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捷
(铜川市考古研究所)
明内官监太监成敬墓志2006年11月出土于陕西省铜川市新区天使小区基建工地。墓志汉白玉质,方形有盖。出土时,志石与志盖用两道铁条紧箍。志盖顶部平整,四面光素无文。盖题“太监成公墓志铭”,篆书2行,满行4字。志石表面有涂墨残迹。志盖高54.5、宽54、厚10厘米。志石高54.5、宽54.3、厚10厘米。志文楷书,共37行,满行35字。高榖撰文,汪景昂书丹并篆盖,志文刊刻人不详。墓志盖和墓志拓片以及志文迻录详见本期《陕西铜川明内官太监成敬墓发掘简报》。
志主成敬,《明史》阙载,志文对其生平所述也极简略。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成书的乔世宁撰《耀州志》卷八《人物志》(下简称“乔志”)有传[1],对志文有一定的补充。传云:
成敬字思恭。永乐甲辰进士,选翰林庶吉士,改晋府奉祠。宣德时,以晋府事,尽繫王府官,悉论死,以敬不与事,议永远军。敬自以遗累子孙,不如死。乃自乞就死。宣庙矜怜者久之,下腐刑,觊天幸不死。后果不死。始景皇在郕邸,时敬以典宝侍讲读,既即位,升内官监太监,甚亲信任事。敬逊避不招权,又不乞恩泽。上尝欲官其亲属,数问亲属在京者几人。敬对曰:亲属俱在籍里,且俱田夫,不可以官。未几,上又问,敬又对如初。上益多其让。乃命即其籍与吏目一人,是时吏目钺者於敬为从孙,人号为土吏目云。景泰四年,敬乞省墓,上赐敕及墓祭费,更赐诗宠行。越二年卒。上悲悼甚,遣官护丧修坟,给葬祭,恩典殊优,一时以为奇遇云。敬有子曰凯字舜卿,景泰辛未进士。始第后即病,病无何,死。上以敬故知凯,闻其病且死,谕敬曰:凯平时志欲何官?敬泣谢,对曰:凯愿出入禁闼,以犬马自效,故福薄,奈何?上叹曰:信薄福,薄福。遂授吏科都给事中。凯闻命卒,时年未三十也。凯俊才,善诗赋,亦时作金元人词曲,人多传之,诸诗文能立就。已,即焚毁不留稿。泾阳人御史李锦与凯善,每见凯作,辄收其稿藏之,积成集。余后问其孙举人瑗。瑗欲检故藏书报余。会瑗以事繫狱,余从其家求之,无有矣。
关于成敬何时考中进士,墓志与“乔志”记载不一。墓志云“永乐辛卯,以书经领乡荐。越三年,始登进士第”。依此记载,成敬考中举人是在永乐辛卯年(永乐九年,1411年)。明制,考中举人的次年二月参加会试。如果此次未能考中,下一次会试时间是三年之后。从志文“越三年,始登进士第”的记载中我们推算成敬是永乐乙未科进士。而“乔志”则云成敬系永乐甲辰(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进士。这在稍早的嘉靖丁亥(嘉靖六年,1527年)张琏所撰的《耀州志》卷下《选举》(下简称“张志”)[2]、现存耀州区博物馆的嘉靖己亥(嘉靖十八年,1539年)《皇明科第题名碑》以及雍正《陕西通志》卷三十中均与之相同[3]。但明清进士题名碑记成敬系永乐十六年(1418年)戊戌科三甲第四十七名进士[4]。那么这七者中究竟以何为准?笔者以为,成敬考中进士的时间应以题名碑为准。因为进士题名碑为考中进士的当年所立,这个不会有误。至于成敬考中举人则应该是在永乐十二年(永乐甲午年,1414年),这在“张志”中有明确的记载。墓志是将成敬考中举人的时间误认为是考中进士的时间。那么成敬墓志和志书中为何会出现这种错误,笔者推测,这可能与成敬入狱,其家被官府查抄,从而造成成氏家族中成敬资料的缺失有关。
图一 赐成敬展祭还乡诗碑拓片
志文载:“公以逮系入京”,是指成敬入狱并受宫刑。此事与第三代晋王朱济熿有关。《明史·太祖诸子传》载,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封三子朱为晋王,十一年(1378年)就藩太原,三十一年(1398年)三月薨,子定王济熺嗣。
永乐初,帝以济熺纵下,黜其长史龙潭。济熺惧,欲上护卫。不许。弟平阳王济熿,幼狠戾,失爱于父。及长,太祖召秦、晋、燕、周四世子及庶子之长者,教于京师。济熿与燕王子高煦、周王子有[5]邪诡相比,不为太祖所爱。济熺既嗣王,成祖封济熿平阳王。济熿追憾父,并憾济熺不为解,嗾其弟庆成王济炫等日诉济熺过于朝,又诱府中官校,文致其罪,历年不已。十二年,帝夺济熺爵,及世子美圭皆为庶人,俾守恭王园,而立济熿为晋王。济熿既立,益横暴,至进毒弑嫡母谢氏,逼烝恭王侍儿吉祥,幽济熺父子,蔬食不给。父兄故侍从宫人多为所害,莫敢言。恭王宫中老媪走诉成祖,乃即狱中召晋府故承奉左微问之,尽得济熿构济熺状。立命微驰召济熺父子,济熺幽空室已十年矣。左微者,故因济熺牵连系狱,或传微死已久。及至,一府大惊。微入空室,释济熺父子,相抱持大恸。时帝北征,驻驆沙城,济熺父子谒行在所。帝见济熺病,恻然,封美圭平阳王,使奉父居平阳,予以恭王故连伯滩田。会帝崩,济熿遂不与美圭田。仁宗连以书谕,卒不听。又闻朝廷赐济熺王者冠服及他赉予,益怨望。成祖、仁宗之崩,不为服,使寺人代临,幕中广致妖巫为诅咒不辍。宣宗即位,济熿密遣人结高煦谋不轨,宁化王济焕告变。比擒高煦,又得济熿交通书,帝未之问也,而济熿所遣使高煦人惧罪及,走京师首实。内使刘信等数十人告济熿擅取屯粮十万余石,欲应高煦,并发其宫中诅咒事。济焕亦至是始知嫡母被弑,驰奏。遣人察实,召至京,示以诸所发奸逆状,废为庶人,幽凤阳。同谋官属及诸巫悉论死。时宣德二年四月也。[6]
朱济熿所为,在明代属于谋反及大逆之罪。《大明律·刑律·盗律·谋反大逆》:“凡谋反(谓谋危社稷)及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但共谋者,不分首从,皆凌迟处死。祖父、父、子、孙、兄弟及同居之人,不分异姓,及伯叔父、兄弟之子,不限籍之同异,年十六以上,不论笃疾、废疾,皆斩。其十五以下,及母、女、妻、妾、姊妹,若之之妻妾,给付功臣之家为奴,财产入官。”[7]由于成敬并没有参与谋逆,故初审被判为“永远军”,即永远充军,不得赎免。充军在明代是仅次于死刑的刑罚[8]。依照明代刑律规定,被判为充军之后,不但“本人要终身服役,而且子孙世代均要承担兵役。”[9]正是这个原因,成敬认为他充军后必将“遗累子孙,不如死。乃自乞就死。”但宣宗皇帝改判其为腐刑,即宫刑。此后成敬又被送入郕王府,由此成为宦官。
腐刑虽没有列入《大明律》,但在明代仍有施行。《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一《禁自宫》条载: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仁宗初即位,“谕刑部尚书金纯等曰:‘今后有自宫者死不贷。若加宫刑者,朕亦恶之。宫刑下死刑一等。须严禁止。’因顾学士杨士奇等曰:‘此事须以诏书行之。’其禁止自宫,幷宫刑如此。然洪熙元年,宣宗登极。赦书内又云:‘在京工人犯罪被刑,剜刺已成残疾者,即与开除差役。……则肉刑在太宗朝未除也。……未几宣宗又下太仆卿戴希文子怀恩、及前翰林庶吉士成敬于蚕室。岂仅禁自宫,而腐刑仍用耶?宣德以后始废论腐。”[10]
据余华青先生研究,明代宦官的来源主要有四:其一是自愿并报请官府批准者;其二是直接录用自宫者;第三是进献或没收的阉童;第四是罪犯或罪犯子弟受宫刑者[11]。成敬成为宦官,属于最后一类情况。
成敬在郕王府,“以典宝侍讲读”。典宝是明代王府职官之一。《明史·职官四》载:王府职官中设“正九品典宝所,典宝正一人。”其职责是“掌王宝符牌”[12]。
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中,明英宗被俘,大臣拥立郕王登基,是为景泰帝。成敬从王府典宝升为内官监太监。内官监为明代宦官所设的十二监之一。《明史·职官三》载,十二监“每监各太监一员,正四品,左、右少监各一员,从四品,左、右监丞各一员,正五品,典簿一员,正六品,长随、奉御无定员,从六品。”“内官监,掌印太监一员”,“掌木、石、瓦、土、塔材、东行、西行、油漆、婚礼、火药十作,及米盐库、营造库、皇坛库,凡国家营造宫室、陵墓,并铜锡妆奁、器用暨冰窨诸事。”[13]这在当时是个肥差。明代的内官监因所司重要,故其扰民之事也经常发生。《明英宗实录》卷二百二十《废帝郕戾王附录》第三十八景泰三年(1452年)九月辛卯条载,南京锦衣卫镇抚司军匠余丁华敏上《内官苦害军民十事》其中就有“内官监工非法酷刑军民涂炭不胜嗟怨”[14]。而成敬虽任此职,但能洁身自好,并得到景泰帝“爵虽隆而行益谨”的赞誉,实属不易。
州志载“景泰四年,敬乞省墓,上赐敕及墓祭费,更赐诗宠行。”此诗后被刻碑立于耀州西街。原碑下落已不明,但保留有拓片。拓片高130、宽80厘米,楷书,17行,满行24字。边栏线刻卷草纹。景泰四年(1453年)款(图一)。碑文云:
敕内官监太监成敬/
朕念尔自事以来,夙夜□□□□□□□□诚笃谦恭,尤足嘉□。/兹者尔兴水木本源之□□□所请□□□络驿,并赐道里荐□/之费,俾归展祭□乡□其敬□桑梓之后,即须还京,副朕眷待贤/劳之意。故敕。/景泰四年二月十一日/
赐太监成敬展祭还乡诗并序/
太监成敬事朕有年,小心恭慎,逾久逾至,朕深嘉重。今年忽有/敬恭桑梓之请,特从其志,并作是诗赐之,以示朕奖励之意云。/
海□承平日,贺□其□时。久违桑梓地,长动本源思。家在关西住,/
心从蓟北驰。□□先世远,霜露后人悉。致养嗟无及,推恩幸有期。/
封章陈恳切,殿诏选永□。欲潔蘋蘩荐,须将禄赐资。都门张祖席,/
僚友酌琼□。□厚人皆□,谦恭我所知。蚤年敦孝弟,壮志务书诗。/
问□精逾力,忠勤老不衰。还乡怜独喜,念旧惜相违。此去真荣极,/
重来莫到迟。都将不尽意,写赐送行词。/
景泰四年二月十二日/景泰四年岁次癸酉仲秋吉日立/
墓志载,成敬之子成凯为景泰二年(1451年)进士,《耀州志》所记与之相同。按明清进士题名碑载,成凯系景泰二年(1451年)辛未科二甲第四十四名进士[15]。志文云成凯为吏科给事中。《明史·职官志三》载:吏、户、礼、兵、刑、工谓之六科。“各都给事中一人(正七品),左、右给事中各一人(从七品)。”“六科,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凡制敕宣行,大事覆奏,小事署而颁之;有失,封还执奏。凡内外所上章疏下,分类抄出,参署付部,驳正其违误。”各科均有人数不等的人员为给事中。给事中是明代品级不高但职权重要的职官。其中“吏科,凡吏部引选,则掌科(即都给事中,以掌本科印,故名,六科同。)同至御前请旨。外官领文凭,皆先赴科画字。内外官考察自陈后,则与各科具奏。拾遗纠其不职者。”[16]对于成凯所担任的职官,雍正《陕西通志》卷三十亦云成凯为“特赐给事”。而乔志则云系吏科都给事中,这与前记不同。我们从志文及“乔志”的记载可知,成凯死于景泰二年,距离成敬死亡时间不到两年,成鈅不会将其父所任的官职记错。因此成凯的官职应以志文所载为是。
墓志载,成敬岳父孙焕任麻城县知县。麻城明清时期为湖广布政使司黄州府属县,而明清时期的《黄州府志》及《麻城县志》均无麻城知县余焕的记载,成敬墓志所记此可补地方志之阙。另雍正《山西通志》卷六十六《选举志》载,宣德四年(1429年)己酉科乡试有文水人孙焕[17],未知其人与麻城知县孙焕是否为同一人,录此备考。
成敬墓志撰文者高榖(1391~1460年),字世用,扬州兴化(今江苏兴化)人。永乐十三年(1415年)进士。历任中书舍人、春坊司直郎、翰林侍讲、工部右侍郎、工部尚书、兼翰林学士、东阁大学士、太子太傅、谨身殿大学士等职。天顺四年(1460年)卒。成化初,赠太保,谥文义。其人清直,持议正。又美丰仪,乐俭素,虽位至台司,敝庐瘠田而已。《明史》卷一百六十九有传[18]。
成敬行状的撰写人许彬(1393~1468年),《明史》有传,然不及《明宪宗实录》卷四十九成化三年(1467年)十二月丁未条载详细[19],今据《实录》转录如下:
彬字道中,山东宁阳县人。以举人选入翰林译字。中永乐乙未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历任检讨、编修、修撰。正统丁卯,礼部因福建请乡试考官,奏命彬往。明年,丁父忧,夺情起复。岁己巳之变升入理寺少卿。寻以四夷馆译书乏人提督,转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待诏,提督译书。景泰初,英宗自虏地将还,奉使迎驾。归,升本寺卿。英宗复位,彬以尝迎驾,且素与石亨善,得入内阁,进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亨初与徐有贞同事,既而交恶,因挤之而波及于彬,调南京礼部。既行,降陕西参政,至则乞致。许之。成化初,命复其官,仍致仕。至是卒,年七十六。彬性坦率无拘检,广交游而不择人,一时放荡之士多出其门,吟诗饮酒以为乐,议论斖斖而不切于用。晚预机务,方欲闭门谢客,而平昔旧游恶其变态,率多腾谤云。
成敬墓志的书丹者汪景昂(?~1493年),《明史》无传。乾隆《萧山县志》卷二十《选举》“举人条”载:汪景昂之父汪浩,正统甲子(正统九年,1444年)顺天中式,曾任嵩县知县。同卷“荐举条”载:正统元年(1436年)汪景昂举楷书。后任太常寺少卿[20]。《明实录》中有关汪景昂的记载也有多处。《明英宗实录》卷一百九十五《废帝郕戾王附录》第十三载: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壬申朔,升文华殿写字照磨汪景昂等为中书舍人[21];卷三百四天顺三年(1459年)六月癸丑条:汪景昂为尚宝司丞[22]。《明宪宗实录》卷八十六成化六年(1470年)十二月戊午条载:升尚宝司丞汪景昂为本司少卿仍旧办事[23];卷一百六十六成化十三年(1477年)五月辛巳条载:文华门书办尚宝司卿汪景昂授礼部郎中[24];卷二百十四成化十七年(1481年)夏四月丁卯条载:升礼部主客司郎中汪景昂为太常寺少卿,仍在文华殿东耳房书办[25]。《明孝宗实录》卷七十五弘治六年(1493年)五月辛未条载:“致仕太常寺少卿汪景昂卒。”其后附有汪氏小传:“景昂浙江萧山县人,以楷书命为国子监生,授顺天府照磨,累官尚宝卿、太常少卿、俱文华殿书办,成化末致仕。”[26]在出土的碑志中,也曾见到有汪氏之作,如1957年北京右安门外彭庄出土的成化十四年(1478年)《故万母太夫人王氏墓志铭》(万贵妻王氏墓志)即为汪景昂篆盖[27]。
总之,成敬墓志为研究明代宦官制度、科举等方面提供了新的资料。
现依墓志及相关资料将成敬世系列图如下:
附记:景泰帝赐成敬展祭还乡诗碑拓片为王建域先生提供,在此表示感谢!
[1]李廷宝修,乔世宁纂.耀州志[M].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刻本.
[2]张琏撰.耀州志:选举(卷下)[M].上海:上海书店据天一阁藏嘉靖丁亥(嘉靖六年,1527)刻本影印,1990:92.
[3]刘於义等修,沈青崖等纂.陕西通志(第30卷)[M].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4]朱保炯,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831,2437.
[5]“有 ”,《明宣宗实录》作“有勲”。董伦等撰,中研院史语所校.明英宗实录[M].台北:中研院史语所,据国立北平图书馆红格钞本微卷影印,卷二十七,宣德二年四月甲子条,1984:3,总704.
[6]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3562-3563.
[7]怀效锋点校.大明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134.
[8]《明史·黄道周传》载,崇祯帝欲以黄道周和谢学龙“拟谪戍烟瘴”。尚书刘泽深上书:“二人罪至永戍矣止,过此惟论死。”张廷玉等.明史(第255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4:6599.
[9]吴艳红.明代充军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95.
[10]沈德符.万历野获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9:815-816.
[11]余华青.中国宦官制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411-413.
[12]同[6]:1836-1837.
[13]同[6]:1818-1819.
[14]董伦等撰,中研院史语所校.明英宗实录:废帝郕戾王附录第三十八,景泰三年九月辛卯条(第220卷)[M].台北:中研院史语所,据国立北平图书馆红格钞本微卷影印,1984:1-2,总4747-4748.
[15]同[4]:1830、2451.
[16]同[6]:1805.
[17]觉罗石麟修,储大文纂.山西通志:选举志(第66卷)[M].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8]同[6]:4533-4534.
[19]董伦等撰,中研院史语所校.明宪宗实录:成化三年十二月丁未条(第49卷)[M].台北:中研院史语所,据国立北平图书馆红格钞本微卷影印,1984:6,总1003-1004.
[20]黄钰.萧山县志[M].清乾隆十六年(1751)刊.
[21]董伦等撰,中研院史语所校.明英宗实录:废帝郕戾王附录第十三,景泰元年八月壬申条(第195卷)[M].台北:中研院史语所,据国立北平图书馆红格钞本微卷影印,1984:1,总4110.
[22]董伦等撰,中研院史语所校.明英宗实录:天顺三年六月癸丑条(第304卷)[M].台北:中研院史语所,据国立北平图书馆红格钞本微卷影印,1984:1,总6423.
[23]董伦等撰,中研院史语所校.明宪宗实录:成化六年十二月戊午条(第86卷)[M].台北:中研院史语所,据国立北平图书馆红格钞本微卷影印,1984:4,总1664.“办事”原作“辨事”.
[24]董伦等撰,中研院史语所校.明宪宗实录:成化十三年五月辛巳条(第166卷)[M].台北:中研院史语所,据国立北平图书馆红格钞本微卷影印,1984:8,总3011-3012.
[25]董伦等撰,中研院史语所校.明宪宗实录:成化十七年四月丁卯条(第214卷)[M].台北:中研院史语所,据国立北平图书馆红格钞本微卷影印,1984:7,总3726.
[26]董伦等撰,中研院史语所校.明孝宗实录:弘治六年五月辛未条(第75卷)[M].台北:中研院史语所,据国立北平图书馆红格钞本微卷影印,1984:2,总1405.“俱文华殿书办”,据墓志,当为“值文华殿书办”之讹。
[27]荣丽华编集,王世民校订.四十年出土墓志目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3: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