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艳
摘要:Of Studies做为《培根随笔》中最有影响力的一篇随笔,其译作有十几种,而最为学界津津乐道、传颂久远的当属王佐良版的《谈读书》。王佐良在Of Studies中译文中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直译与意译的翻译方法和转换译、增补译与删减译的翻译技巧的有机结合使得其译文长盛不衰。对于其译文的再次探讨,有助于译界提高散文翻译的水准。
关键词:Of Studies; 翻译策略;翻译方法;翻译技巧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7)02-0052-04
Abstract:There are over ten Chinese versions of the most effective essay Of Studies in Essays written by Francis Bacon. Why can the version of Wang Zuoliang be the most popular one· The flexible application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like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translation methods like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liberal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techniques like “addition”, “omission” and “shift” makes the Chinese version of Wang Zuoliang achieve lasting fame. The analysis of Wang Zuoliang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translation techniques applied to the Chinese version of Of Studies can help translators improve translation skills in essays.
Key words:Of Studie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translation methods; translation techniques
The Essays,英国十七世纪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弗兰西斯·培根的第一部重要著作,属于古典文论的范畴,也可以说是说理性散文的范畴。培根在该书中言简意赅的语言、灵活流畅的笔法、优美的韵律、透彻的说理、洞察世事人情、富有超人智慧的经验之谈和论述以及对世人的谆谆告诫和深刻启迪使其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将其译成中文的版本不少,或者全部译出,亦或选择性翻译。 而Of Studies做为该书最有影响力的一篇随笔,研究之人自然不在少数,中文译作也不断出炉。从目前笔者手头掌握的资料,译文就有十几种,其中为学界津津乐道、传颂久远的当属王佐良版的《谈读书》。
那么王佐良在对该文进行翻译时究竟运用了何种翻译手段使得其译文得以经久不衰、名扬译界,值得深入探讨。本文将针对Of Studies的文体特点,根据熊兵[1]对翻译手段的分类与界定,从翻译技巧、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三个视角对王佐良译本进行再次解读。
一、 Of Studies的文体特点
Of Studies这篇随笔,以其富有启迪的思想和人生哲理而深受世人喜爱,且以其典雅精辟的用词、 整齐考究的行文、严谨的结构、广泛的论述范围和简练的语言备受译介和读者关注,所以该篇文章历经数百年,影响力长盛不衰。下面先来详述Of Studies独特的语体文体特点。
(一)典雅、古奥、古色古香
培根所处的时代是十六世纪中后期和十七世纪初期,当时正是古英语逐渐被现代英语所取代的时期,即现代英语的早期阶段。所以在Of Studies的选词中,培根或多或少留下了古英语的痕迹。如在该文的第五自然段使用的doth(does)和在第六自然段使用的nay(no)、stond(stop/hindrance)、wrought out(worked out)第,都充分体现了当时的时代语言特色。
此外,拉丁语和希腊语被认为是代表西方世界伟大文学遗产的语言,因此在现代英语的早期阶段(1500-1700),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使得一些翻译家将很多以古典著称的拉丁语带入了英语。所以培根在该文中还采用了几个拉丁词汇,以符合时代的需求,如第六自然段的拉丁语词abeunt studia in mores和symini sectores,因此整篇文章读起来有古色古香、典雅之感。
(二) 修辞丰富、句式多样、逻辑严密
排比是把两句及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且语气一致的句子进行成串排列的一种修辞。文本中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语言上更有气势,把想表达的观点论述地更透彻,把感情表达的更强烈奔放,整体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在Of Studies中,全文六自然段,共19句话,培根在每一自然段都运用了排比句式。这些排比句式结构严谨、论述透彻。
此外,培根还通过比喻、无人称句、被动句式和省略部分字词的手段以及使用代词的方式使得全文句式结构多样,整体句子表达简洁、短小精悍,富有节奏感。全文19句话,503个字,却论点清晰、论证充分、结構紧凑、用词讲究,把对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的方法以及读书对人的能力和精神产生的影响等好处通过简洁的语言进行了透彻地论述,鼓舞人们多读书,也把培根所处的时代语言特点清晰地呈现给当时的读者。
二、对王佐良译本的解读endprint
译者对于说理性散文的翻译要从语言和结构上把握,既要注意结构的严谨性,又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2]120,即“要符合翻译散文的三个基本原则:意义的把握,形式的把握,文化的把握。基本方法就是准确再现散文之意,恰当保存散文之形,消除散文中的语言文化隔阂。”[3]188。因此,在这三个翻译原则的基础上,我们要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方法和技巧从而实现译文与原文的对等。
本文从原文中选择几个较有代表性的句子,分别从这三个方面,对王佐良的译文进行再次解读。
(一)王佐良的翻译策略
归化和异化属于翻译策略的范畴。“任何译作,都是译者在异化策略与归化策略交织作用下产生的混合体,没有百分之百的异化的译文,也没有百分之百的归化的译文。”[1]84王佐良的译文也不例外。
在文体风格上,因为中国在“五四运动”之后基本以白话文为主,所以多数译者在翻译Of Studies时考虑了自己所处时代的文化特点和读者接受,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即变原文的古奥、典雅之语为现代白话文,准确再现了原文的意义,只是在归化的策略下,采取了不同的词语进行表述,如水天同、廖运范和孙有中等。而王佐良(1916-1995)先生推崇的翻译是“一切要照原作,雅俗、口气和文体等都要和原文保持一致”, 因此在翻译时,王佐良先生充分考虑了培根所生活的时代以及培根的行文特点,更侧重于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即对原文语言风格和文体忠实,“采用了半文言、半白话的方式” [4]195进行翻译,从而追求与原文的语言风格对等,再现原文的古雅特点,如文中体现文言文特点的词达70有余,其中“之(20次)”“可(12次)”“者(11次)”“须”(10次)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文言词汇出现次数最多。这些词汇部分融合,形成了文言文独有的句式,如“其……也, 最见于……”、“虽……然……则……”等,将培根古雅的行文特点展现的淋漓尽致,使原文的风格得到了完美呈现。
对待具体词汇的把握,王佐良多处运用了汉语四字成语或短语如 “高谈阔论”“处世判事”“练达之士”“明智之士”等对原文单词中的discours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expert men和 wise men进行处理。除了保证对单词进行正确字面意义的理解,王佐良先生对少数单词又能深入探究其词汇的联想意义,如对于the humor of a scholar,王佐良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运用四字短语的方式,将其译成“学究故态”,而没有采用异化的策略,进行直译或者逐字译。
在处理部分排比、无人称句、省略句时,王佐良先生同样既能做到在内容上忠实于原文,深入探究原作者的真实意图,又能在意思表达上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对部分句子进行了加工和创造性处理,通过词类转换、增补删减等翻译技巧,使得译文符合汉语的行文习惯,。
(二)王佐良的翻译方法
“零翻译、音译、逐词翻译和直译属于异化的翻译方法;意译、仿译、改译和创译属于归化的翻译方法 [1]85。
直译是指翻译时,尽量使译文在词、句、修辞和文化上都要忠实于原文。而意译,是指译者采用“转义的手法” [1]85只保持与原文内容和意思上的对等、不保持与原文形式和细节对等的翻译方法。在众多翻译方法中,任何译者对文本的翻译都不可能只采用一种翻译方法。王佐良对于Of Studies翻译的处理,采用的较多的就是以意译为主、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翻译方法。
例1: 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其怡情也,最見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
于处世判事之际。
例2: Reading maketh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
例3: To spend too much time in studies is sloth; to use them too much for ornament,is
affectation; to make judgement wholly by their rules,is the humour of a scholar.
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王佐良先生在对以上三句的处理上,通过直译与意译翻译方法的灵活运用,使得译文富有节奏感,追求了与原文的风格对等。如对例1采用了三个“其……也, 最见于……”,对例2采用了三个“……使人……”以及句三中“……易……,……则……,……乃”的结构保留了原文排比对仗的句式和古雅的文体特点,属于意译的翻译方法;而,在例2中,王佐良对full和exact采用了直译法翻译成“充实”和“准确”,在对ready以及例1中的两组名词delight, ornament, ability和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discourse,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进行处理时,则发生了词义转换,采用了意译的翻译方法,改变了这些词的字面意义,却保留了与原文内容上的对等,从而实现了对整句内容的完美呈现,更有利于译文读者的理解和接受;在例3中,王佐良同样没有过分注重细节,而是采取对原句的结构和表达形式进行调整和改变的意译的翻译方法,自然流畅地再现了原句的内容。endprint
(三)王佐良的翻译技巧
翻译技巧指的是在翻译活动中,某种翻译方法在具体实施和运用时所需的技术、技能或技艺,具体分为“增补译、删减译、分译、合译和转换译”[1]87。王佐良在翻译技巧上采用最多的当属其中的转换译、增补译和删减译。
1.转换译。转换译涉及多个层面,王佐良先生在翻译时主要进行了“词汇层面和句法层面的转换翻译。”[1]87
在词汇层面,王佐良利用古汉语和四字短语的优势,进行了词性转换,即将原文中的名词变成动词,使得译文即语言通顺,又较好的传达了原文的意义。上文例1-3即是如此,其他如:
例4: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例5: 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that is some books are to be read only in parts; others to be read, but not curiously;
and some few to be ready wholly, and with diligence and attention.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
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王佐良將例1中的名词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discourse,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分别译为动词“独处幽居、高谈阔论、处世判事”;例4中的名词delight,ornament,ability分别译为动词“怡情, 傅彩,长才”;将例5 中的名词diligence and attention运用四字成语的形式译成“全神贯注,孜孜不倦”。通过词性转换的技巧,使得译文的表达简练,且富有活力和语感。
此外,王佐良还对词汇层面的功能进行转换,变定语为宾补,如把例2中的定语full(充实的),ready(机智的)和exact(准确的)变成译语中宾语“人”的宾补,使得全句表达既准确、简洁,又富有韵律。
在句法层面,王佐良主要是把被动变主动,使译文更加符合读者的语言表达习惯。
例6: They perfect nature and are perfected by experience…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
王佐良将例6中的被动句“are perfected by experience”用主动句译成“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再如将例5(见上文)中的所有to be done结构在译文中变成了主动形式的“可…”和“须…”,使译文的主动式表达比被动式表达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易被汉语读者接受。
2.增补法。增补法是在不损害原文意思的前提下,通过在译文中增加一些词语,如谓语动词、状语、连接词等使其结构完成、符合译入语语法规范或者弥补其语义不足,或通过增加简短的说明以使译文表达更加准确、通顺。在例2中,培根通过删减的技巧,把后两句的谓语动词maketh删除,实现了原句表达的简练。翻译这样即是排比又有省略的句子,王佐良先生采取了增补的技巧,把第二和第三句的谓语动词补上。其他例句如:
例7: Read not to contradict and confuse; nor to find talk and discourse; but to weigh and
consider.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例8: Histories make men wise; poets witty; the mathematics subtle; natural philosophy deep;
moral grave; 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d.
读史使人明智, 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 科学使人深刻, 伦理学使人庄重,
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例9: … shooting for the lungs and breast; gentle walking for the stomach; riding for the head…
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
例7的译文,增加了宾语“作者”“书”“章”和“句”;例8 的译文, 增加了动词“读”和谓语动词以及宾语“使人”; 例9增加了谓语动词“利”,从而使译文更加契合原文的意思,使表达更加准确、完整、简洁,又富有节奏感。
3.删减译。删减法即对原文进行词、句甚至段的删除,使译文在不失原文主旨的基础上表达简洁。如:
例句10: … if a man write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a great memory; if he confer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a present wit; and if he read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much cunning to seem to
know that he doth not.
不常作笔记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
无知而显有知。
王佐良先生在译文中将例1中的主语their chief use删除,将例10“”中的连词if和代词he省略,从而使译文即忠实了原文,又表达流畅、语言简洁。
三、结语
王佐良先生对“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直译”与“意译”的翻译方法,“转换译”、“增补译”与“删减译”的翻译技巧的有效结合与灵活运用,使得其译文既实现了形美,又实现了意美;既做到了忠实于原文,又做到了超越原文,为我们从事散文翻译工作,尤其是翻译说理性散文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启迪。
参考文献:
[1]熊兵. 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以“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为例[J]. 中国翻译,2014(3):82-88.
[2]李明. 翻译批评与赏析[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3]罗益民. 散文的翻译[A]. 胡显耀,李力.高级文学翻译[C].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4]龚家惠. 《论读书》的译本对比[J].高教学刊,2016(1):195-196.[责任编辑:吴晓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