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 江 雄 风

2017-09-12 03:25
武汉广播影视 2017年8期
关键词:汉水汉江文化

魏 强

汉 江 雄 风

魏 强

好长好长一条大江!这么多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呀?

宛延清澈的溪流,晶莹剔透的浪花,犹如星晨灿烂的九天银河!哦,这绵绵不绝的江水,一定是天穹银河流泻出的神水。

于是,远古的人们,就把这条哺育自己生长的江河膜拜为“天河”、“天汉”,并高颂“维天有汉”。

呵,这就是汉江和汉江的水。当然,她并非从天而降。

汉江,又称汉水,亦叫沔水。她发源于我国南、北方亚热带气候分界线的秦、巴山脉西端,其干流有南源、中源和北源三个源头。南源名玉带河,出自陕西宁强县境内的玉珠泉、云汉潭;北源名沮水,源自甘肃境内的天水;中源为漾水,亦出自宁强县,源于大巴山系烈金坝乡江源村的嶓冢山(俗称汉王山)上的一个石洞,洞口有一钟乳石,状如卧牛,牛背及臀部有八个大字,据说就是《禹贡》中记载的“嶓冢导漾,东流为汉”,所以,自古以嶓冢山就被古人认作汉江的正源。明代诗人薛岳作诗《汉江源》:“巨峡自天辟,峨峨嶓冢尊。回环幽谷底,清浅汉江源”。然而,上世纪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著名水利专家黎琴南教授和“世界河王”杨连康先生均考证认定玉带河的两个源——马家河与赵家河,才是汉江的真正源头……

我们这里不作学术探究,反正汉水是从古老的宁强境内流出的。她横贯陕西南部,营造了神奇的汉中盆地后,穿山过峡,蜿蜒东进,将秦、巴二脉分开,形成黄金水道扑向“天然画廊”安康;继而,宛若苍龙游入湖北的西北和中部,经十堰,进襄樊,沿途接纳湑河、子午河、月河、旬河、丹江、牧马河、西乡河、任河、岗河、堵河、蛮河、唐河、白河等众多支流,同长江之间的河叉纵横交错,形成了“云梦泽国”的江汉大平原,最终在汉口“江汉朝宗”,汇入浩淼的长江。

说话间,我们已概述了1577公里的汉江全程。而她的流域是更加的宽广——总面积达17余万平方公里,福泽甘、陕、鄂、豫、川、渝五省一市的近百个市、县,其5亿立方米以上的年水量超过黄河。所以,汉江古来即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为“江淮河汉”,是中华民族母体的四大血脉。

人们常说,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不错,但实在是降低了她的地位。一位智慧的长者曾诙谐地说过:汉江看似是长江的小弟弟,其实,她是长江的老爷爷哩!

汉江,一条文明古老的河流。

大约亿万年前,由于地壳变动,海水退走,汉水就如丝如缕,从九曲回肠的秦巴山中游出,冲破千山万壑,浩荡向东。

距今100万年左右,汉水上游的梁山、龙岗一带就出现过这古水生物石燕、石蚌、三叶虫以及恐龙、东方剑齿虎、大熊猫等化石;就有了古人类用过的石器工具:砍砸器、夹状器、刮削器、石球;在汉水中游郧西一带发现的有古人类牙齿和其它古伴生物,被称作为郧阳猿人;而汉水下流的京山县发现的屈家岭文化则表明,早在四、五千年前,生活在汉水流域的人们不仅会种稻,而且以大米为主要食物;随州擂鼓墩出土的青铜编钟,则成为亘古不朽、永世不泯的汉水音响!

汉水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于大约三千多年前《诗经》中的《旱麓》:“瞻彼旱麓,榛楛济济”“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这里的“旱”即山名,旱山即汉山,水出汉山而为汉水。古代“旱”与“汉”互通,“汉”的出处由此而来。汉山在汉中西南。《诗经》中还有一首《汉广》,本意是一位年轻樵夫唱的情歌,他在追求一个美丽的姑娘而表达他热切期盼与她结为良缘的心情。然而,却是以汉水为背景,作比兴,道出了古代汉江的浩淼宽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另有《大雅·荡之什·汉江》:“江汉浮浮,武夫滔滔”,“江汉汤汤,武夫洸洸”。此外,较早提到汉水名称的还有屈原的《抽思》:“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这是楚怀王时,诗人被放漂泊汉水以北的纪实之作。《孟子·膝文公上》也有“决汝汉,排泗,而注之江”之说。距今1400年前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在他所著的《水经注》里以与黄河、长江几乎相等的篇幅,描绘了汉水风貌。

历史证明:汉水是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之一,是华夏文明曙光升起的舞台。

汉江,一条美丽富饶的大江。

自秦汉至南宋时朝,汉江堪称中国中部的南北交通要道。在秦至宋的1500年间,汉江漕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史记·主父偃传》说:秦王“欲肆威海外”,“使尉屠睢将楼船之士南攻百越,使监禄凿渠运粮”。开凿了闻名遐迩的湘桂运河——灵渠,使由汉江、湘江、桂江、西江等河道组成了一条长达3200余公里南北向的航运干线,使汉江的水运腹地直达南海。

资料图片

汉武帝时,采纳了避开砥柱之险,开劈汉江漕运线的建议,开凿褒斜道,水陆转运至京师。

东汉迁都洛阳后,更便于汉江转漕,由零、桂转运南越的贡献赋物,沿湘水而下,逾长江转入汉江北上,入汉江支流唐白河达南阳以北直抵洛阳。三国时期,襄樊又成为汉江漕运中心,进一步巩固了汉江的漕运地位和作用。

西晋至南宋,是古代汉江漕运的鼎盛期。汉江流域的经济水平不断上升,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区,西晋建都洛阳,隋唐建都长安,北宋建都开封,“常转漕东南之粟”,尤其是唐代,汉江漕运线被称为“襄汉贡道”。

自隋代开通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南北大运河,中国的交通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汉江漕运线在中国中部南北交通的重要地位依然存在:隋唐两朝建都长安,汉江上游支流褒水、甲水、丹江等水道直达秦岭山南麓,山北与渭水干支流相接,或直接转陆运300余里便可直抵京师;漕运腹地湖北、湖南、四川及两广地区的贡赋北运京师,其水运捷径就是汉江漕路;在战争和动乱时期,当大运河运输受阻,东部南北漕运的主干线被切断,汉江漕道成为南粮北运的唯一水上通道,荆蜀吴越地区的物资必须通过汉江漕运。汉江漕运线成了唐王朝的生命线。

元明清三代,汉江作为中国中部南北沟通的漕运干线地位不复存在,运河作为江汉漕运干线中重要环节的地位消失。但运河作为江汉间水运交通捷径的功能是不变的,仍为一条民间商贾的水道与地区性的漕运通道。

人类择水而居,依水而兴。汉江发达的水运,带来了两岸的富裕和繁荣;流域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汉水的兴盛与长久。

地球同一纬度线上,汉江流域是最优越的人类生态环境,汉江被称为东方的多瑙河。

看呐,两山夹一川的雄姿延伸至江汉平原的坦荡,映衬出大江两岸风景如画的秀丽:春来桃红柳绿竹翠,夏至茶香荷馨蝉鸣,爽秋桔红稻黄果硕,严冬青山苍翠峥嵘。

滔滔江水,一线穿珠,缀起“西北小江南”汉中盆地和沙金千里的安康画廊、天水一色的丹江水库、铜墙铁壁的襄樊古城、鱼米飘香的江汉平原与巍巍英名的大武汉。

潺潺溪流,美丽涌动,传颂着禹王碑、汉王台、武候墓、古栈道、武当山、神农架、古隆中、陆羽井、晴川阁、古琴台等无数动人的故事。

闻名全国的紫阳富硒茶、安康绞股兰、白河绿松石和月河的金矿、钟祥的磷矿、江汉的石油、应城的岩盐誉满全球、秦巴山中珍奇独有的大熊猫、金丝猴和朱鹮,更增添了世人对汉江的心驰神往。

正可谓,集山川形胜于一江,展锦绣画卷于千里。

汉江,一条南北文化交融的河水。

汉江流域是人类发祥地之一。优越的自然条件,吸引了不同民族往这里迁徙。人们择水而居,依江开发,休养生息,在数千年的历史繁衍进程中,逐渐形成多元素、多层次的文化积淀,把汉江装扮为一条东西融汇、南北兼蓄、色彩斑斓的河流。

在土建施工中,混凝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混凝土施工的相关技术也已被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所掌握。但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往往容易忽视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一些细节。一些不经意间的失误或不到位,就有可能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危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在提高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同时,一定要把握好混凝土的质量控制要点,严格执行相关的技术规范,以确保工程质量。

“巴蜀文化”是以族称命名的考古学文化。它指的是西汉以前,巴蜀地区人们所创造的文化。巴国地域大致在今四川东部、湖北西部及贵州东北部一带。北抵米仓山、大巴山南坡与汉中连接。蜀国地域大致在四川西部,东接于巴,南及云贵,北达汉水。巴蜀人的语言、文字、风俗等都与华夏不同。从春秋前期到中期,巴蜀文化体系分别形成,战国中期巴蜀文化趋于极盛。对汉水上游有较大的影响。

荆楚文化或称楚文化,是周代以长江中游地区为主要范围的一支区域文化,因楚国和楚人得名,楚文化是铜器时代晚期和铁器时代早期世界第一流的文化,内容博大精深,形式清奇秀美。楚人的宗法等级观念稍显薄弱,原始的自发性自由精神显得生气勃勃,因而被华夏诸国视为“南蛮”“荆蛮”。楚人习惯于想象,尤其喜欢幻想。《汉书·地理志》说:“楚地,信巫鬼,重淫祀”。《楚辞》中的诗歌充满了瑰奇的想象。曾是楚国的统治区而且与楚地共饮汉江水的汉水上游,自然会受到楚文化的浸染。

氐羌文化是一种地域性的少数民族文化。氐羌族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古老的民族之一。《诗经·商颂·殷武》云:“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说明商朝时,氐羌部落被商人征服,臣服于商。羌人的地域很大,南接蜀汉,西北达新疆的鄯善至车师等地,后来羌族与其它各族融合,定居范围缩小到歧陇以南,汉川以北,即陕甘川之间,今汉中的略阳、宁强一带。羌族的活动对汉水上游文化影响很大,汉中人“强劲质朴,力农习射”的性格,显然是融进了氐羌的血液。

秦陇文化主要指的是秦人文化。秦族本是夏族的一支,占有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端,春秋初叶,秦人文化勃然兴起,“独霸西戎”成为西北的一个强大力量。而且“秦文孝缪居雍,隙陇蜀之货物而多贾”,说明秦人文化已波及汉水。春秋后期,秦国向南发展,和蜀国曾发生争夺南郑的战争,到公元前387年,“秦代蜀,取南郑”,秦人文化直接进入汉水,与楚文化相冲突,汉水上游成为秦楚争夺的焦点。到战国后期,质实古朴的秦文化击退了浪漫华艳的楚文化,秦国占据了汉水中上游,又相继灭掉巴蜀,进而又灭掉楚国,统一全国。

但汉水上游巴蜀文化和楚文化的因子在西汉以后才逐渐衰微,氐羌文化更是顽强的存在到魏晋南北朝以后。

因此,这片神奇的土地,既有着氐羌文化的印记、巴蜀文化的积淀,又有着荆楚文化的浸润和汉唐雄风的传承。

是呵,汉水儿女,多具南方人聪明智慧、柔荏纤秀的气质,思维活跃,机巧善辨,富于想象。男以精干为俊,女以细腰为美。他们拜日、崇火、尊凤,颜色尚赤,方向尚东,位次尚左;爱国、尚武、崇巫、喜卜、好礼、尚厚葬;服饰华美新奇,缤纷多彩,重仪表,求美容,少礼教束缚,倡自由相爱……

当周秦汉唐强悍的帝王雄风吹过秦岭,给汉江流域又带来了龙、虎精神的雄豪霸气。勇武耐劳、刚烈激越、冒险进取、浑厚质朴的秦文化基因与巴楚文化的清秀、浪漫、绮丽、浓艳融化一体,铸成了汉江文化刚柔结合,坚韧不拔,顶天立地的独特魅力!

汉江,一条人杰与英雄辈出的江河。

炎帝、大禹、汉高祖、光武帝、宋太祖、明显皇等历代帝王的音容宛存;绿林英雄起义的呐喊、楚河汉界擂响的战鼓壮怀激烈;江妃的倩影、汉水神女的丽姿翩翩起舞;老庄哲学的空谷足音、琴台结知音的《高山流水》、屈原悲愤的《离骚》与《九歌》、杜甫、孟浩然的绝世佳句、范仲淹百花书院挥就的《岳阳楼记》千古传唱……

没有任何一条流域有着这样的“名人聚合”效应——

智慧之星诸葛亮,少年移民汉水,客居隆中。27岁献策刘备,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三分天下,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受中外万民顶礼膜拜。

科学巨人张衡,汉水流域南阳郡人。公元117年发明了观察天象的浑天仪,为现今的天球仪之鼻祖;公元132年,又发明了世界第一台测定地震方向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年。

“东方哥伦布”张骞,生于汉水上游的城固县。他奉汉武帝之命,两次出使西域,为时十数年,历尽千辛万苦,将中国文化和经济传播四方,打开了著名的“丝绸之路”,成为连接欧亚大陆的第一位使者。

“茶圣”陆羽,汉水下游天门人。他好学善思,隐居苔溪,致力于茶文化的研究,著有《茶经》一书,后传至日本,渐成“茶道”。中、日两国人民都尊他为“茶圣”。

还有,世界“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的成就者蔡伦就安息在这里,“医圣”张仲景的《伤论寒》也诞生在这里。

“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里还是韩信被拜大将,张良隐逸山水、孔明巧设空城计,黄忠刀劈夏候渊,李先念抗日出奇制胜,张自忠杀敌捐躯的疆场……

啊,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层出不穷地上演在汉水流域;大智大勇的天才星群,随汉江的奔涌,光芒永照。

汉江哟,汉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汉江,我们不讳言,你也是一条灾难深重的大江。

数千年中,汉江流域战乱频繁狼烟不断,几度盛衰荣枯,田原荒芜,而最大的灾难还莫过于水患,历史上的汉江,三年两溃、十年九淹……

当然,这已成为历史。勤劳勇敢的汉江儿女已在新世纪绘就了综合治理开发汉江的宏伟蓝图。

是的,任何艰难险阻丝毫不会减弱我们对悠悠汉水的一往情深。

因为,你是大汉民族的母亲河呀!

地理中,水之南山之北为阴,山之南水之北为阳,故汉江沿途有着叫汉阴和汉阳两个城池。那么,汉水中游的城池,当然就得名为汉中啰。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义军攻入咸阳,推翻了秦王朝统治。随后,势力强大的项羽率部入关,自封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中王,”辖巴、蜀、汉中之地。

资料图片

“汉中王”稍事休整后,随即“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开始了与“西楚霸王”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力拨山兮气盖世”,“大风起兮云飞扬”。公元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登上帝位,以“汉”为国号,建立了统一的大汉王朝。

汉朝共历24个帝王,统治406年,在中国历史上时间之长,影响之大,无与伦比。并逐渐壮大成为世界上幅员辽阔、势力广被、实力充盈、财富汇聚、四方辐射、万国来朝的第一强国。

正因为大汉声名远播,北方的匈奴、鲜卑等民族则称汉朝的男子为“汉子”。至西晋,中原汉族的农业人口和北方各游牧民族开始杂居同化,各游牧民族改汉姓,穿汉服、学汉话,与汉族通婚,渐渐裂变并融入汉族。于是,一个占华夏民族总人口94%以上的大汉民族诞生了。

汉民族创造了汉语、汉字、汉剧、汉学等以汉水文化为主要层面,既博大精深、又灿烂辉煌的大汉文化!

是啊,汉文化来源于汉族,汉族起源于汉朝,汉朝兴业于汉中,汉中得名于汉水。

一个“汉字”,把中华大地连结起来,把中国历史聚合起来,把华夏民族凝聚起来。

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种和谐构成了主体与多维并存,即以汉文化为主体、多民族文化相融合的中华民族精神。而三千里奔腾的汉江,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永恒象征!

(作者系武汉作家协会会员 武汉楚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

责任编辑 叶宝妹

猜你喜欢
汉水汉江文化
碧血丹心铸青史 汉水浩荡祭英魂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汉江春晓
汉江,为你梳妆
守望汉江
歌曲:龟山苍苍汉水汤汤
谁远谁近?
汉江之歌
言论的诗意化表达——以湖北日报“汉水北上”言论写作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