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万里 赵戈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2014年3月,笔者在参观日本和泉市久保惣纪念美术馆时,偶然发现该馆收藏有一合唐代墓志,盖题《大唐故陆妃墓志之铭》,至于何时流落至该馆,因无明确说明,不得而知。经过仔细阅读,知其志主与西北大学博物馆收藏的《大唐遂安王墓志之铭》的志主遂安王是夫妻关系,所以,引起了笔者的极大兴趣并感慨系之。于是,隔着玻璃橱窗对其进行了拍照和抄录。志文仅个别字迹漫漶不清,其余绝大部分清晰可辨,现将其录文略加考释并公布如下。
墓志分为志盖和志石,青石质。志盖方形盝顶,盖面上分三行、行三格阳刻篆书“大唐故陆妃墓志之铭”,字面磨损较甚(图一)。志石方形,志铭阴刻楷书,分20行,满行20字。志面以阴线刻成纵横方格,共400格。其中空白7格,实有字数393字(图二)。现将志文按原文顺序标点抄录如下:
大唐柱国交州都督遂安郡王故妃陆氏墓志之铭
妃讳小娘,河南洛阳人也。七世祖俟,魏尚书令、司徒/
公、东平王。 祖玄,随(隋)仪同三司、尚书考功侍郎、上庸/
公。并器宇摽举,风□爽亮,维文经武,匡国赞时。/
父彦术,大将军、殷州获嘉县令。襟韵开朗,神彩照射。/
妃分枝桂苑,挺秀芝田,风范幽闲,性理沉悟,恒骛之/
□,星月未比柔明,坐洛之起云霞,讵方婉丽;遂安王/
地惟 帝族,人实国莘,广求邦媛,用膺嘉偶。三周既/
备,百两来迎。鸳瑟克谐,松萝并茂。武德七年三月授/
□遂安王妃。遂安王作镇南蕃,褰帷道俗。妃内弘/
四德,外替六条,誉满闺闱。教流邦国,而五福无验,偕/
老弗从,前玉釜而莫成,托金波而遂往。春秋三十有/
二,以武德八年十月廿日寝患,薨于交州廨。越以/
贞观四年岁次庚寅十二月辛卯朔十九日已(己)酉,厝/
于长安城西南高阳原,乃为铭曰:嵩印廌祉,/
伊绍降灵。唯兹盛族,世载民英。充位腾气,阴秪远质。/
诞兹柔德,幽闲婉逸。珠慙魏国,玉愧蓝田。四德充备/
六行克宣。翟羽垂衣,鹊巢兴咏。肃事藻蘋,虔承孝敬。/
阅川易往,隙马难留。阳台云灭,洛水霞收。黼帐萧条,/
玄宫阒寂。月簟长空,仙房讵辟。唯余合范,用腾金□。
图一 《大唐故陆妃墓志之铭》志盖
西北大学博物馆收藏的《大唐遂安王墓志之铭》,葛承雍先生曾予以详细考证,并明确指出该墓志出土于长安县(区)郭杜镇东祝村附近(唐京兆府长安县福阳乡修福里高阳原上)[1]。在西北大学后来出版的一本图录《百年学府聚珍》中,则简单地说:“征集于长安县祝村”[2]。据墓志可知,遂安郡王李安,字世寿,曾为唐使持节都督交州诸军事、交州刺史、柱国等。贞观十六年(642年)薨于京师之第,享年62岁,并以当年五月六日葬于长安县福阳乡修福里高阳原。但在遂安王的墓志铭中只字未涉及其妻之事,所以,《大唐故陆妃墓志之铭》(以下简称《志》)的内容可以补其不足。《志》云遂安王为“地惟帝族,人实国莘”,但据文献记载,遂安王是一个贪腐之人,墓志撰者文过饰非。据《旧唐书·卢祖尚传》记载:“贞观初,交州都督、遂安公寿以贪冒得罪。”[3]同时,遂安王还游猎无度,祸害邻人。据《太平广记》卷第一百三十二《报应三十二》记载:“唐交州都督遂安公李寿,贞观初,罢职归京第,性好畋猎,常笼鹰数联,杀邻狗喂鹰。”[4]
武德五年,李世寿被改封为遂安郡王,食邑五千户。武德七年(624年),“诏拜王使持节都督交州诸军事、交州刺史,仍给骁勇五百人随从开拓。”[5]就在这一年的三月,陆氏成为遂安王妃。据《志》,遂安王李世寿前往交州之时,妃子陆小娘也一同前往。不幸的是,在武德八年十月廿日,陆氏因病薨于交州之廨,终年三十二岁。
又据《志》云:“以贞观四年岁次庚寅十二月辛卯朔十九日已(己)酉,厝于长安城西南高阳原。”遂安王李世寿墓志亦云“葬于长安县福阳乡修福里高阳原”。说明陆氏先葬于高阳原,在遂安王死后也葬于此,从夫妇二人葬于一处来看,似乎进行了合葬。又从遂安王墓志的出土地点在长安县(区)郭杜镇东祝村附近来看,陆小娘墓志也应该出自东祝村附近,她的墓葬也应在此。
《志》云:“七世祖俟,魏尚书令、司徒公、东平王。”据《魏书》卷四十《陆俟传》,陆俟曾封爵东平王[6],但未见尚书令、司徒公之职,此可补史书之不足。《志》云,陆小娘系河南洛阳人,而其七世祖陆俟传记云“代郡人”。据《魏书》卷一百二十三《官氏志》记载:“步陆孤氏,后改为陆氏。”[7]说明陆小娘先祖是鲜卑族步陆孤氏,后改为汉姓陆,她本人即是一位鲜卑族后裔。据陈寅恪先生研究:“陆法言之‘陆’本鲜卑步六孤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步六孤氏为陆氏,籍贯改为河南洛阳[8]。”姚薇元先生也认为,陆氏本鲜卑步六孤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步六孤为陆氏,籍贯改为河南洛阳[9]。
《志》云:“祖玄,随(隋)仪同三司、尚书考功侍郎、上庸公。”据《周书》卷二十八《陆腾传》记载:“陆腾,字显圣,代人也。高祖俟,魏征西大将军、东平王。祖弥 ,夏州刺史。父旭,性雅澹,好老易纬候之学,撰《五星要诀》及《两仪真图》,颇得其指要。太和中,征拜中书博士,稍迁散骑常侍。知天下将乱,遂隐于太行山。孝庄即位,屡征不起。后赠并汾恒肆四州刺史。腾少慷慨有大节,解巾员外散骑侍郎、司徒府中兵参军。”“子玄嗣,玄字士鉴,腾入关时,年始七岁。仕齐为奉朝请,历成平县令。齐平,高祖见玄,特加劳勉,即拜地官府都上士。大象末,为隋文相府内兵参军。玄弟融,字士倾,最知名,少历显职。大象中,位至大将军、定陵县公。”[10]文献对陆玄的记载颇为简约,从《志》文来看,陆玄以长子身份承袭了陆腾的爵位,与《周书》记载的“子玄嗣”相吻合。
图二 《大唐故陆妃墓志之铭》志石
《志》云:“父彦术,大将军,殷州获嘉县令。”陆彦术,未见史书记载,此可补史书之不足。据《新唐书·地理志三》卷三十九记载:“获嘉,望。唐武德四年(621年),以获嘉、武陟、修武、新乡、共城置殷州,并置博望县。贞观元年(627年)州废,以获嘉、武陟、修武来属,新乡、共城、博望隶卫州。”[11]
据上所述,并结合姚薇元先生所著《北朝胡姓考》,可知陆小娘世系为:陆俟—— 陆归——陆珍—— 陆旭—— 陆腾—— 陆玄—— 陆彦术——陆小娘。
《志》文虽短,但用典较多,文辞典雅,惜未署撰者姓名。下文对一些词意及典故略作考释。
“三周既备”。“三周”,指古代迎亲之时新郎亲御妇车,车轮行三周匝,即交由御者驾御。据《仪礼注疏》卷五《士婚礼》云:“壻御妇车授绥,姆辞不受,妇乘以几,姆加景,乃驱,御者代。”郑玄注:“行车轮三周,御者乃代壻。”[12]又据《礼记正义》卷六十一《昏义》记载:“降出,御妇车,而壻授绥,御轮三周。”孔颖达疏曰:“御轮三周者,谓壻御妇车之轮三匝。”[13]意指陆小娘是被明媒正娶的妃子。
“百两来迎”。两,古代车凡两轮,故以两计数。百两,即百辆车,特指结婚时所用的车辆。《诗经·召南·鹊巢》云:“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毛传:“百两,百乘也,诸侯之子嫁于诸侯,送御皆百乘。”[14]《艺文类聚》卷四十《礼部下》引晋嵇含《伉俪》诗曰:“余执百两辔,之子诗采蘩。”[15]《全唐文》卷七百九十一所收唐周遇《刘氏太原县君霍夫人墓志铭并序》云:“遂适彭城公,百两之后,一与之齐,严奉舅姑,敬恭戚族。”[16]唐张光朝《天门街西观荣王聘妃》云:“仙媛来朱邸,名山出紫微。三周初展义,百两遂言归。”[17]
“鸳瑟克谐”。鸳,指鸳鸯;瑟,指琴瑟。鸳鸯,《诗经·小雅·鸳鸯》云:“鸳鸯于飞,毕之罗之。”[18]晋崔豹《古今注》卷中《鸟兽四》云∶“鸳鸯,水鸟,凫类也。雌雄未尝相离,人得其一,则一思而至死,故曰雅鸟。”[19]琴瑟,《诗经·郑风·女曰鸡鸣》云:“琴瑟在御,莫不静好。”[20]《诗经·周南·关雎》云:“窈窕淑女,琴瑟友之。”[21]《诗经·小雅·常棣》云:“妻子好合,如鼓瑟琴。”[22]“克谐”,能够和谐之意,据《尚书正义》卷三《舜典》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23]此处意指陆小娘夫妇关系和谐。
“松萝并茂”。松,乔木。萝,女萝、菟丝、松萝,寄生植物,多附生于松树。《诗经·小雅·頍弁》云∶“茑与女萝,施于松柏。”毛传:“茑,寄生也。女萝,菟丝、松萝也。”[24]唐诗中多以菟丝寓意女人,杜甫《新婚别》云:“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一作固)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妻子(一作子妻,一作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25]“松萝并茂”意指陆小娘夫妇恩爱,互为依靠。
“褰帷道俗”。 褰,揭。帷,帷帐。据《后汉书》卷三十一《贾琮传》记载:“琮为冀州刺史。旧典,传车骖驾,垂赤帷裳,迎于州界。及琮之部,升车言曰:‘刺史当远视广听,纠察美恶,何有反垂帷裳以自掩塞乎?’乃命御者褰之。”[26]后因之以“褰帷”为官吏接近百姓,实施廉政之典。道俗,出家之人与世俗之人,意指世人、百姓。《宋书》卷九十七《夷蛮传》记载:“又有慧严、慧议道人 ,并住东安寺,学行精整,为道俗所推。”[27]此处意指遂安王能够接近百姓,实施廉政之举,实为虚美之词。
“内弘四德”。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据《周礼注疏》卷七《天官·九嫔》云:“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各帅其属,而以时御叙于王所。”[28]
“外替六行”之“六行”指六种善行。据《周礼注疏》卷十《地官·大司徒》云:六行,“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教、友、睦、婣(同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29]
“五福无验”。据《尚书正义》卷十二《洪范》云:“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孔颖达疏:“五福者,谓人蒙福祐有五事也。一曰寿,年得长也;二曰富,家丰财货也;三曰康宁,无疾病也;四曰攸好德,性所好者美德也;五曰考终命,成终长短之命,不横夭也。”[30]唐马总《意林》卷三引东汉桓谭《新论》云:“五福:寿、富、贵、安乐、子孙众多。”[31]《艺文类聚》卷三十四《人部十八》引北周庾信《伤心赋》云:“予五福无征,三灵用谴。”[32]《志》云陆小娘三十二岁病殁,且未载其子嗣之事,推测其应无子嗣。如此,此处意指陆小娘不寿且无子。
“偕老弗从”。据《诗经·郑风·女曰鸡鸣》云:“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33]此处意指陆小娘早逝,未能与遂安王白头到老。
“珠慙魏国,愧蓝田之玉”。据《史记》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记载:“(齐)威王二十三年,与赵王会平陆。二十四年,与魏王会田于郊。魏王问曰:‘王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梁王曰:‘若寡人国小也,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奈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34]此处言陆小娘的品德足以让魏国之珠失光,蓝田之玉失色。
“鹊巢兴咏”。《诗经·召南·鹊巢》云:“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毛传云:“《鹊巢》,夫人之德也。国君积行累功,以致爵位,夫人起家而居有之,德如鳲鸠,乃可以配焉。”[35]此处意指陆小娘之美德。
“肃事藻蘋,虔诚孝敬”。蘋与藻,皆水草名,古人常采作祭祀之用。据《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云:“济泽之阿,行潦之蘋藻,寘诸宗室,季兰尸之,敬也。”[36]《礼记正义》卷六十一《昏义》记载:“古者,妇人先嫁三月,祖庙未毁,教于公官,祖庙既毁,教于宗室,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教成祭之,牲用鱼,芼之以蘋藻,所以成妇顺也。”[37]《诗经·召南·采蘋》云:“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锜及釜。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毛传云:“《采蘋》,大夫妻能循法度也,能循法度,则可以承先祖共祭祀矣。”[38]此处意指陆小娘出嫁前曾经受过良好的“四德”教育,所以能够“虔承(诚)孝敬”。
“阅川易往,隙马难留”。 阅,汇聚、总集。阅川,以逝去之水喻年华。《论语注疏》卷九《子罕》云:“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39]《艺文类聚》卷三十四《人部十八》引晋陆机《叹逝赋》云:“悲夫!川阅水以成川,水滔滔而日度。”[40]《全唐文》卷二百三十收唐张说《鄎国长公主神道碑铭》云:“皇上念同气之致美,感阅川之永谢,恨棣华之半缺,悲瑶草之先化。”[41]原指时间如流水不停地流逝,意在慨叹人生世事之变化,亦含有惜时之意。“隙马”,白驹过隙之意,言人生短暂。据《庄子·知北游》云:“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释文本亦作隙),忽然而已。”[42]此处言陆小娘生命之短暂。
“阳台云灭,洛水霞收。”“阳台云灭”,《艺文类聚》卷七十九《灵异部下》引楚宋玉《高唐赋并序》云:“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43]后多以阳台之云寓意男欢女爱之事。云灭,此处引申为死亡。“洛水霞收”,霞收,消失,引申为死亡。《文选》卷十九曹魏曹子建《洛神赋》在描述河洛之神宓妃时云:“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44]宓妃,宓羲氏之女,溺死洛水,为神。意指陆小娘与丈夫的生离死别。
“黼帐萧条,玄宫阒寂。”黼帐,华帐。《艺文类聚》卷十八《人部二》引汉司马相如《美人赋》云:“芳香芬烈,黼帐高张。有女独处,婉若在床。”[45]唐沈佺期《人日重宴大明宫赐綵缕人胜应制》云:“千官黼帐杯前寿,百福香奁胜里人。”[46]玄宫,墓葬。此处意指陆小娘与丈夫生死两隔,地下孤寂。
抄录、释读完收藏于日本和泉市久保惣纪念美术馆的《大唐故陆妃墓志之铭》,颇感造化弄人:遂安王之妃陆小娘生前随夫赴交州(今已是域外之地),并命陨交州廨;若干年后其墓葬被盗掘,志铭也流落东瀛之国。其夫遂安王墓志收藏于西北大学博物馆,她本人的墓志又被工作于西北大学的笔者注意、抄录、考释。不论怎样,《大唐故陆妃墓志之铭》的内容,不仅为研究北朝时期的鲜卑豪族陆氏增添了新资料,也是研究唐交州都督遂安王李世寿的重要资料,更为研究出自鲜卑族开汉氏的陆氏家族在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地位、家族迁徙以及与皇室联姻等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与此同时,陆小娘及其夫君遂安王墓志为内容,也是唐王朝对交州拥有管辖权的有力佐证,笔者撰写此文,旨在将自己偶得的资料公布于众,供这方面的方家研究。
附记:西北大学博物馆(原西北大学历史博物馆)征集遂安王墓志之时,据收藏者云,该墓志出土于数十年前,后被他搬到自家院子里,并曾将其当作捶衣石或放置杂物之用。出售遂安王墓志者的话语是否真实,已难以确认。而日本和泉市久保惣纪念美术馆亦未标明陆小娘墓志的具体入藏时间,只说旧藏,笔者作为一个普通的参观者,所能做的只能是隔着玻璃橱窗将其拍摄并记录而已。这样一来,遂安王及陆小娘夫妇的墓志到底何时出土,陆小娘墓志又何时流落海外,一时难以确定,俟有志者去求证。
[1]葛承雍.新出唐遂安王李世寿墓志考释[J].唐研究(3).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445-451.
[2]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考古专业.百年学府聚珍—西北大学历史博物馆藏品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141.
[3]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2521-2522.
[4]李昉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936.
[5]同[1].
[6]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901-904.
[7]同[6]:3007.
[8]万绳楠整理.陈寅格.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12:288.
[9]姚薇元.北朝胡姓考(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7:32-35.
[10]令狐德棻等.周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1:469-473.
[11]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1010.
[12]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966.
[13]同[12]:1680.
[14]同[12]:283-284.
[15]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723.
[16]董诰等.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8293-8294.
[17]上海古籍出版社.全唐诗[M].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287.
[18]同[12]:480.
[19]崔豹撰.王根林校点.古今注[C]//上海古籍出版社.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240.
[20]同[12]:340.
[21]同[12]:274.
[22]同[12]:408.
[23]同[12]:131.
[24]同[12]:481.
[25]同[17]:517.
[26]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1111-1112.
[27]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2391.
[28]同[12]:687.
[29]同[12]:707.
[30]同[12]:193.
[31]马总.意林[C]//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笔记小说大观[M].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197.
[32]同[15]:607.
[33]同[12]:340.
[34]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2:1891.
[35]同[12]:283-284.
[36]洪亮吉撰.李解民点校.春秋左传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7:605.
[37]同[12]:1681.
[38]同[12]:286.
[39]同[12]:2491.
[40]同[15]:602.
[41]同[16]:3230-3231.
[42]王先谦.庄子集解[C]//上海书店.诸子集成[M].上海:上海书店,1986:104.
[43]同[15]:1350.
[44]萧统编,李善注.文选[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97.
[45]同[15]:331.
[46]同[15]: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