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 乔健 亢佩 张维 师巧莉 权冬 辛忍 苏志
摘要:目的 临床护理路径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功能锻炼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随机抽样法选取我科2012年10月~2016年10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90例,参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组,即观察组(临床护理路径)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45例,观察两组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及总满意度为97.78%、97.78%较对照组的88.89%、86.67%明显高于后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临床护理路径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功能锻炼指导中,可改善预后,加速患者快速恢复。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临床护理路径;功能锻炼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17)17-0147-0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中患病率较高的一种由于纤维环破裂导致髓核突出压迫脊髓神经根的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是腰腿痛、行动不便等,中老年比较常见,约有10%~20%的患者需要手术治疗[1]。但因老年机体功能减弱、心理负担较重往往影响临床效果,故对其实施相关的健康教育、康复锻炼方法对于患者术后疗效的改善与恢复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2]。临床中根据疾病或手术而制定的一种治疗护理模式,根据临床路径表建立规范化护理流程,并对患者进行治疗[3]。本院收集相关资料,对我科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指导,结果可观,现将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筛选我科2012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0例,依据护理模式的差异性,按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41~76岁,平均年龄(52.3±8.3)岁;对照组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53.6±8.1)岁;病程为6个月~6年,平均病程3.3年。其中单侧侧方突出者56例,中央型突出者34例。所有患者经CT或MRI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并经系统保守治疗症状无缓解或反复发作。90例患者均有腰腿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神经根牵拉症状明显。研究对象符合腰椎间盘手术治疗的适应症;术前不进行特殊的有创性检查;围手术期间无特殊用药史。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等相似,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未给予系统的功能锻炼指导。观察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统一为其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进行功能锻炼指导。
1.2.1临床护理路径表的制定 在进行临床护理路径表制定时,将疾病护理常规和标准护理计划作为依据,根据护理要求以及患者的预期住院时间,由临床护理路径小组成员制定路径表。由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全面化、科学化与标准化的功能锻炼指导。
1.2.2临床护理路径表的实施
1.2.2.1术前护理 ①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及家属对手术知识缺乏了解,存在各种担心和顾虑,害怕手术失败。此时护士要认真、耐心听取患者诉说,并给予合理的解释,与其交谈时要强调治疗的效果,让患者充分认识手术的优越性,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以良好积极的心态配合手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②术前1 d由责任护士向患者发放临床护理路径表,并向其解释上面相关内容,并告知术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支持和理解。③术前准备:术前行相应检查,常规禁食、水,给予备皮、灌肠、导尿,告知其目的及注意事项,并取得患者的配合。指导患者床上正确使用便器,以适应术后的需要。
1.2.2.2术后护理 ①病情观察:患者安返病房后护士要主动了解其术中情况,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并做好记录。密切观察双下肢血运、感觉、运动情况及会阴部感觉情况。②伤口和引流管观察:严密观察切口敷料有无渗出,伤口引流管是否通畅,记录引流液量及性质。一般术后24~72 h可拔管。③疼痛的护理:术后麻木、疼痛症状仍存在或加重,常见原因有术前神经根压迫时间久,则麻木的症状消失比较慢。手术中对神经根的剥离或牵拉过度可致术后神经根的反应性水肿,疼痛症状会加重。责任护士应主动向患者告知其疼痛的原因,以解除其思想顾虑,遵医嘱可适当应用镇痛药物。
1.2.2.3术后功能锻炼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手术效果能否巩固以及恢复的程度。具体锻炼内容如下:①第1阶段练习:术后第2 d开始指导患者进行双下肢功能锻练,可以有效防止神经根粘连、下肢肌肉萎缩及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对术后的早期负重起到很好的效果。包括直腿抬高运动:取仰卧位,膝关节伸直,脚上举,鼓励其主动抬高至最大幅度,初次幅度以30°为宜,双下肢交替进行。踢腿运动:取仰卧位,主动屈髋屈膝后再伸腿放下,双下肢交替伸屈。展腿运动:取侧卧位,下肢伸直位外展,复原,完成2次后转对侧卧位并进行相反肢体锻炼,双下肢交替进行。踝泵运动:取仰卧位,大腿放松,然后缓慢的尽最大角度地做踝关节跖屈动作,也就是向上勾起脚尖,让脚尖朝向自己,之后再向下做踝关节背伸动作,让脚尖向下,循环反复地屈伸踝关节。上述每个动作都需保持 5~10 s,重复10~20次/組,2~3组/d。②第2阶段练习:术后7~10 d开始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以增加腰背部肌肉的力量,增强脊柱牢固性、稳定性、灵活性。包括三点支撑法:取仰卧位,用头、双脚3点支撑,将臀部撑起,臀部尽量抬高。五点支撑法:取仰卧位,用头,双脚,双肘5点支撑,将臀部抬起,臀部尽量抬高。 拱桥支撑法:取仰卧位,用双手、双脚将身体全部撑起,呈拱桥状。飞燕点水:取俯卧位,头,双上肢,双下肢后伸,腹部接触床的面积尽量小,呈飞燕状。上述每个动作都需保持5~10 d,重复10~20次/组,2~3组/d。③第3阶段练习:术后10~14 d,可将康复锻炼力度增加,采取扶墙运动,主要指导患者背部紧靠墙壁,并将臀部、头部以及双肩靠近墙壁。④第4阶段练习:术后2 w,协助患者实施下床活动,可采取伸腰活动;为患者佩戴腰围,选择腰围与患者的体型相应,一般上至上肋弓,下至髂嵴下,不宜过紧。在佩带腰围情况下练习下床活动,站立练习法,即站立时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并用双手扶住腰部;后逐渐将腰部后倾,后将全身放松并慢慢回收。行走时姿势正确,抬头挺胸收腹,坐位时必须端正,不要弯腰。endprint
出院后,需将上述锻炼反复进行3~6个月。锻炼原则为次数由少到多,活动幅度由小到大,频率由慢到快,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以不感到疲劳为原则。
1.2.3功能恢复指标 患者经治疗后,运动功能全部恢复,不影响生活和工作,且未存在腰腿疼痛症状评为优;患者术后运动功能不受影响,可实施较轻的运动,但时而伴有疼痛症状评为良;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但不能从事原来工作评为可;患者疼痛症状以及运动功能等较治疗前无变化评为差。满意度评估:由本院自拟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主要内容有康复干预、心理干预、基础护理等内容,分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等3个级别。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优、良、可以及差等指标高于后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护理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等人数、总满意率均高于后者,具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是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护理模式,是针对特定患者群体,根据每天护理计划为其制定的护理工作流程,具有严格的时间性和顺序性。护理工作不再是盲目、机械地执行医嘱,而是有计划、有目的、有预见性地进行指导,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4]。患者可主动参与其中,提高了患者对疾病康复知识的认知。增强患者自我护理意识和能力,达到最佳护理效果,护患双方相互促进,形成主动护理与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护理模式。针对患者不同阶段的康复要求,调动患者及家属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并按计划进行锻炼。护士每日坚持床旁指导,定时检查完成情况,不仅提高了患者术后有效恢复,同时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功能锻炼的有效率[5]。我科将临床路径的护理方式运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功能锻炼指导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臨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增加了护患接触交流的机会。工作过程中给予了患者更细致、实用、规范的指导,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加上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恢复快,减少了医疗纠纷,从而提高了患者的满意率。
参考文献:
[1]沈桂琴.临床护理路径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功能锻炼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5):16-17.
[2]梁群芳,杨柳枝.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恢复的效果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6(01):109-110.
[3]李明子.临床路径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0(1):59-61.
[4]潘月,范英梅.早期康复护理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影响[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6(08):151-153.
[5]曾红英.临床护理路径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当代护士,2013(11):183-185.编辑/申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