽宁康平人,大连医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2013年赴日本九州产业大学研修,主要从事视觉传达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

陈晓菲(1987-),女(汉族),山东泰安人,大连外国语大学国际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视觉艺术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范式价值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