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视角下关于创伤新闻报道的思考

2017-09-12 06:53程光灿
新媒体研究 2017年16期
关键词:新闻记者

程光灿

摘 要 现阶段,随着公民意识的强化和社交媒体的发展,公民对于社会公共事件的关注度空前提高。创伤新闻报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文章从创伤视角出发,阐述了创伤新闻报道在创伤治愈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以創伤新闻报道记者为例,分析了现阶段新闻记者在创伤新闻报道时遭受的职业创伤以及如何应对创伤。

关键词 创伤理论;创伤新闻报道;新闻记者;心理创伤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6-0079-02

1 创伤理论与创伤新闻报道

从字面意义上讲,创伤就是受创者在灾难面前遭受到的强烈的生命痛感体验,它是物理的、有形的,给人最直观的视觉印象往往表现为身体的残缺或生命的逝去。此处我们所讨论的创伤,并不是指这种物理上的创伤,而是指在经历了一些突发性事件的刺激后在心灵上留下的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弗洛伊德对创伤的定义是:如果一种经验在短暂的时期内使心灵受到了高强度的刺激,以致不能用正常的方法谋求适应,从而使心灵有效能力的分配受到永久的扰乱,那么这种经验就是创伤的。简单来说就是在突如其来的刺激面前,受创者如果不能及时的调整心态接受变动,那么这种由外部刺激带来的创伤就会波及到内心,给受创者日后的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就是我们俗称的创伤应激障碍症(PTSD),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首先,受创个体的记忆会不时发生闯入性的创伤情景再现,使自己重新回到遭受创伤时的场景,这种体验会给受创个体带来极大的痛苦,并有可能使受创者产生焦虑、恐惧、自责、失望、抱怨等负面情绪。

其次,受创个体会主动回避一些有可能触发创伤经历的事或物。举个例子来说,很多人在遭受失恋的打击之后,为了防止触景生情,会将一些有纪念意义的东西扔掉或封存,这种做法,一方面是出于对自身的一种保护,另一方面,也会相应的延缓个体创伤应激障碍的复原。

最后,一些个体在受创后会对周围环境变得更加警觉,许多小的细节件都可能引起比较强烈的反应,比如出现难以入睡、易惊醒等睡眠障碍,表现出易激惹或易发怒、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现阶段,随着公民意识的强化和社交媒体的发展,公民对于社会公共事件的关注度空前提高,创伤新闻报道频繁见诸于各媒体版面。所谓创伤新闻报道,就是指新闻媒体以社会中新近发生的创伤性事件为对象所进行的新闻报道活动。而创伤性事件,则是指超出一个人的日常经验范围,包含一定形式的失去、伤害、暴力威胁的,或真实存在或感知到的事件。显而易见,负面报道占创伤新闻报道的大多数,范围几乎涵盖会产生“创伤”影响的所有事件,如战争、灾难、事故、暴力、虐待、种族等等。创伤新闻报道在当代新闻报道中对于减少谣言的传播,提升媒体影响力以及衡量政府及传媒是否文明开放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2 创伤新闻报道在创伤治愈中的重要作用

由创伤理论我们可以知道,当生命个体在遭受到创伤体验之后,如果受创者一直困在创伤的环境中走不出来,就会造成个体与社会的脱离,引发一系列的心理疾病,所以,及时的治愈创伤尤为重要。根据赫曼治疗创伤幸存者的经验,受创人群在封闭自我的过程中在某一时刻会因另一个人的慷慨、善意和宽容而感到与他的联系,由此开始与外部世界重新建立联系。如果受创者愿意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向他人分享自己的创伤经历,那么就有可能改变创伤记忆的非正常处理过程,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很多主要症状都会缓解,由受到惊吓造成的躯体性神经机能症可以通过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得到明显改善,倾听者在倾听的过程中可以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将创伤事件重新外化、对受创者的创伤经历进行重新评价,帮助幸存者重建对过往的认知。因此,走出创伤并不意味着要求受创者遗忘或逃避过去的痛苦,而是要求受创者接受过去发生的事实,与过去达成妥协,建立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新闻作为对过去发生过的事件的记录,能够以一种更客观的姿态叙述发生过的事实。媒体在新闻采访过程中担任着倾听者的角色,并通过创伤新闻报道,建立受创者和外部世界的联系。受创者文字的形式讲述了自己的苦难,获得他人的关注,不再把自己封闭为一个孤立的个体。在通过新闻报道回忆过去发生的事件时,受创者也会从另外一个角度重新塑造自己对整个事件的认知,重塑自己的创伤记忆。

3 新闻记者的创伤

众所周知,新闻媒体可被称为“社会的守望者”,所以,当一些重大事件发生时,我们总能看到在事件现场奔波行走的记者。通过记者的镜头与文字,我们得以在第一时间获取到新闻事件发生时的现场情况以及具体细节等。在突发灾害事件中,舆论的焦点往往集中在受灾地区的人员伤亡、事件、原因和其他特殊创伤事件上,在一些特殊的灾难发生时,还会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团队对受灾群众进行心理疏导,缓解他们的心理负担。在关注受灾群众的同时,很多人却忽略了镜头后面也同样遭受心理刺激的另一个群体——媒体工作者。新闻记者作为事发现场的报道者,经历者,参与了突发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越来越多的新闻工作者也在采访报道灾难性事件的过程中悄然成为了创伤性新闻报道的潜在“受创者”。

创伤性事件多为突发事件,新闻记者在接到线索后需要立即行动,把握第一时间的先机,在短时间内连续高强度执行报道任务。在辛苦的日夜颠簸、高度集中的报道以及竞争压力大等的多方面因素下,很多记者容易出现一些生理上的不良反应,比如失眠、易怒、容易受惊、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症状。尤其是在一些重大灾难性事件中,处在事件第一现场的新闻记者往往会看到一些血腥、暴力的景象,在交织着死亡和悲伤氛围的环境下,这些碎片化的影像有意无意地渗透进新闻记者的记忆里,随着日后反复地报道此类事件,新闻记者假如不能及时地将这些积压的情绪加以宣泄、转化,这些记忆将会在某个不确定的时期崩塌,使记者显现出创伤应激障碍症的相关症状,没有及时走出去就会给自己带来极大的痛苦。endprint

4 新闻记者的多方“创伤治愈”

4.1 拒绝过度报道,营造健康传播氛围

随着社会大众对于一些新闻事件的“审美疲劳”,每一件新闻事件的发生,都会刺激着新闻记者去想方设法的挖掘新闻事件存在的价值,从而获得更高的阅读量与影响力,这就在无形中增加了新闻工作者的压力。因此,相关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对社会大众加强引导,树立健康文明的传播环境,新闻媒体不能在高点击率和利益的驱使下对创伤性事件过度利用和无原则的深度挖掘,這样不仅会给事件受创者带来二次或多次伤害,也会给记者带来心里的刺激,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4.2 新闻记者加强自我调节

记者在新闻采写过程中要时刻秉承第三者的立场,以理智客观的姿态报道新闻,情绪常常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宣泄,导致记者的新闻理想与现实发生产生冲突。在许多创伤性事件的背后,往往掺杂着一些人为的、本可避免的因素。记者在了解事件背后的真相时,往往会因为自身力量渺小没法帮助受创者而产生绝望情绪。如果长期承受创伤环境的刺激,会产生由量到质的转变,更有甚者可能会造成职业心理创伤。因此,新闻记者在进行创伤新闻报道时,要从自身层面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在遭受心理障碍,发生情绪危机时,及时与他人交流沟通或通过其他方式来消解不良情绪,进行自我疏导和排遣。

4.3 新闻单位加强对创伤新闻报道记者的心理疏导工作

很多创伤新闻报道的记者在奔赴突发性灾难现场开展工作前都是突然之间接到报道任务的,在心理上或多或少的存在着未知与不安情绪,为了更好地适应突发任务,每个记者都应该在日常的工作中就加强在信息搜集、硬件准备、心理预防等方面的训练。各新闻媒体可以根据不同领域的报道内容,预测一线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可能会遭遇的问题,尤其是重大灾难性事件发生时,新闻媒体可以有针对性的对本单位记者进行相关培训,以减轻记者在灾难报道中可能会遇到的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李青藜.新闻与创伤:一个交叉学科在美国的兴起[J].新闻爱好者,2012(7):15-16.

[2]刁鹏飞.童年期创伤的研究综述[J].科学导报,2015(1):145.

[3]魏广振.创伤体验叙述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4]李双龙,董依明.关于突发性灾难报道记者心理创伤与压力的实证研究[J].新闻大学,2013(4):102-109.

[5]郭小平.危机传播中记者心理创伤的干预[J].现代视听,2008(11):61-63.

[6]师彦灵.再现、记忆、复原——欧美创伤理论研究的三个方面[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32-138.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闻记者
2020年度持新闻记者证人员拟通过核验名单公示
公示
公示
公示1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杂志社拟领取新版新闻记者证人员名单公示
领取新闻记者证人员公示名单
领取新闻记者证人员公示名单
公示
我是新闻记者
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