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内蒙古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路研究

2017-09-11 06:15隋兴伟
北方经济 2017年8期
关键词:产业转移金融

隋兴伟

摘 要:承接产业转移是中西部地区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 内蒙古正面临新一轮承接产业转移浪潮。如何更好地发挥金融业优化资源配置、加快资本积累、市场定价和规避风险的功能和作用, 切实助推承接产业转移工作, 实现内蒙古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是金融机构亟需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金融 承接 产业转移 产业結构

一、序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社会公平与稳定。同时,随着我国廉价劳动力优势和“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我国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升级将不可避免。因此,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区域经济的发展通常遵循由点到面的极化过程,而产业转移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产业转移是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结果,同时又是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方式。后发地区有效承接产业转移,不仅可以促进产业转移承接地的经济发展和增加财政收入,还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产业结构快速调整升级以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产业转移受资源禀赋条件、比较优势及产品需求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但归根结底,任何产业转移和承接产业转移都是资金或资金等价物的运动。良好的金融环境、充足的资金扶持、有效的金融监管以及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对于产业转移具有重要的影响。金融支持对产业转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资金运筹引导社会资源的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及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如金融部门通过主动调节信贷资金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流动,影响各个行业、企事业单位的生产和再生产,调节产业生产链条,引导社会资源在各产业之间的配置,从而影响甚至决定产业转移的发展。二是通过完善的中介服务为产业结构调整和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信息支持。金融部门处于社会资金集中和运筹的中心环节,联系着千家万户和各行各业,其信息来源多、范围十分广泛,能为产业转移提供产业政策、市场动向、商品信息等情报。同时还可为产业转移提供快捷方便的结算渠道,从而大幅提高产业转移的资金使用效率。三是金融监管可促使金融部门在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过程中防范化解风险,确保产业转移各参与方的资金运转安全。

二、内蒙古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十五”以来,内蒙古经济保持快速稳健发展态势,2002-2009 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连续8 年保持全国第一,2010 年全区GDP总量首次突破1万亿元,经济综合竞争力居西部各省区第一位。从2001-2016年内蒙古基本经济指标变动来看,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2.06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1.46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了25.25倍;城镇居民人均支配收入增长了5.96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5.95倍。在一系列指标变动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最快,说明其为GDP等的增长起主要拉动作用。

从产业结构方面考察,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已经由2001年的20.9:38.3:40.8演进为2016年的8.8:48.7:42.5,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结构的特点,初步实现了农牧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的转变。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均超过14%,2016 年达到9078.9亿元,成为内蒙古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从2001 - 2016年内蒙古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及其比重关系看,主要呈现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三次产业及其结构变化趋势符合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二是第二产业是拉动内蒙古经济快速增长和推动产业结构演进的主导力量,并在“十三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内仍将处于快速发展期。

应该说,内蒙古的三次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其中第一产业的下降趋势最明显,但第二、三产业仍有不尽合理的地方,比如过于依赖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偏慢等。在各主要发达国家,伴随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传统意义上的产业出现了新的发展方向,这一新的发展方向就是现代产业体系。目前,主要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现代产业体系,其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小,基本都在3%以下;第二产业比重在逐渐变小,但科技含量却越来越高;第三产业比重一般都在70%以上。以美国为例,其一、二、三产业贡献分别为1.18%、16.25%和82.57%,服务业比重已远超70%。

三、内蒙古产业发展面临的矛盾与问题

(一)产业结构演进方面,农牧业经济基础薄弱、工业经济中“资源型产业独大”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充分问题十分突出

1. 农牧业基础薄弱,现代化进程缓慢

一是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抗风险能力较低。二是农牧业产业化和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低,粗放型农牧业发展方式没有根本改变。农牧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着地区间和领域间的不平衡,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辐射带动力弱,精深加工程度和产品附加值低等突出问题。各类农村牧区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农牧业现代化进程偏慢。

2. 工业经济中资源型产业比重居高不下,制造业比重下降趋势明显问题突出

“十三五”期间,内蒙古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工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也快速提高。与此同时,工业经济内部资源型产业比重快速上升而制造业比重快速下降。这种变化,一是反映了资源型地区工业内部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即采矿业比重变化与国内外市场环境变化密切相关。二是反映了工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制造业在资源型地区中一般都处于发展的“劣势”,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政策支持。因此,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角度看,高度关注制造业和非资源型产业发展应该成为内蒙古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3. 服务业总体规模较小、发展不充分且结构不合理

一是服务业比重低。二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充分,服务业结构有待优化升级。从内部结构看,传统服务业占较大比例,新兴服务业发展相对不足。与此同时,服务业优势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使得服务业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动力严重不足。三是“十三五”期间,内蒙古服务业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服务业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整体呈小、散、乱状态。特别是一些新兴行业,不但整体规模小,占服务业的比重低,更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市场竞争力不强。endprint

(二)产业发展的企业规模结构方面,集群化发展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

这突出表现在:第一,企业规模比较小,带动能力弱,经济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2014年内蒙古规模工业企业户数为4413户,其中大型企业151户,中型企业672户,小型企业3238户,微型企业352户。可以看出,内蒙古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户数虽然不少,但大中型企业只占到企业总数的18.65%。第二,从组织结构来看,与典型产业集群的组织特征相比,内蒙古产业集群的内部组织结构不合理,单一化、同质化和封闭化的问题比较突出。第三,从产业集群内部的产业结构分析,普遍存在着结构与比例不合理的问题。比如,产业集聚区内普遍存在重工业比重较大、轻工业比重较小的现象,二、三次产业比重不合理以及产业演进断层、新产业比重低、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小等现象。

(三)产业发展的环境承载力方面,生态环境治理压力不断增大

内蒙古是典型的资源和能源消耗大省,产业结构特点决定了内蒙古在资源节约和环境治理方面任务十分繁重。尽管内蒙古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用“两型”社会建设目标来衡量,还有较大差距和不足。这突出表现在:一是节能意识有待提高,广大居民和企业仍然停留在被动阶段,主动节能意识不强;二是相关配套法规制度和统计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缺乏可供具体操作的配套法规体系;三是节能监测、统计、计量等基础工作滞后,能力建设亟待加强;四是企业节能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的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五是能源统计考核、节能指标评估体系有待完善。

(四)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方面,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基于地区间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区域竞争与合作关系还没有真正形成。目前,区内各旗县(市区)各类园区空间布局比较分散,相互分割、产业同构、恶性竞争现象比较严重。其次,开发区、工业园区与行政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内蒙古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园区面积的不断拓展,工业园区与行政区划之间相互交错重叠,由此引发的各种矛盾也开始显现;多层重叠交叉的管理体制在同一地区同时并存,这严重加大了统一管理和协调的难度,提高了行政管理成本,并给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带来一定难度,从而束缚着工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的健康和快速发展。

四、金融支持内蒙古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路

(一)发挥金融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引领作用,促进产业转移的科学有序进行

在当前国家推行“绿色信贷”的政策下,信贷资金的供给方向和转移产业的发展领域存在一定的矛盾,影响了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有效融合,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對此,一方面要发挥金融配置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推手”作用,从全局性和战略性的角度出发,严把产业转移项目的准入点,严格遵循国家产业政策和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政策,坚决抑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两高一资”产业转移项目,确保实现产业转移与产业优化升级的统一。金融业要重点支持有较好基础的钢铁、有色、化工及装备制造业等传统产业的转移,加快材料、信息、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承接进程,促进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另一方面,金融部门要积极参与内蒙古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规划的制定,高度关注国家产业政策与自治区产业的发展、互动状况,在与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协作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具有战略意义和长远目标的系统性金融支持政策体系,确保承接产业转移的金融制度安排具有稳定性、连续性,以给予经济主体确定的政策预期,促进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二)拓宽筹资渠道,破解承接产业转移的资金瓶颈

产业转移总是伴随着资金的运动,而资金紧缺是制约我国大部分区域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内蒙古地区也不例外。因此,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才能突破产业转移的资金瓶颈。一是优先支持承接产业转移企业开展内源性直接融资,如上市融资、资产证券化、TOT、售后回租以及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及短期融资券等,通过直接融资渠道降低企业筹资成本,增强其成长活力;二是鼓励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非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产业转移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托、融资租赁等服务,通过多样化手段引导资金流向,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三是充分发挥村镇银行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作用,鼓励小额贷款公司、小额担保公司及资金互助组织等为产业转移提供支持,发挥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网点多、布局广的优势,引导社会资金参与产业转移进程;四是根据内蒙古区域资源禀赋及产业集群特点,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筹集建设资金,对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试验及应用推广等提供资金支持;五是加强国际资本流动的监测,合理利用国际资本,支持各地区全方位、多层次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三)不断加强对产业转移中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占企业总数的98%以上,中小企业创造的产值占国家GDP的60%左右,税收约占国家税收总额的50%。此外,中小企业还解决了约85%的城镇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中小企业是产业转移以及承接产业转移的主力军,只有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才能把中小企业发展的潜能发挥出来,使其在产业转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要根据中小企业规模小、资信弱的现实状况,探索搭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建立健全银企资金对接的长效机制,缩减银企的信息搜索成本,提高融资效率。同时,通过平台为其提供投资咨询、经营管理、风险评估等各方面的服务,提高中小企业的风险意识,提高贷款质量。要积极推动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创新和体制机制的创新,完善财产抵押制度和贷款抵押物认定办法,采取动产、应收账款、仓单、股权和知识产权质押等方式,缓解中小企业贷款抵质押不足的矛盾,开办多种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融资业务。

参考文献:

[1]唐阳孝.产业转移和承接产业转移与金融支持[J].西南金融,2008,(4).

[2]陈雨明.对后发地区金融服务承接产业转移情况的调查[J].武汉金融,2010,(4).

[3]冯根福,刘志勇,蒋文定.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工业产业转移的趋势、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0,(2).

[4]翟国涛,刘业兴.我国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信息,2009,(27).endprint

猜你喜欢
产业转移金融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及关键问题研究
P2P金融解读
支持“小金融”
金融扶贫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