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说明,题目中的“激素”不是科学意义上的激素,医学中的激素大致是指内分泌等腺体分泌到血液中的活性物质,如胰岛素、甲状腺素、生长激素等都是生命不可缺少的。但一般老百姓所指的“激素”,主要是指肾上腺皮质激素,或者称糖皮质激素、皮质类固醇、皮质激素等,尤其是化学合成的有类似作用的药物(如强的松)。本文主要讨论这类药物。
短期口服“激素”治疗某些病效果突显
这类“激素”因为具有强有力的抗过敏、抗炎、抑制免疫等作用,所以当医师束手无策时,往往就想到用它。从1944年开始已用了70余年,对不少疾病效果的确不错,但逐渐发现使用这些药物有不少不良反应。尤其是长期用药时,可出现医源性皮质醇增多症,即全身发胖、满月脸、腹部肥胖有紫纹等。老百姓最怕形象上的改变,所以一听说要用“激素”,往往拒绝。但医师治病又不得不用,所以除了化学合成、不良反应少的新“激素”以外,改为短期用药也是办法之一。短期口服“激素”尤其用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胃肠道炎性病如慢性结肠炎等。有时针对非特异性肌肉关节疼痛和各种出疹等,虽无明确循证医学证据时也用。
短期口服“激素”也存在不良反应风险
短期口服“激素”虽然减少了医源性皮质醇增多症,但究竟还有什么缺点呢?美国一些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其结果发表在2017年4月12日出版的《英国医学杂志》上。
他们从全美国私立保险机构中取得资料,选取2012年1月1日到2014年12月31日这3年中18~64岁的成人1 548 945人(因65岁以上往往进入国家的医疗保险中了)。另外2011年的资料有时也有用,以检查2011年用过“激素”否。所谓短期,指门诊患者处方“激素”3年中总计在30天以下者,应用时间中数为6天,只计口服,不计注射、喷雾吸入等用法。如此用药者一共327 452人(21.1%),也就是说,3年中5个美国人就有1个口服过“激素”。用药者平均年龄为45.5岁,大于不用药者44.1岁,妇女较多,均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别。
短期口服“激素”的适应证,前6位疾病为:上呼吸道感染、脊柱疾患、椎间盘疾患、过敏、支气管炎及非支氣管炎性下呼吸道疾患。这6种病占所有处方的一半。开这些处方者主要是家庭医生及普内科医生。
此表为根据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要求说明书上列出短期用激素造成的前3种不良反应,可以看出,即使小剂量用药也要小心。不过,在用药以后的31~90天内这些不良反应是减少的。
有少数人会因这些不良反应而住院。统计结果因用药而发生脓毒症住院占用药者0.05%,未用药者为0.02%,因血栓住院者两者各为0.14%及0.09%,因骨折而住院者各为0.51%及0.39%。
从以上研究可见,即使短期口服“激素”避免了发胖的不良反应,但其他严重不良反应仍是不少的,有些甚至是可以致命的,所以即使“激素”是个好药,其某些药理作用也是其他药物所不能比拟的,但是这应该由医师、药师及专业人员来考虑,衡量利弊,应该用的还是要用,但尽量要求其剂量小,疗程短,而不应该滥用。至于某些病除了“激素”以外可以有其他替代药物的,则应该用替代药物而不用“激素”。
应用激素,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服用
上述研究还发现短期口服“激素”几乎有一半是全科医生开的处方,他们对药物反应的认识可能不够。而我国目前医改正在推广家庭医生制度,因此应该加强对家庭医生的培训,增加这方面的知识,如果必须用“激素”,则不应该用大剂量,不用上述千篇一律的“套餐”,对患者用药应因人而异。
对于患者来说,应该认识到“激素”有其独特的作用,有时甚至能“起死回生”,如在抢救休克时,不能在应该用“激素”时盲目拒绝。但是也不能把“激素”看做万能灵药,从自己家的小药箱中找出上次吃剩的直接吃。总之,“激素”必须在有经验的医务人员指导下使用。最后说一句,其他的激素如胰岛素、甲状腺素等,决不能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混为一谈,否则就是打击一大片,制造“冤假错案”了!在医药方面应该听正规培养的医师意见!
(张家庆教授博客:www.blog.sina.com.cn/drzjq)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