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017-09-11 04:17李文杰
北方经济 2017年8期
关键词:就业老龄化经济发展

李文杰

摘 要:人口问题是影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人口年龄结构对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了解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规律及趋势,在编制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制订人口政策和社会经济政策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2000 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2010 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及2015年抽样调查数据分析内蒙古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趋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并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老龄化 就业 经济发展

人口规模和结构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而长期的影响。目前我区人口规模已得到有效的控制,人口发展进入低速稳定增长阶段。人口结构失衡是影响我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人口结构可以从各种角度来考察,如职业、教育、城乡、民族结构等,但最根本的是年龄性别结构。近年来出现的“少子化”“老龄化”和性别失衡等问题都是年龄性别失衡的具体体现,并将随着时间推移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越来越显著的影响。

一、内蒙古自治区人口与就业现状

(一)人口现状

1.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略有波动,总体趋势下降

2015年全区总人口为2511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138.6万人,但增长速度逐年减缓,人口自然增长率由2000年的6.1‰下降到2015年的2.4‰,人口总量的增长已得到有效的控制。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区经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流动人口数量也逐步由净迁出转为净迁入,2002年自治区经济进入高速增长阶段时,人口流动为净迁出状态,净迁出62万人;随着我区经济高速增长,人口机械增长率到2008年時达到峰值,为2.1‰,净迁入51.33万人;2008年以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区经济增长速度逐步趋缓,开始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人口机械增长率逐年下降,到2015年降为0.1‰。

2.呼包鄂地区人口快速增长,东部盟市则有所下降

从人口的地区分布来看,2015年人口占全区总人口较高比例的盟市分别为赤峰、通辽、呼和浩特、包头和呼伦贝尔,五市合计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63.07%。从各盟市人口的变化情况看,2000年至2015年,鄂尔多斯、呼和浩特、包头、乌海和阿拉善盟常住人口增加较多,而赤峰、呼伦贝尔、乌兰察布、巴彦淖尔和兴安盟常住人口则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赤峰、乌兰察布和呼伦贝尔十五年间常住人口分别减少了21.85万人、21.5万人和21万人。

3.老龄化和少子化并存,年龄结构“头重脚轻”

2015年全区人口年龄构成中,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13.03%,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77.37%,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9.56%,少年儿童和老年人人口占比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劳动人口占比则高于全国4.36个百分点,表明我区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但就业压力也随之加大。

从2000年至2015年全区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情况看,虽然劳动年龄人口略有上升,但少年组人口下降较快,从2000年的21.33%下降到2015年的13.03%,十五年间下降了8.26个百分点,将会为未来劳动力资源储备造成直接影响,但同时也为我区优化教育资源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空间。另一方面,老年组人口占比虽然始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老年组人口占比增长较快,十五年间上升了3.51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快了0.14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速度开始加快,人口年龄结构步入老龄化门槛。

4.就业结构趋向合理,一产从业人员转移压力较大

2015年全区三次产业就业人员占比为39.1:17.1:43.8,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比仍较高,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8个百分点,农牧业仍需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农牧业产业化进程;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比较低,一方面说明我区仍处于工业化加快发展阶段,同时也与我区采掘业比重较大,制造业不发达有关;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43.8%,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三产业就业较为充分,也说明我区传统服务业比重偏大。

从2000年至2015年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变化情况看,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比下降13.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上升了13.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比持平,表明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低。

分盟市看,2015年大多数盟市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比下降较快,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唯一例外的是乌兰察布市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比比2000年上升了3.51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则下降了2.64个百分点。这与乌兰察布市经济发展农牧业现代化程度较低、第三产业发育不足直接相关。

5.人口文化素质稳步提高,高素质人口增势较缓

2015年全区6岁以上人口未上过学、小学、初中、高中和大专以上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5.85%、24.22%、37.53%、16.27%和16.14%,其中初中教育程度人口占比最高,但高等教育程度人口占比比2000年增长较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81个百分点,表明我区义务教育健康发展及人口受教育程度迅速提高。

二、我区人口年龄变动趋势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人口年龄金字塔呈纺锤型,属于成年型的人口金字塔

反映人口年龄性别结构最生动直观的方式就是“人口金字塔”,以年龄为纵轴,以人口数为横轴,左男右女绘制图形,人口金字塔可以形象直观地反映人口年龄状况的特征、类型和未来发展趋势以及过去各时期出生、死亡和迁移对人口构成的影响。人口金字塔可分为三种类型:年轻型、成年型和年老型。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年轻型:塔顶尖、塔底宽。成年型:塔顶、塔底宽度基本一致,在塔尖处才逐渐收缩。年老型:塔顶宽,塔底窄。

从图1可以看出,塔形下端少儿人口和塔尖老年人口呈明显缩减趋势,塔腰成年人口则向外扩张,呈典型的纺锤型,塔顶、塔底宽度基本一致,在塔尖处才逐渐收缩,属于成年型的人口金字塔。四十岁左右的人口形成一个波峰,这是1963—1974年建国后持续时间长、出生率高的第二个生育高峰期所出生的人口,这一波峰人口所形成的劳动力对我区经济高速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到2030年,这一年龄段人口相继步入老年,同样会对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endprint

(二)主要劳动力资源逐年递减,对产业发展和社会消费产生深刻影响

2013年,内蒙古常住人口中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为77.72%,比2000年提高4.46个百分点,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人口总量的增长速度,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仍将助推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但当前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转为中高速增长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就业压力。

从长远来看,劳动力资源将呈逐年递减的态势。18—45岁年龄段人口是全社会劳动力资源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是拉动消费的主要群体。从图2可以看出,全区18—45岁人口从2000年逐年上升,到2008年达到1266.95万人的峰值,这也和我区经济高速发展期相重叠。2009年这一主要劳动力人口总量逐年下滑,到2020年下降到994萬人,比2008年峰值减少了1/5。

主要年龄段劳动力的逐年减少,将会推动劳动力成本上升,我区正处于工业化的关键时期,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将影响我区工业化进程,但同时也倒逼我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产品附加价值,提高核心竞争力。

(三)乡镇转移人口逐年减少,城市化步伐将逐渐放慢

2013年我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8.7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近5个百分点,大量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为提高我区城市化水平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也为我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也切实增加了农牧民收入,提高了农牧民的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确保了社会和谐稳定。

乡镇16—45岁人口是推动我区城市化的主要力量,除一部分人通过高考、参军、征地转为城市户口外,大部分人是进城务工,为我区建筑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从图3中可以看到,2000—2008年我区乡镇16—45岁人口总量始终保持在875—885万左右,从2008年开始逐年减少,到2020年,减少到2008年的78%。虽然当前我区大力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在一定时期内,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的人口会保持增长,但大的趋势不可逆转,乡镇16—45岁人口的减少会使我区城市化的步伐放慢,同时低端劳动力的短缺将极大地打击依赖简单劳动力的行业,包括简单制造业和快递、鲜花、餐饮、零售、电商等所有依赖劳动力绝对数量的服务业。

(四)老龄化加速,养老服务需求剧增

2002年我区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即达到了国际公认的7%的标准,进入老龄化,此后老年人口比重逐年增长,到2013年,我区65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8.55%,2030年左右,60—70年代初人口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口进入老年,我区老龄化将达到顶峰,且至少持续10年。

老龄社会加剧带来的突出问题,一是会对社会总需求产生压制,这是由于老年人的消费能力、边际消费倾向和消费习惯的特殊性所致;二是居民储蓄率降低影响社会资本的积累;三是劳动人口养老负担加剧,社会保障成本大幅升高。

解决老年化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养老服务支持体系。与此同时,要主动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产业升级换代,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应对劳动力的减少。

三、对策建议

(一)完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政策和调控机制

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基础上,开展完善生育政策的前瞻性研究,适时修订《内蒙古自治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制定和完善配套的规范性文件,创新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工作思路和方法,逐步解决影响和制约人口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突出问题。

加快人口发展监测高速评估体系建设,研究制定涵盖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综合指标体系,监测人口发展动态,为人口宏观调控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撑。以人口发展规划为载体,健全人口发展规划与其它规划衔接协调机制,统筹协调政府公共政策、公共资源,更加注重以经济手段引导和调节生育、迁移流动等行为,充分发挥人口发展规划在人口宏观调控中的基础性导向作用。

(二)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城镇化建设应以“人”字当先,注重城镇质量提升,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城镇化规划要以人为本,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而不仅仅是圈地造城,盲目扩张。应使所有在城镇的常住人口,无论是户籍人口还是外来人口都享受到真正平等的基本保障和权益。这样城镇化对经济社会的强大推动力才能真正实现。一是坚定不移地推动城镇化战略,促进城市群的发展,充分发挥呼包鄂在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增长极的作用,进一步挖掘潜力,提升呼包鄂一体化发展水平,带动周边盟市并进而促进全区的城镇化发展。二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做到五个结合,即城镇化与现代交通网络、产业园区、资源集散中心、房地产业发展和保障房建设、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三是加快配套改革,通过加快户籍制度配套改革,实现就业方式、居住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四是重视生态文明。在发展城镇的同时提升城镇资源承载力,注重民生,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三)着力解决农村牧区“空心化”问题

首先是加大力度培育农村牧区新型经营主体,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引导,把农牧民尤其是青年农牧民培育成为新型职业农牧民,使其收入多于或至少等于外出打工。其次是要加大力度推广现代农业技术,鼓励规模化农业生产,同时拓展农牧民增收渠道,发展休闲观光农牧业和生态旅游农牧业。再次是要健全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投入改善水利、交通、信息网络等公共基础设施,为农牧户的农牧业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最后要保护和发展农村牧区传统文化,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全面提升国民素质

以本土培养为切入点,全面提高人口受教育年限,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科学合理地设置高校课程。大力发展私立学校和民办学校,加强在职人员尤其是农村转移人口职业技能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提高职业技能和文化素质。实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按照企业的需求开展个性化技能培训,突出应用能力培养,推行教学要求与岗位需求相结合、学校教学与企业实习相结合等成人高等教育模式。切实加强对农民的文化和科技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采用多种手段鼓励、吸引外来技术和管理人才来我区定居,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外地上学的本土人才回区创业和就业。endprint

猜你喜欢
就业老龄化经济发展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健康老龄化与养医结合
应对老龄化 中法共同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