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楷
摘 要 音像制品是数字视听内容和实物载体的良好组合体,数字化内容在不同载体中存储、传播,介质载体则与时俱进演变。在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音像出版人需要理性辨析、破解传统出版困局,坚守“工匠精神”以质取胜,精益求精做好音像内容编辑,以“音像+”思维拓宽新媒体出版视野,积极探索版权运营与融合发展,努力实现音像出版“蜕变”转型。
关键词 音像;数字出版;新媒体;转型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6-0065-03
近些年来,受电子产品更新、网络媒介冲击影响,读者的消费需求及阅读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不少传统音像出版单位面临严峻挑战,在竞争激烈的买方市场态势下,如何积极应对新形势、顺应新需求,如何找准突围方向脱困求生,是传统音像出版人急需探索解决的现实课题。
1 传统音像出版之困
1.1 传统音像市场萧条
自1979年起,我国音像出版业历经30多年蓬勃发展,截至2016年底大陆地区共有372家音像出版单位,先后推出了数以亿计的优秀音像制品。2005年以后,由于侵权盗版屡禁不绝,加上互联网升级以及数码存储不断推陈出新,我国音像出版开始走上了下坡路,发行量逐年萎缩,街头音像店大片倒闭转行,新华书店则撤柜压缩音像展区。全国音像发行网络支离破碎、营销链条断裂,传统的商业模式遭受颠覆性破坏,音像出版单位即便自营网店也是苦熬度日难挽危局。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近期发布的《2016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2016年全国共出版音像制品14 353种,较2015年降低6.63%;出版数量22 124.33万盒(张),降低24.79%。音像制品出版实现营业收入27.51亿元,较2015年微增4.8%,但同期利润总额仅为3.65亿元,减少7.12%[1]。整体上看传统音像制品量减明显、收益欠佳,市场疲软衰弱的窘迫局面一目了然。
1.2 传统音像出版技术滞后
传统音像出版,是指从早期的塑胶唱片到磁带、VCD、DVD或CD-ROM光盘以及后来的蓝光DVD为主的出版活动。传统音像生产流程是通过录音录像、内容编辑整理,对音视频信息编码灌入磁带、光盘并批量复制,再制成盒装音像制品上市销售,最后由用户借助录放机、影碟机或电脑光驱等播放设备获取视听内容。盒式录放机诞生近百年,兴于我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已属明日黄花;我国VCD视盘机自1993年问世后,历经多轮更新换代风行一时,近来却难觅其踪;在科技市场,光驱已非电脑标配设备,逐渐淡出消费者视野。上述播放设备因笨重、易损、连接复杂等使用局限,被消费者厌弃淘汰,使传统音像制品失去了赖以传播生存的表现舞台。科技改变生活,改变消费需求,也改变着产业发展。时下MP3、MP5等时尚便捷的数码影音播放器大行其道,互联网、移动新媒体技术方兴未艾,争相驱使磁带、光盘沉寂于历史,传统音像出版深陷凛冽寒冬势属必然。
1.3 传统音像出版发展困惑
考察我国电子音像出版单位现状,从人才队伍看,57%职工总人数为50人以下,38%具有中级职称人数少于10人,78%出版业务人员数20人以下;从经营情况看,57%的单位年銷售收入在1 000万元以下[2]。据《2016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统计,2016年底全国音像出版单位就业人数为0.42万人,较2015年减少1.12%。综合来说,大多数音像出版单位处于经营规模较小、专业人才匮乏、盈利能力较差、企业活力不强的状态。
在传统音像出版活动中,受软件开发、影视或音乐创作工序多、周期长、投入大、市场疲弱等制约,出版社资金周转率和投资产出比不高,企业生产效益极其低下,进而束缚扩大再生产,也打击了不少音像业者经营信心:前有手机出版、网络出版扑面而来,后有图书业的有声书、电子书后来居上,传统音像社在两头夹击中处境尴尬。是迎难而上,或是全身而退,或是踌躇不前,或是改弦易辙,传统音像业面对生存与发展的重大抉择,需要勇敢地直面挑战与机遇,坚守本我优化创新,认真研究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
2 音像出版内容之本
2.1 音像出版内容是数字化视听信息
音像,顾名思义指声音和影像,耳、眼感官接收反馈的媒体信息,这是人们阅读出版物获知的重要内容。在人类社会第三阶段,音像内容的出版传播以制式数字代码为基本表现形态,对此美国预言家阿尔文·托夫勒在名著《第三次浪潮》中有详细讲述,说明计算机数字化对视听内容产生的重大影响:经由摄像机或录音机采集的影像声音信号,传输到计算机进行数字化处理,如剪辑、合成与特效制作,使信息内容更充分地满足提升消费者视听享受体验,然后生成作品输出到磁带或光盘等介质上,再经由视听设备让消费者倾听观赏。这正是传统音像制品出版生产流程,集合策划、表演、录制、剪辑等编创人员智慧合力,将数字视听内容进行一系列无损、可逆的艺术再创作,以二进制代码形式把视听信息导入传统音像出版物存储空间。影碟、唱片和磁带等音像制品是数字视听内容和实物载体的良好组合体,内容可在不同载体中存储、传播,介质载体则能够与时俱进演变。
2.2 音像出版内容为王
内容作为人类文化传播信息,是任何时代的出版物核心价值体现,出版业始终强调“内容为王”。音像出版物无论采取哪种载体,其数字化内容的中心地位不可动摇,对应并吸引读者的是视听内容而非介质与渠道。产品内容资源既是市场竞争的焦点,也是音像企业竞争取胜的重要法宝,更是音像出版产业繁荣发展的关键所在[3]。要想生产出适销对路、消费者满意的优秀出版物,就必须认真做好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对消费趋势有清晰的认识。只有把脉读者视听需求变化,才能掌握音像选题策划主动权,打好编辑出版攻坚战挺立市场潮头。音像出版秉承“内容为王”的价值理念,输送的是精神食粮,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生产生活产生相应影响。在社会心态浮躁的大环境下,出版者要始终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彻底杜绝不良内容,坚决反“三俗”,自觉抵制“短、平、快”(短期、平庸、快钱)即时利益的诱惑,在音像编辑过程中充分发挥“工匠精神”用心做好内容出版,这样才能使出版经营活动不断获得成功。endprint
2.3 音像出版人应做内容出版的工匠
出版业的“工匠精神”,要求我们勇于追求卓越,用心创作、精益求精,具有用户至上的服务意识。我们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须立足出版产业和文化服务业做好自我角色定位。要深入市场、潜心研究,精准采集数据信息,分析读者、观众、作者的圈子现状,及时了解社会市场最新变化,努力贴合用户需求制定选题策划,避免闭门造车而损失巨大。
2)精益求精做好音像内容编辑。内容过硬是成功出版的基石,优秀音像作品是优美音乐与精致画面的有机统一体,没有耐心、严谨、一丝不苟的创作心态无法实现,音像采集、唱腔设计、音乐合成、影视剪辑、后期特效等,每一个环节都是音乐语言或画面语言的真切陈述,只有精雕细琢、反复改进、细心打磨,才能精准投送内容信息,给消费者带来美的视听享受,使音像使用价值得以有效实现。
3)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增长。“两个效益”是出版业生存基础和现实追求,专业音像社作为国有出版单位,要有大局意识,必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实履行好社会职能作用;同时作为改制转企的市场主体,唯有出版精品才能赢得市场持续关注,而不是急功近利寄望炒作包装。出版业者应坚决摒弃唯利是图行为,努力培养提高编辑素养,增强出版创新意识,用心做事、严谨专注、敬业奉献,于细节处见真章,努力打造顺应消费变化的视听艺术精品,不断强化音像出版的质量建设,积极探索未来市场的制胜法则。
3 “音像+”新媒体数字出版之变
3.1 数字内容的音像蜕变
自数字摄像机、非线性编辑系统、激光视盘成为音像出版社标配以来,采集、编辑、复制出版全过程基本是数字化信息传播流程,音像社已是数字出版先行者。音像出版物內容是承传文化基因的数字化信息流,其载体是一种“存储”“运载”外壳,可与时俱进不断演变。传统音像之困,是载体之困,非内容之困,而载体之困在于未能紧跟传播科技日异月更。光盘推动录像带走进历史,高清DVD促使标清VCD日渐没落;数码播放器大行其道,把光盘打落尘埃。音像制品更迭变化、波浪前行,主要是视听传播介质升级换代。所以,新时期音像出版业应有主动出击、“操之在我”的经营观,摆脱载体困惑不为“壳”所累,顺势而为采用新媒体传播技术,实现数字音像出版的“蜕变”,把磁带、录像带、光盘的视听内容做好采集抽取,进行多样化音视频格式转码分类,以适应不同营销渠道、不同传播媒介的推广需要。传统音像出版的数字化转型,恰如蝉蜕一般生翼飞翔,众多有效传播视听内容的渠道、媒介、载体皆可为我所用,基于自由传播的出版视野无限开阔,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新媒体出版构成方便选择的工具箱。
3.2 “音像+”新媒体出版
美国《连线》杂志定义新媒体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音像出版依托新媒体数字信息技术,借鉴“互联网+”多方位渠道战略和“文化+”内容多元化战略,有机会构建出“音像+”全媒体数字出版新局面。依据传播媒介不同,新型音像出版可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电子出版。纸质内容视听化、音像内容平面化或二者混合编辑出版新产品,如电子书、电子杂志、电子报、有声书等。
2)网络出版。基于互联网提供视听服务,如网络动漫、网络游戏、网络广播、网络音乐、云播影视等出版活动。
3)移动出版。借助通讯技术的有移动音乐、手机电视等视听内容出版,以及数字音像内容灌装的U盘随身听、数码播放器、平板电脑等实物出版。
4)场景出版。随着视听呈现技术走近读者生活,如VR、AR、MA、DR等虚拟与现实技术营造视听体验场景,经典影视场景吸引读者进入体验,增强阅读立体感。
5)智能出版。随着智能时代开启,“出版产业+人工智能”将是未来趋势。智能家居、智能穿戴、智能交通等扩展了视听内容传播载体,如网络音乐手表、壁挂窗景数字电视、无人驾驶汽车影院、裸眼全息3D投影LIFI灯具等,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技术条件下,出版传媒界限模糊融合,承载视听内容的数字音像舞台异常丰富多彩。
3.3“音像+”出版运营
在信息数字化条件下,专业音像出版单位要跨出音像做音像,达成大开大合的运营成效,以下几方面工作应重视加强。
1)版权保护。鉴于新时期音像出版的信息数字化特点,视听内容版权保护非常迫切。除国家版权登记注册的宏观监管层面外,专业音像出版单位还需开发或引进音视频版权加密保护技术,如数字权限管理技术DRM(Digital Right Management),通过公钥加密传输、私钥授权并验证解锁播放的方式防止盗版使用,其中包括多粒度授权技术、多种分发技术和富媒体内容版权保护技术等,涉及整个数字内容流通过程与价值链。而数字指纹技术通过嵌入音视频内容的随机识别码,方便查找盗版源维权取证;数字水印技术使著作权人信息与版权内容如影随形,防止非法传播。
2)IP运营。围绕优质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研究综合运营,多角度开发运用,聚集粉丝用户,是音像出版单位最大限度地挖掘、创造多重价值,打造新兴产业链、培育新业态的重头戏。IP运营不限启始阶段,关键在于优质内容发现,由此积聚人气而前伸后延发散开发,如优质动画制作出版,可带动院线电影、网络剧、游戏、图书、娱乐城及衍生品授权生产等版权综合利用,通过扩展IP影响力实现商业运营价值最大化。音像出版单位应审时度势,明确自身定位,做好市场细分,以特色出版展现内容优势,善于挖掘、发现、培育优质IP,搞好多元化经营捕捉综合收益,在运营网络更密更快且互动性更强的今天,努力从单纯“内容售卖”发展为内容信息综合服务商。
3)融合发展。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发的《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新广发[2015]32号文)指出:“推动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把传统出版的影响力向网络空间延伸,是出版业巩固壮大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迫切需要,是履行文化职责的迫切需要,是自身生存发展的迫切需要。”在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每个行业都不能偏安一隅,传统的固有壁垒将被打破,出版边界将更加模糊,内容无限、渠道无限的大环境为出版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专业音像出版单位应客观分析、科学评估、选准方向,以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为融合准则,积极探索资源组合最优化、综合效益最大化的融合模式,如内容创意融合或资本融合、组织融合、技术融合、渠道融合等多种类型,通过团队整合开辟协作共赢新局面。
4 结束语
音像制品传播视听内容,所承载的数字化文化信息始终是其核心价值所在。在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需理性辨析、破解传统音像出版困局,坚守工匠精神让内容创作高峰迭出,精益求精做好音像内容编辑,以“音像+”新思维拓宽出版视野,积极探索版权运营与融合发展,争取早日实现音像出版“蜕变”转型,使视听内容插上新科技的翅膀,在“音像+”新媒体出版的浩瀚天空下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1]章红雨.2016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摘要版·上)[EB/OL].[2017-07-25].http://www.chinaxwcb.com/2017-07/25/content_358659.htm.
[2]王豫.“数”析传统音像电子出版现状[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6-05-13(3).
[3]晓林.电子音像出版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与思考[J].中国出版,2013(14):50-5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