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急诊护士职业倦怠的现状分析及有效应对

2017-09-12 06:39:39邱秀娟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17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急诊科内科

邱秀娟

(福建省立医院北院福建省老年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9)

门急诊护士职业倦怠的现状分析及有效应对

邱秀娟

(福建省立医院北院福建省老年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9)

目的 本文就门急诊护士职业倦怠现状及有效应对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 选择我院门急诊科室护理人员15名作为本次调查的研究对象,利用问卷调查法对职业倦怠进行分析,而后将其与其他科室的护理人员职业倦怠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通过对门急诊科室护理人员的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和调查可知,该科室的职业倦怠主要包括:情感枯竭、个人成就感低以及去人性化,上述现象与其他科室的护理人员进行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门急诊科室的工作环境具有特殊性,且职业倦怠比其他科室明显较高,因此,医院结合其实际情况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从而使其职业倦怠基本消除,并提高了护士工作质量与效率。

门急诊;护理人员;职业倦怠;应对措施

职业倦怠(burnout)是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就医院的门急诊科室而言,其具有特殊性,该科室护理工作相对繁杂,护理人员每天要承受较高负荷的工作,久而久之就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其身心健康有着不利的影响,同时对护理质量造成一定影响[1]。门急诊科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护理抢救知识,同时需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有学者研究表明,急诊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占比可达70%以上。为此,本次研究对门急诊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状况进行分析,而后结合其实际情况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提高护理质量,现将过程进行如下叙述。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本次实验的调查对象均为我院门急诊科室的护理人员,共计15名,本组护理人员中,最大年龄为53岁,最小年龄为23岁,中位年龄为(25.3±4.5)岁。从工作年限来看,2名护理人员的工作年限为3年以下,6名护理人员的工作年限在15~20年,3名护理人员的工作年限为21~29年,4名护理人员的工作年限在30年及以上。从学历来看,本科7名,大专学历5名,中专学历3名。从职称来看,主管护师10名,护师3名,护士2名。本次研究对象的15名护理人员中,护士长1人,门诊输液、换药兼急诊夜班护士8人(急诊夜班兼耳鼻喉护士2人,急诊夜班兼胃镜室护士1人),助理护士1人,导诊护士2人,服务中心护士1人,眼科护士1人,口腔科护士1人。

1.2 方法:利用调查问卷形式对本组护理人员进行调查和分析,且使用的量表为报告形式[2-3],主要内容包括三方面,即情感枯竭、去人性化以及低个人成就感。

情感枯竭的评分依据:主要项目为5项,若护理人员的分数低于11分,则视为低分,若分数在11~15分,则视为中等,若护理人员的分数高于15分,则视为高分。低个人成就感:主要项目为6项,若护理人员的分数低于18分,则视为低分,若分数在18~22分,则视为中等,若护理人员的分数高于22分,则视为高分。去人性化:主要项目为5项,若护理人员的分数低于8分,则视为低分,若分数在8~12分,则视为中等,若护理人员的分数高于12分,则视为高分。

1.3 指标观察:对本组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情况进行分析,而后将其与其他科室的职业倦怠进行统计,最后将所得结果予以详细记录。

1.4 数据处理和分析:选择软件包(SPSS19.0)对本组实验所得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和统计,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予以卡方和t检验,并选择%和均数±表示,组间检验结果P<0.05时,则表示组间差异显著,若检验结果P>0.05时,则表示组间差异呈负相关。

2 研究结果

2.1 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分析:通过对本组护理人员进行调查后可知,其职业怠倦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即情感枯竭、低个人成就感以及去人性化,且低分数的占比明显较高,见表1。

表1 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分析[n(%)]

2.2 不同科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情况分析:通过对我院的门急诊科护理人员进行调查可知,较比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内分泌科以及消化内科,门急诊科室护理人员职业倦怠情况相对严重,组间由统计学软件进行计数和统计可知,组间差异显著,见表2。

表2 不同科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情况分析()

表2 不同科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情况分析()

组别例数情感枯竭低个人成就感去人性化门急诊科1517.34±2.4128.29±2.5717.97±2.31心血管内科1514.23±2.3824.51±2.3212.13±0.89呼吸内科1513.85±2.3624.99±2.4312.35±0.88内分泌科1513.86±2.4724.56±2.4712.19±2.26消化内科1513.97±2.4524.59±2.1912.97±2.29

2.3 门急诊护士职业怠倦情况前后对比:通过对本组门急诊护士的职业怠倦进行分析可知,未实施应对措施前,15例门急诊护士均存在职业怠倦,通过实施相应的措施后,3例门急诊护士仍存在职业怠倦。由该结果可以看出,对存在职业怠倦的门急诊护士实施有效的措施,可以降低职业倦怠发生率。

3 讨 论

3.1 职业倦怠:通过对本次研究对象进行分析,门急诊科室的职业倦怠主要包括:情感枯竭、个人成就感低以及去人性化。所谓职业倦怠,其主要指在工作中,情感消耗完全,并处于低个人成就感的状态[4]。在职业倦怠中,情感过度消耗就是所谓的情感枯竭,而个体的工作成就感呈下降趋势,则视为低个人成就感。个体对服务对象出现不良态度,如冷淡和过度疏远,则视为去人性化。近年来,医疗体系日新月异的发展,护理模式也随之发生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面临着巨大的调整。从本次研究结果数据可以看出,门急诊科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程度较为严重,且从职业倦怠分数来看,较比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内分泌科以及消化内科,门急诊科护理人员的得分相对较高。国外某一学者研究后表明,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程度在高、中和低的占比各为30%。就急诊科室而言,其患者的病情相对危急,且病情也较为复杂,多数护理人员在高负荷地工作,久而久之较易出现职业倦怠。与此同时,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医疗服务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对护理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患者不仅要得到有效的治疗,对护理工作要求也相对较高,一旦患者的治疗措施不够及时,容易将怨气发泄到护士身上,久而久之,护理人员的心理会出现较大的落差,并感觉身心疲惫。

由于我科的护理人员资格较老,且多数年龄较大,其工作年限较长,该类护理人员均较容易出现职业倦怠。随着医疗体系的转变,患者对医疗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且加之护理理念的不断深入,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期望值也随之增高。对于门急诊护理人员来说,其属于第一接诊人员,必须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门急诊的护理人员长期在此环境中工作,压力以及情绪均会对自己造成影响,同时会随着岁月的变化而产生累加效应,在一定程度上较易出现情感衰竭。此外,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的同时还要兼顾家庭,多重的角色,久而久之,会让其感到力不从心。

3.2 应对措施:为了降低门急诊科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感,我院领导加强重视,并结合护理人员的心理状态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首先,对人员安排进行合理调整。与此同时,将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与奖励挂钩,将以往的护理模式进行改革,坚持多劳多得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在工作中去体现自我价值。此外,护理部组织专题讲座,讲解护士职业倦怠的因素及对策,并定期对门急诊科室护理人员进行心理疏通,将其情绪进行有效的控制,使门急诊护士的职业倦怠感基本缓解。

门急诊从去年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同时实施将我科的奖励机制进行完善,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我科的护理质量得以提高。护士长在日常工作中将护理人员的工作合理安排,实行弹性工作制,与此同时,让护理人员对自己进行定位,学会换位思考,改变自己,在工作中保持微笑,并宽容的对待每件事情,这样一来,护理人员会在工作中享受快乐。此外,对于表现优异的护理人员,每季度评1名星级护士,树立榜样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护理人员的自信心,使其内动力得到激活,同时,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还能享受到成就感,从而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由于护理工作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且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较容易出现倦怠感,因此,社会支持是不可或缺的。因此,作为护理人员的领导,护士长能耐心听取其主诉,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在工作中,护士长能加强与护士之间的交谈,并站在护理人员的角度上为其着想。此外,在工作期间,同事之间的相互鼓励和安慰,也降低了工作倦怠的发生[5]。

综上所述,门急诊科室的工作环境具有特殊性,且职业倦怠较比其他科室明显较高,因此,医院结合其实际情况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从而使其职业倦怠基本消除,并提高了护士工作质量与效率。

[1] 区秀丽,李红涛,汪海芹,等.急诊科护士工作压力源、工作倦怠与离/调职意愿调查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34(12):1634-1637.

[2] 钟仲英,梁凤兰,林小玲等.绩效考核对急诊护士工作倦怠及护理质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12):124-126.

[3] 王伯军,张华,曲永清,等.护士的职业倦怠与抑郁焦虑情绪[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27(4):312-313.

[4] 骆宏,赫中华.466名护士心理资本与职业倦怠及离职意愿的关系[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0):933-935.

[5] 王珊珊,刘彦慧.护士职业倦怠与自我效能和工作环境的相关及回归分析[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2,21(6):549-551.

R192.6

B

1671-8194(2017)17-0298-02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急诊科内科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中老年保健(2021年6期)2021-08-24 06:55:46
急诊科床旁超声的教育和培训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治疗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探讨
西藏科技(2015年11期)2015-09-26 12:11:30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PBL教学法在内科见习中的实践与思考
护理绩效考核在急诊科的应用
西南军医(2014年5期)2014-04-25 07:42:45
PBL教学法在中医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