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经济研究部
新经济持续发力:经济实现“半年红”的关键
□本刊经济研究部
在新经济领域持续发力、走在前列是形成引领发展新优势的核心所在。下一阶段,尚须在产业、企业、科技三个层面共同发力
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8%,经济运行总体呈现高开稳走向好的态势。其中,新经济持续发力,新动能表现“亮眼”,成为拉动浙江经济实现“半年红”的主要动力之一。
近年来,以新产业新业态新载体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已经成为浙江经济好于全国、领跑东部的“杀手锏”。上半年,浙江新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突出表现在一批符合产业转型升级方向的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的快速成长上。
八大万亿产业强势崛起。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浙江首次提出“大力发展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文化产业,推进各产业融合互动、业态创新,加快形成以八大万亿产业为支柱的产业体系”。上半年,信息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3.6%,高于2016年同期12.8%的增速。高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9%,高于规模以上工业7.7%的增速。旅游总收入增长13.8%,高于服务业增速。省发改委、省经济信息中心上半年对全省10000家企业样本监测也显示出八大万亿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以生物医药、仪器仪表等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经济企业运行指数分别高于全省面上2.7、1.4个点。
新兴产业量质齐升。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支撑工业发展、集聚创新优势、优化效益结构的重要力量。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中,装备制造、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3%、10.8%和10.1%,增速分别比去年同期提高3.8、2.1和1.4个百分点。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核电关联、新能源汽车、生物、海洋新兴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6.5%、10.9%、10.7%、10.5%、10.0%和8.3%,增速分别比一季度加快1.1、1.7、1.5、0.3、2.5和5.5个百分点;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6%和5.1%,增速均比一季度加快0.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装备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7.0%、20.6%和22.7%,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高2.6、6.2和8.3个百分点。
新兴服务业高速增长。上半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税收保持较高增速,分别增长49.6%、30.9%、79.4%。网络零售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网络零售额、省内居民网络消费分别增长31.6%、28.2%,远高于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9%的增长率。跨境电商出口继续高速增长,上半年实现出口增长39.3%。
新产品增长潜力激发。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5328亿元,增长21.8%,增速比去年全年高10.2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32.9%,比去年同期提高2.1个百分点。列入国家“三新”统计的新能源汽车、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智能手机、城市轨道车辆、工业机器人等新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分别增长3.2倍、1.4倍、71.3%、50.0%和49.3%。在二季度的统计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产品产值4610亿元,增长18.8%;新产品产值率和新产品产值对其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7.5%、53.8%,比一季度分别提高1.2、4.1个百分点。
浙江以“互联网+”为主的信息经济等率先发力,构筑起了新经济发展的高起点高平台。在过去的几年中,浙江积极构建一个适合新经济培育、推动新经济持续成长的发展环境,而在今年上半年,亮点突出表现在体制机制的进一步优化、有效投资的进一步扩大、平台载体的进一步夯实三个方面:
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抓手,打造最优发展环境。“最多跑一次”改革是浙江一大创举,是在“四张清单一张网”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上半年,全省梳理和规范了“最多跑一次”事项,制定实施了“最多跑一次”工作规范,形成全省统一标准,推进全省办事大厅“一窗受理”,联动打破信息孤岛、梳理数据共享需求,大力推动企业投资项目审批事项简化、流程优化、在线平台建设,打造了一个更为便捷的政务服务环境。推进商事登记“证照联办”“多证合一”改革,上半年新增8个部门的11种证照实现“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累计达到16种,营建更为便利的营商环境。同时,积极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优化资源要素配置的市场化改革,支持要素向新经济产业倾斜。如全面推动亩产效益综合评价、企业分类指导、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等制度落地,实施传统产业和新经济产业在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的差别定价。
以扩大有效投资为突破,积聚最大发展潜力。上半年,浙江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3%,但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以大项目为引领,投资重点不断向新经济领域集聚。上半年,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1405亿元,同比增长10.9%,增速比去年全年提高3.0个百分点,比工业投资高出5.0个百分点,占工业投资的30.9%。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见下表①表格来源:浙江统计信息网。),新能源产业投资增长持续加快,增速从去年全年的10.5%、今年一季度的22.2%提高到上半年的30.1%;新能源汽车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去年全年、今年一季度和上半年增速均在29%以上;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产业上半年投资增速分别比一季度提高4.1和3.0个百分点。
以创建平台载体为支撑,培育创新增长极。一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统筹抓好国家信息经济示范区建设、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等,为新经济发展培育科技创新动能。上半年,全省新增发明专利授权量13832件,新认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3562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8%。二是继续抓好特色小镇建设。截至上半年,前两批78个省级创建小镇已累计完成投资2117亿元,累计入驻创业团队547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91家,与235个高校、省级以上研究单位开展了技术合作,1-6月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1913亿元,特色小镇已成为有效投资新增长点、高端人才集聚地、科技创新大平台。三是继续推动高新园区发展。一季度,高新开发区和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02亿元,同比增长10.7%,增速比全省规模以上工业高3.2个百分点,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8个百分点。四是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契机,加快建设义甬舟开放大通道、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宁波“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中国(杭州、宁波)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开放型大平台。五是扎实推进杭州、宁波、温州、金义四大都市区建设,启动规划建设“大湾区”“大花园”,积极培育区域发展新动能。上半年,杭甬温三大中心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接近或超过8%。
实现“两个高水平”的宏伟目标,要把握主要任务、抓住关键环节,而着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在新经济领域持续发力、走在前列是形成引领发展新优势的核心所在。下一阶段,发展新经济、积聚新动能,必须在产业、企业、科技三个层面共同发力。
要以“八大万亿产业”培育为重点推动新经济产业发展。信息经济、金融等产业已经连续多年迈上了万亿级别,而健康、时尚等产业尚在快速发展阶段。要继续依托一批带动力强、创新作用突出的重大产业项目,以大项目引领推动新产业的崛起。要抓住具有根基和优势的特色产业,在信息经济领域重点发展电子商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慧物流、数字内容产业等,力争全年信息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要以高新园区和产业集聚区、特色小镇等为平台载体,联动推进“大湾区”“大花园”建设,加快规划建设杭州湾经济区、甬台温沿海临港产业带、浙西南生态旅游带,推进产业集聚和空间效益的提升,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创新增长极。要不断创新投融资模式,建立各级政府产业基金,发展PPP模式引导射虎资本参与,加强金融资本对新经济产业的支撑作用。
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情况
要以“10+1”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为契机推动传统产业焕发新动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须加快新旧动能的转换,“这种转换既来自‘无中生有’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也来自‘有中出新’的传统产业改造升级①2016年10月13日,李克强总理考察广东东莞时所说。”。传统产业一直是浙江经济的主体,去年底“10+1”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计划正式发布,要以此为契机,推进“互联网+”“机器人+”“标准+”提升传统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传统产业与新经济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扩大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力度,推动设备更新和技术应用。要将特色小镇建设先进经验用于传统产业园区、工业园区的改造提升上,加强产业生态体系的构建,提高产城融合、“三生融合”水平。
进一步深化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大力推进“最多跑一次”,在清单梳理、系统对接、数据共享、网上办事等方面实现实质性突破,让群众和企业办事更方便,在商事登记及配套制度改革上推行“一址多照”、集群注册等工商管理便利化措施,在降成本上进一步出实绩,落实“新35”条,为市场主体发展减轻负担。
进一步推进市场主体升级。僵尸企业、落后产能、脏乱差小作坊是产业转型升级中必须去掉的坛坛罐罐,要完成全年淘汰1500家企业落后产能、整治1.5万家脏乱差小作坊的目标任务。要抓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双倍增计划,力争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00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6000家。要推动提升民营企业家素质,培育新一代企业家,发扬新浙商精神,引导民营企业进行管理模式创新,支持大型民营企业向平台型企业的转型发展。
进一步深入科技体制创新、加大科技投入。健全完善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深化科技中介机构市场化改革,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立产权交易体系。保持R&D投入的高增长,2016年浙江R&D投入增长11.7%,今年要完成年初提出全年R&D投入增长10%的目标。推进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心城市科技城等科创大平台建设,积极创建浙东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构建科技创新生态圈。加快建设之江实验室,推进省部共建国家实验室,支持浙江大学、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等开展前沿性科技创新活动。
进一步加大人才培育、引进力度。突出人才强省,紧紧抓住引进人才、培育人才、用好人才关键环节,以人才驱动科技创新。落实“人才新政25条”,解决人才在调动、引进落户、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打造人才生态最优省份。加快解决浙江在高等教育上的不足,增加省重点建设高校和学科的数量,推进应用型本科和重点高职院校建设,引进国内外著名高校在浙江办学,加快一流人才的自主培养。
执笔人:来佳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