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武汉工业遗产”系列之汉阳兵工厂的“汉阳造”

2017-09-12 03:25侯红志
武汉广播影视 2017年8期
关键词:枪炮汉阳兵工厂

侯红志

文化走笔

“探访武汉工业遗产”系列之汉阳兵工厂的“汉阳造”

侯红志

辛亥革命后之汉阳兵工厂,鳞次栉比的厂房,高高的烟囱冒着浓烟,在当时可是一派繁荣景象。闻名全国的“汉阳造”步枪就是在这里生产的。

【编者按】武汉是中国近现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也是近现代中国制造业的重要聚集地,汉口开埠外商投资建厂时期、洋务运动时期、民族工业发达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及三线建设时期,武汉都留下了丰富的工业遗产资源。2011年,武汉市启动了第一批工业遗产保护规划,至今已公布工业遗产95处。近日,武汉市从95处工业遗存中遴选出27处,作为首批工业遗产正式目录,这是我市首次专项保存城市工业的记忆链条。

为彰显城市特色、传承历史文化、守住城市根脉、留存城市记忆,笔者于2006年起陆续走访调查各工业遗产旧址,采访相关人员,获得大量一手资料,最终创作出“探访武汉工业遗产”系列文章。本刊将陆续刊载这些文章,以飨读者。

湖北兵工厂大门(1904年),湖北枪炮厂改名为湖北兵工厂,后改名汉阳兵工厂

光绪十六年(1890年)张之洞奏请清廷,将筹备工作已近尾声的枪炮厂由广州迁至湖北,获准后,即迅速迁厂,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在龟山北麓的汉水南岸开工建厂,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完工,次年投产。

汉阳兵工厂曾数次易名,1894年创建之初,起名为湖北枪炮厂;“光绪三十年(1904年),湖北枪炮厂规模宏大,分厂林立,厂各有名,张之洞以该厂非枪炮二字所能包括,奏请朝廷,改名湖北兵工厂”;“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钢药厂因经费支绌,与兵工厂合并,改为汉阳兵工厂。”

湖北枪炮厂最初下设炮厂、枪厂、炮弹厂、炮架厂、枪弹厂5个分厂,雇佣工人1200名左右。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德国格鲁森厂购无烟药机、罐子钢机,于汉阳府城外西北隅赫山增设罐子钢、无烟药两厂,定名钢药厂。从光绪二十年(1894年)创设至宣统元年(1909年),汉阳兵工厂(此时已改名)共造各种炮986尊,枪弹61776554颗,各种炮弹989484枚,马、步快枪130658支。直至抗战前夕,汉阳兵工厂一直是全国轻兵器的最大生产厂家。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汉阳兵工厂的主要设备和物资在武汉沦陷前夕全部拆卸运往湖南,后来,部分设备用于建株洲兵工厂,大部分运往重庆。该厂西迁途中逐渐解体,各分厂分别改为第一兵工厂、第二兵工厂、第十一兵工厂,有的与其他内迁兵工厂合并为第二十一兵工厂,第五十兵工厂。1946年,以原汉阳兵工厂巩县分厂为主体的第十一兵工厂大部分人员返汉,在汉阳兵工厂原址和武昌设厂,汉阳厂定名为第十一兵工厂第六制造所,1947年改名为第三十兵工厂,1948年迁往柳州。

张之洞创办汉阳兵工厂始末

张之洞创办枪炮厂的初衷,源于中法战争的影响。在中法战争中,张在采买军械上吃尽了洋商“宰人”的苦头,

他说:“开战而后,购械十分艰难,种种吃亏,去年侥幸为之,岂可为训。”对于国产兵工厂的建造,他则有着明确的政治理念:“窃维自强之本,以权操在我为先,以取用不穷为贵……自法人启衅以来,……其不免受制于敌者,实因水师无人,枪炮之不具。故臣抵粤以来,首以购备军火为务……皆令多方得各种后膛快枪,以能取胜,倘更有陆路车炮地雷等具,加以主客之形,众寡之势,胜算实可自操。……而痛定思痛,宜作卧薪尝胆之思,及今不图,更将何待。”

张之洞下此决心,就开始筹办建厂经费。他时任两广总督,把广东文武官绅及盐商捐建兵船的钱拿来,准备在广州城外建造一个枪炮厂。同时,他还通过驻德公使洪钧向德国订购造枪炮的机器。

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枪炮厂厂址便随之发生变故。当时,新任两广总督李涵章以经费困难为由,要求将枪炮厂移至天津、铜线一带,说是可以利用唐山煤矿,其实骨子里是为他任北洋大臣的哥哥李鸿章打算。张之洞坚持将厂子移到湖北时显示了极大韧性,其最大理由就是湖北大冶县产铁,而造枪炮离不开铁。最终,张氏的请求获得允准。1894年,湖北枪炮厂在汉阳大别山(龟山)麓落成,厂子东临汉阳铁厂(以冶炼枪炮用钢为主),西面是炼钢厂及火药厂,占地共2300多亩,规模极其宏伟。

湖北枪炮厂运行早期的1889年至1892年,经费总共只有183万两,明显不足。这是因为当时汉阳铁厂与枪炮厂同时创设,都是张之洞一手经办,铁厂关系到铁路及煤矿,重要性大于枪炮厂,张的精力基本用在铁厂,铁厂大规模挪用款项,使枪炮厂业务无法开展。不幸的是,1894年夏,枪炮厂又发了一次大火,将房屋设备全部烧毁,张氏受到严责。

不过张的韧性此时又发挥了作用,经不断努力,1895年湖北枪炮厂重新扩建厂房,除了枪、炮、弹厂,还增添了新式炼钢厂、轧钢厂和无烟火药厂。1898年,湖北枪炮厂的枪械、火炮和弹药产品为全国最新、最精,已超过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这是因为张氏坚持“机宜新式,钢贵自练”的结果。

湖北枪炮厂所用钢铁材料主要来自临近的汉阳钢厂。当时,湖北枪炮厂这个厂的经费来源靠张之洞多方筹措。除了在广东筹集的初期建厂经费外,张还奏准将湖北的鸦片税收、米粮厘金以及江汉关和宜昌关的关税等收入拨充给枪炮厂,使其每年有数万两银的固定经费来源,再加上捐款及临时拨款,枪炮厂经费相对充裕。

仿制德国M-1888 7.9步枪及刺刀的汉阳造

汉阳兵工厂的标志产品“汉阳造”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的义旗在武昌城头举起,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轰然倒塌。与以往不同的是,武昌起义的主角湖北新军,是一支按照西方军事制度组建,装备类似西方武器的近代化军队,清朝统治者没有想到,自己投入大量金钱组建的新式陆军,却成了自己的掘墓人,而清廷配发的各种新式枪炮,成了轰塌帝制的利器。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新军工程营响起了武昌起义第一枪,这第一枪就是“汉阳造”打响的。当时发动起义的湖北新军第八镇及二十一混成协(旅)都是由原张之洞所在的自强军改编,除火炮外,轻武器多由汉阳兵工厂制造并配发。

起义当晚7点,工程营第八营后队二排排长陶启胜带了两个枪兵巡营,来到第五棚(班)时,看到该棚正目(班长)金兆龙正武装整齐地半躺在床上擦枪,便厉声问道:“你为何现在擦枪?”金兆龙回答“以防不测”。陶大怒:“你想造反?给我绑起来。”两个手下上前扭住金兆龙。金便大喊道:“众同志再不动手,更待何时?”一旁的士兵程正瀛举起“汉阳造”射击,击中陶启胜腹部,陶带伤逃跑,后死于家中。二排枪声响起,同住一楼的一、三排即刻人声鼎沸,争说起义!工程营共进会总代表、正目熊秉坤随即率徐兆宾、金兆龙、程正瀛等士兵首先诛杀了阻止他们的代理营长等反动军官,后将营内子弹分发,一哄而出,直奔军械库重地楚望台。

程正瀛的这一枪就成为史书上记载的武昌起义第一枪。程正瀛、熊秉坤等使用的“汉阳造”七九步枪,是汉阳兵工厂仿造的德国1888-41式步枪,是“汉阳造”最早的枪型之一。

“汉阳造”仿自当时德国最新型的M—1888步枪,使用无烟火药,属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轻武器。M—1888是在法国1886式勒贝尔步枪的“刺激”下诞生的。勒贝尔步枪是世界上第一种使用无烟发射药的小口径军用步枪,其杀伤力及弹道性能远超当时德国毛瑟71/84式步枪所发射的11毫米黑火药枪弹。法国的新式步枪对德国造成了压力,德国成立了一个步枪试验委员会,研创了88式7.9毫米步枪,因为该枪由这个委员会研制而成,于是又被称作为委员会步枪。M—1888步枪,在张之洞的奏疏及民国兵工文件中都称其为毛瑟枪,其实,该枪从研发到生产的过程中,毛瑟都没有参与。88式被误认为“毛瑟”的原因是什么呢?

88式在德国的命运并不怎么好。当时,该枪研制生产单位里有个犹太人的公司,88式正式服役后很快就传出许多关于炸膛和贿赂的传言。反犹太的德国报纸连篇累牍地放大这些传闻,把该枪讥讽为“犹太步枪”,并向政府发难。虽然委员会对88式步枪的缺陷进行了一系列改进,但德国政府最终还是决定采用毛瑟公司后来研制的98式步枪。当M—1988式步枪在德国命运多舛时,张之洞正在筹办湖北枪炮厂,清末,毛瑟设计的各种枪械在中国特别受欢迎,德国的军火商们就把88式步枪称作毛瑟枪卖给中国人,又把设计权转让给中国。而当时许多清廷官员不辨真假,便将毛瑟张冠李戴了。

M—1888最著名的特色和识别标志就是枪管前端的套筒——防热套,因此,仿制的“汉阳造”又被中国人赋予了另一个流行很广的名字“老套筒”。湖北枪炮厂生产的该枪最初与原型枪无异,枪管外有套筒,防止射手被灼热的枪管烫伤。但套筒既耗材又耗工,1904年枪炮厂去掉枪管外的套筒,并在枪管外加以木制护套,以便于握持。

改进后的“汉阳造”正式名称为“汉阳式7.9毫米步枪”。1940年,国民政府军政部对军械重新命名,将该枪改称作“汉88式步枪”,但民间仍称其为“汉阳造”,“老套筒”成为早期“汉阳造”的专用绰号。

“汉阳造”口径7.9毫米,枪长1250毫米,重4.06千克,其最大的亮点就是采用无烟弹药和金属包裹的弹头,这在二十世纪的世界上是比较先进的。“汉阳造”最明显的特征是枪身、刺刀较长,因此在抗日战争时成为中国军队唯一一种在白刃格斗时与日军“三八大盖”相抗衡的步枪,不过实际上中国的刺刀产量很低,在1895-1909年间,共生产了21000余支“汉阳造”,却只造了2310把刺刀,有很多从国外进口的刺刀长短不一。

“汉阳造”因为原材料(抗战前用进口钢材,抗战中被封锁改用国产钢材,造成产品质量不一)、制造和管理能力参差不齐、经费时有波折等原因,存在一些缺陷,但就整体而言,且不说后来的中正式步枪,就是与日本的三八式步枪也完全可以抗衡。“汉阳造”,后来在中国枪械制造领域成为一款特定步枪的专用代称,清末的江南制造局、民国时期政府及各派军阀的兵工厂都出产过数量不等的“汉阳造”。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根据地兵工厂,如延安的茶坊兵工厂、晋察冀边区兵工厂等都先后进行过仿制。

“汉阳造”从投产到1910年,汉阳兵工厂(此时已改名)共生产136000支。“汉阳造”一直生产到1944年才停产。

汉阳兵工厂火炮利器“鄂造57”

湖北枪炮厂创设后,造炮机器自德国引进,在订购前征询了厂内洋员的意见后,选定仿造德国格鲁森厂新式炮车及配件的制造设备,这些设备于1894年10月运抵武汉。据张之洞的奏报,湖北枪炮厂的火炮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120毫米口径以下火炮100门,炮弹设计生产能力为每天生产120毫米以下实心弹、榴弹、榴霰弹、霰弹共100颗。

汉阳兵工厂生产的鄂造57速射炮,该炮仿制德国格鲁森57炮

湖北枪炮厂投产初期生产的野战火炮主要为旧式克虏伯87毫米架退炮,重量较大,不适于在中国使用。张之洞决定转产新式速射野战火炮。厂方技术人员和洋员认为全面改造设备、全面转产所需费用过巨,张氏则强调必须保证年产速射炮100门、每天生产快炮炮弹500颗的能力,要求无论(制造设备)价多少,必须速定速运。湖北枪炮厂的德籍洋员考察后提出全面采用格鲁森式,德方开出的造价连同运费、保险、安装等费用约需白银30余万辆,湖北枪炮厂总办蔡锡勇建议部分设备利用改造的已有机器,可节省10万两白银。时值甲午战争期间,前线急需炮械,张利用自己署理两江总督之便,挪用江南制造局的经费补足湖北枪炮厂的缺口。最终,湖北枪炮厂购入能生产47-120毫米共9种口径速射炮的机器、制弹设备,建立制造速射炮的快炮厂,可年产格鲁森速射炮100门、每天生产炮弹100颗。

1895年年中,湖北枪炮厂开始投入生产,由于格鲁森57(口径)结构简单、形制较新,而且清军中已大量装备,因此成为仿制首选,并于1899年取得成功,称为鄂造57毫米速射山炮,俗称“鄂造57”。1900年后快炮厂全面转产“鄂造57”,至1906年共生产炮480门,榴弹321900颗,因汉阳铁厂生产的钢材不达标,所需钢材只能进口,湖北枪炮厂附属的罐钢厂投产,但原料除汉阳铁厂的废钢铁外还需从英国购买,生产成本过高,湖北枪炮厂最终也没摆脱对进口钢材的依赖。

“鄂造57”是清末编练新军初期,国内能批量生产的唯一速射野战火炮,当时,湖北军械局储备了不少。“鄂造57”价格为1414两白银,与进口军火同价、或少一至两成,但由于生产管理落后,原材料成本高,“鄂造57”基本没有利润空间。经费问题是造成“鄂造57”从未达到年产100门的主要原因。

“鄂造57”的闭锁机构为立式炮闩,开闭迅速。炮架为单脚式,可用骡马挽曳。木质车轮,铜制轮夹,火炮配备了钢制防盾,装有简易制退复进装置,使用无烟发射药。运动时用1至2匹马挽曳或4匹马驮载,也可用人力挽曳或8人扛运。

汉阳兵工厂的遗址遗存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10月武汉沦陷之前,国民政府将汉阳兵工厂主要设备和物资向后方迁移后,将位于龟山脚下的枪炮厂厂区及位于汉阳赫山的火药厂厂区内,拖运不了的机械设备及厂房炸毁。

至今,位于汉阳琴台大道北侧的汉阳赫山汉阳兵工厂、罐子钢厂、无烟火药厂旧址,已成为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在校园内还留有一处兵工厂制造火药时用的大碾盘。2016年3月,《人文武汉》志愿者队对旧址进行寻访考察时,发现汉阳兵工厂赫山厂区还留有两处相关旧址。

在靠近赫山的校园后半区,有一栋7层高的楼房,虽然楼房外墙进行了整修和粉刷,立面发生了改变,但从建筑细部看去却有上世纪40年代建筑特色,据校方介绍,这栋楼建造于解放前,曾为当年国民党兵工部门使用。

在楼房的墙根处,有块石碑上写着“继往开来”四字,落款为“兵工属长杨继曾题、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九月”。杨继曾,安徽怀宁人。早年就学于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德国柏林工科大学毕业,投身国民党军工部门,历任军政部兵工署兵工研究委员会委员,汉阳兵工厂副厂长,兵工署副署长、署长等职。1949年去台,转入财经系统,1951年任台湾糖业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1958年在陈诚内阁中出任经济部长,后曾任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1993年在台病逝。

汉阳兵工厂赫山厂区旧址内的国民政府兵工署机构大楼旧址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国民政府经济部与兵工署合并,成立“钢铁厂迁建委员会”,由杨继曾带队,将上海钢铁厂、汉阳铁厂、大冶铁厂、萍乡煤厂及六河沟铁厂等进行合并西迁。杨继曾为开辟、建立抗战大后方国防重工业基地,做出了很大贡献。抗战胜利后,杨继曾被国民政府军政部派往芷江,参加接受日军投降,1946年5月,杨升任兵工署署长,负责组织实施兵工厂的调整归并和员工遣散工作。

“继往开来”石碑落款时间“民国三十六年九月”为1947年9月。据史料记载,1946年,抗战胜利后,兵工复员,奉民国政府之令汉阳兵工厂于9月结束一切事务,1947年9月1日,为实施兵工厂调整归并和员工遣散工作的该厂保管处撤销,汉阳兵工厂至此而落幕。其时,杨继曾升任署长一年多,在汉阳兵工厂旧址内负责以上工作,杨此时题写“继往开来”四字,是对兵工厂撤并之后一句鼓励的话,现在,这栋保存完好的大楼及其石碑,成为汉阳兵工厂帷幕最终降落的见证。

在民国政府兵工署机构大楼左侧的汉阳兵工厂赫山厂区旧址,1952年曾开设建立“第二一二技工学校”,现在,在这个学校的老式三层教学楼前还矗立着一块石碑,碑文写着“我校前身为中南中湘学校,1952年冬奉命来汉建校……希我全体师生员工在党的总路线光辉照耀下,为国家培养新型技工,支援伟大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壮丽事业而奋斗”

汉阳兵工厂龟山畔旧址历经抗战、复原,一直没有利用,至解放前厂区内可以捕到野兔、黄鼬等野生动物。上世纪50年代,汉阳兵工厂为中国人民解放军754厂驻守,该厂于1958年迁往武昌,后汉阳机器厂迁入,1961年,武汉起重机厂,也并入汉阳机器厂。1965年5月,汉阳机器厂等厂组建汉阳汽车制配厂,后改为汉阳特种汽车制造厂,成为我国制造军用重型卡(拖)车的生产基地之一。

文献索引:

《武汉市志·工业志》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9年3月

《汉阳老地名》 武汉出版社 2007年12月

“纪念辛亥百年——汉阳造”《兵器》2011年10期

(作者原系武汉广播电视台记者)

责任编辑 温木子

猜你喜欢
枪炮汉阳兵工厂
未来兵工厂
未来兵工厂
未来兵工厂
未来兵工厂
凭吊滑铁卢
诗的对比(外一篇)——刘长卿《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新年礼炮
孝感汽车试验场获交通部认可汉阳所业务不断延伸
业务再延伸,汉阳所获神龙公司实验室认证授牌
文化战线上的“枪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