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莉
(云南省昭通市中医医院,云南 昭通 657000)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对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诊断
刘 莉
(云南省昭通市中医医院,云南 昭通 657000)
目的 分析和评价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对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诊断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在2013年1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160例冠心病为研究主体。为其进行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诊断,分成A组和B组,分别是83例和77例。A组给予动态心电图诊断,B组给予常规心电图诊断。对比诊断结果。结果 A组心肌缺血阳性率是92.77%,B组是63.64%,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室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短阵室上速和房性心律失常阳性率分别高于B组,对比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常规心电图相比,动态心电图可更准确的诊断出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症状,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可推广。
动态心电图;常规心电图;冠心病;心肌缺血;心律失常
冠心病在临床中表现出多种类型,如心肌梗死或是心绞痛等,会引发心律失常疾病,严重者可导致死亡[1]。临床中部分患者的症状不显著,但同样会出现心力衰竭或是心肌梗死等不良后果。其主要诊断方法为心电图,但心电图类型不同,诊断结果也存在差异。本文旨在分析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对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诊断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在2013年1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160例冠心病为研究主体。分成A组和B组,分别是83例和77例。A组中,男46例,女37例;年龄范围是38~81岁,平均(56.32±5.20)岁;病程范围是1个月~14年。平均(2.61±0.35)年;合并2型糖尿病15例,高脂血症22例,高血压51例。B组中,男44例,女33例;年龄范围是36~82岁,平均(56.94±5.15)岁;病程范围是2个月~13年。平均(2.75± 0.49)年;合并2型糖尿病13例,高脂血症23例,高血压54例。对比以上数据,没有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
1.2 方法:A组给予动态心电图诊断:经12导联动态心电图诊断,记录患者24 h的心电变化,并对心电信息进行处理、回放、分析与校正。B组给予常规心电图诊断: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取仰卧体位,保持放松心态。在记录期间应保证心电图的基线稳定,不受到干扰,以确保结果准确。
1.3 疗效评价标准:心肌缺血:经常规心电图检查后,同一导联内T波<R波的10%,或ST段发生下垂型下移或是水平,且下移超过0.05 mV。经动态心电图检查后,ST段发生下移或是水平,且下移超过0.1 mV;连续2次呈现出ST段时间的间隔>1 min;ST段的下移时间连续>1 min。J点后80s为ST段诊断标准[2]。心律失常:对患者的心率、起止情况、心跳节律、主要症状和持续时间等进行记录,再综合心电图检查结果,明确心律失常的具体类型。
表1 两组心律失常情况对比[n(%)]
1.4 统计学分析:数据通过SPSS16.0软件加以处理,心肌缺血阳性率与心律失常情况用(%)表示,行χ2检验,若P<0.05,则说明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1 对比心肌缺血阳性率:A组83例中,心肌缺血阳性例数为77例,阳性率为92.77%;B组77例中,心肌缺血阳性例数为49例,阳性率是63.64%。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对比心律失常情况:A组83例中,出现室性心律失常阳性63例,阳性率为75.90%;出现房室传导阻滞阳性19例,阳性率为22.89%;出现短阵室上速阳性29例,阳性率为34.94%;出现房性心律失常阳性61例,阳性率为73.49%。B组77例中,出现室性心律失常阳性38例,阳性率为49.35%;出现房室传导阻滞阳性5例,阳性率为6.49%;出现短阵室上速阳性7例,阳性率为9.09%;出现房性心律失常阳性39例,阳性率为50.65%。可见,A组显著高于B组,对比四项数据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冠心病患者出现心肌梗死等症状的主要原因是心肌缺血或是冠状动脉病变,其可以进一步引发心律失常,使患者可能发生心脏性猝死的不良后果[3]。其常见确诊方式为冠状动脉CTA检查或是冠状动脉造影,但其多在大型医疗机构开展,无法在基层医院等小型医疗机构内落实。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具有无创性、操作简单和价格低廉等优势,极适用于冠心病的诊断工作[4]。动态心电图所获取的心电信息远多于常规心电图,其突出优势在于可精确捕捉短暂性心律失常信息,甚至是一过性心肌缺血信息。目前,临床中已高度认可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效果,认为其可用于症状不显著的心肌缺血检测工作中[5]。同时,其具有实时性、简便性、准确性和可重复性等特点,对于心肌缺血的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动态变化与发展程度等具有显著的诊断作用。其对于心绞痛类型和心律失常类型均有重要的诊断意义。此外,动态心电图的假阳性极少,可以指导冠心病在不同阶段的诊断或治疗工作,进而防止冠心病恶性发展[6]。但不容忽视的是,动态心电图同样存有缺陷,若导联偏少,则无法记录某些部位具体的心肌缺血程度,所以应确保其导联数目足够。为了增强诊断结果的全面性,其应该与常规心电图联合使用。本研究结果表明:A组心肌缺血阳性率是92.77%,B组是63.64%,对比差异明显(P<0.05)。A组的室性心律失常(75.90%)、房室传导阻滞(22.89%)、短阵室上速(34.94%)和房性心律失常(73.49%)的阳性率分别高于B组的(49.35%)、(6.49%)、(9.09%)和(50.65%),对比有差异(P<0.05)。所以,在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诊断中,动态心电图比常规心电图更有效,其诊断准确性高,且利于治疗方案的合理化制定,可作为该病症的常用诊断方式进行推广。
[1] 魏彤.12导联动态心电图在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8(18):5310-5311.
[2] 林继华,姚静.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临床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9):95-97.
[3] 谢玉华,代西艳.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比较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9 (14):117-118.
[4] 张桂艳,程德君,杨玲等.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在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江苏医药,2014, 40(8):918-920.
[5] 李伟.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9):191-192.
[6] 龚芳.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用于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效果比较[J].临床医学工程,2014,21(4):411-412.
R541.4;R541.7
B
1671-8194(2017)17-005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