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衡
父亲离开我们整整十年了。十年来,我常常思念父亲,每当回想起父亲苦难辛劳的一生,总不免悲伤。
他是一个做事极其认真的人。无论是集体生产,还是包产到户,他从来对于各类活计都是一丝不苟。计划经济时期,吃的是大锅饭,不少人都会想法子省力气,父亲领的是牛耕、伐山木、割松香等山乡农村最苦最累的活,但他讲求“慢工出细活”,起早摸黑,从不敷衍。落实责任田后,父亲保持不紧不慢的做事风格,无论农忙农闲,还是双夏秋收,总是按照他自己的标准和节奏,把每一件农活做到极致,精耕细作好每一分田地、每一片山林,在劳动中追求完美。
父亲会编竹器的手艺。为补贴家用,每到年底时,父亲就会利用晚上时间编一批诸如簸箕的竹器,让我和弟弟在腊月廿五挑到邻村悦洋圩出售。至今我回想起少年时期迎接过年的情景,父亲在腊月寒冬夜里,在通红的火把或昏黄的灯光下编竹器的形象,跃然出现在眼前,恍如昨日。父亲编制的竹器拿到圩市上,由于用料扎实、做工精细,很快就销售一空。但父亲从不肯赶工,不会为多卖点钱而影响竹器的质量。成年后,我经历许多世事,就越发觉得父亲这种淡然处世的风格的珍贵,而从过去的嗔怪转为敬慕了。
父亲只在半工半读中上了三年学堂,文化程度十分有限,他对我们的教育很朴实,没有太多大道理,但是态度鲜明,更多时候是以身教重于言传影响子女。他对宗族里的几位长辈始终极为恭敬,深得他们的赞许和信任。父亲最常说的话:做人要有规有矩,手头上的活不会累坏人,不可以爱惜体力,不要拈轻怕重,要尽量力所能及帮助他人,特别是老人和小孩。在父亲引导下,我们兄妹仨从小就常被周围人表扬。
每年春季,父亲都会默默做一件事。石径横斜,山路弯弯。记忆里,冬去春来,家乡的春天雨水骤增、气温上升,野芳杂草滋长蔓延,仿佛在一夜之间,就侵占了房前屋后的道路,草丛蛇虫出没,给乡邻出行带来危险。其中,从山腰人家到溪边一段蜿蜒曲折的石级路,是人们每天汲水、洗衣服、淘漉日用的必经之路。每到这个季节,父亲总会利用雨天或晨昏时间,戴上斗笠,披上蓑衣,荷锄执刀,连续几天,对这条石级路两边的乱枝杂草进行一次彻底的整饬清理。父亲将自己每年做的这事,算作分内之事,从未与人谈及,只是默默做着。他自小在客家乡风民俗的氤氲中耳濡目染,笃信祖辈先人的教诲和古训,总是身体力行,默默做些善事。
父亲的心性善良,不仅是对人,还包括对自然万物。记得20世纪80年代初,父母胼手胝足,愣是在山坡上垒起了横向三大开间的泥瓦房,我们家从座不容膝的老屋搬入了宽敞的新房,房前还有一个土坪用作晒谷场。春天来了,我和弟弟在土坪北角边栽下了两棵李树苗,两三年就长成了枝繁叶茂的壮树,夏天浓荫匝地影响了晒谷场的用途,必须砍掉。我和弟弟正想把树砍了时,父亲制止了我们。他郑重地对我们兄弟说,这两棵李树正值壮年,是有生命的,由你们兄弟去砍不妥当、不吉利,随后他自己动手砍了两棵李树。这种对万物的敬畏之心,一瞬间就击中了我。
他對村民上山挖笋深表痛心。
每到春季,高笋伴着春雨齐刷刷地冒出来,村民们就上山采笋当作野蔌,父亲对此心痛不已。他算了一笔账:一颗笋就一根竹,一根竹做成竹器,其实用和经济价值远大于一颗笋。因而教导我们切勿馋嘴,山林的笋虽然是公共资源,但也要心疼。对母亲偶或参与其中,父亲总是予以严厉责备。
那个年代,山乡农村少年利用假期、周末乃至早晚间上山砍树打柴火,是必做的功课。父亲总是叮嘱我们兄妹,砍树要有所选择,应当是砍老树、杂树,不可以砍幼树、松树、杉树,理由是幼树还在生长,松树、杉树比较难成树而且经济价值高;同时,砍树要尽可能取根部,不应横截树干,造成树桩节留浪费。父亲的这些善念,在我们兄妹的心中,无形中播下了大爱的种子。
父亲三岁丧母,幼年失恃,从小家庭几遭变故,加之家中兄长就学,山乡农村苦累重负,使他早早地备尝人间冷暖、谋生艰辛,但父亲始终尽心尽力做好自己,默默地承受一切。父亲在与母亲结婚三四年后才自立门户,之前作为主劳力为大家庭辛勤劳作,忠厚憨实、任劳任怨到令人心痛的程度。父亲与母亲结婚之时穿的是一件老旧的破棉袄、盖的是一条僵硬的石棉被。我母亲每提及当年,多少有点心绪难平,但父亲似乎从不曾有抱怨之意。
父亲性情沉默,寡言少语,对没把握的人和事从不妄加评论。但他对古今村里村外的文华教化之事、有才有德之人,总不吝推崇和赞美。从前逢年过节之时,村里总会举办迎神赛会的盛事,一般都会邀请邻村戏班助兴,诸如《穆桂英挂帅》《薛仁贵征东》之类的傀儡戏上演,吸引男女老少济济一堂观看,可谓其乐融融。父亲算是其中的一名忠实观众,只要有空,从不落下,常常是看到剧终散场,回到家中还不忘对台上剧情、台下艺人作一番点评。按照约定俗成,村里请来的戏班一般轮流由各家招待供饭;我们家入住新房子后,连续几年请村里人看“三脚班”的专场傀儡戏。
一言一行,皆存善念,细微之处,亦见光芒。父亲离开多年,但他依然是我心中的光。
责任编辑 陈美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