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格卓玛
摘 要:不同的群体有着不用的生活方式和不同的观念,那么这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差异所带来的不同文化,我们应该怎样去选择和判断,这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和研究。笔者也将以读后感的形式试图对两种不同群体、不同文化所产生的观念差异的现象做一个浅述。
关键词:不同群体;不同文化;观念差异
首先,本书作者的出发点是试图回答使当时西方社会的青少年骚动不宁的青春期危机究竟归咎于青春期本身的特性,还是归咎于西方文明这个问题。但是在我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当中,更吸引我注意力跟兴趣的是作者所描写的对萨摩亚这个地方的所见所闻,对于我完全可以说是异文化生活。但是让我比较惊奇的是,在萨摩亚的生活跟习俗当中有些跟我们家乡挺類似的现象很是有趣。
文中引用了当地的一个名词叫“莫托托洛”,意为睡觉时的潜入者,趁着姑娘熟睡之际悄悄地拉起窗帘溜进姑娘屋里,室内约会、是一种非正常状态的性活动。这些男子都是一些无法获得姑娘们青睐的年轻人,姑娘们鄙视、仇恨莫托托洛。看到这里,我想起我们家乡的牧区也普遍存在这种现象。自然就会产生对比的心理,它们虽然在形式和方法上是相同的,但在我们家乡这不仅是公众默认的一种追求跟恋爱的方式,而且很多夫妻就是通过这种方式相识、相恋、再步入婚姻的殿堂的。因为白天的时候大家都有各自的事务要忙,晚上才能去谈情说爱,留在姑娘的闺房里到天微亮之前就得离开了。这在大多数藏区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不存在萨摩亚人对待“莫托托洛”的那种厌恶、鄙视的情况。可能这种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或相反的看法更多的是一种文化背景和文化心理的差异所致吧。但是相隔甚远的两种群体会有些许相同的文化现象,还是挺引人思索的。
此外,更多我从未了解过、也从未有过听闻的是萨摩亚人在从孩童时期就对出生、死亡、流产胎儿、解剖尸体的手术都见怪不怪了,说这种现象“虽然恐怖,但却完全是儿童经历中自然、正当的一部分,我们对此无须大惊小怪。”对此,我确实大惊了。从我们的文化角度看到底是什么样的文化和心理才能连儿童都经常能围观出生、死亡、解剖这类事,而做到见怪不怪、理所当然呢?至少我是从来没见过。
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萨摩亚的“陶泊(公主)”在结婚时会有一个当着众人之面证明她是童贞女的公开戳破处女膜的事项。如果证明她不是,女方亲属们会用石头砸这个使他们感到羞辱的姑娘,毁坏她的面容甚至是致命。这又让我联想起曾经看过的一部电影,讲的是非洲地方对女性实行的一种叫“割礼”的习俗,也甚是让我这个不理解这种文化的人大惊失色。种种都是因文化差异所致的一些不同的文化现象,让我了解到许多与本文化有所大不同的一些异文化,实属有趣,也长了长自身的知识。
作者通过上述的种种事件和书中更多的记述,都从侧面或者方方面面显现出萨摩亚的青春期少女在过渡到成年的过程中,她们得到社会的许多关注,他们的社会文化也为此有些特别的方式,去让她们顺利平稳地过渡。她们完全没有如美国青春期女子所承受的紧张和压力,因此不至于产生对家庭、对社会的逆反情绪和行为。作者是怎样通过描述当时萨摩亚人的类似上述日常生活的种种,去认证这个过程的,笔者建议广大读者可以亲自拿起这本书读读。
最后,回到作者所探究的问题当中,当时,在西方父母的眼里,青春期的反叛是一种生理的骚动所致;作者的假设是,如果青春期的叛逆表现是天然的,那就应当存在于所有社会。所以,她想在不同文化的社会中发现同样的现象。通过对萨摩亚人的生活和习俗的一系列描写来回答青春期的暴躁和不安、反叛等现象是青春本身的特性还是社会生活和文化环境所致,显然它不是其本身的特性;根据作者在萨摩亚的研究,青少年的叛逆性格并不存在于她所研究的文化中,她认为生活在一个相对和谐个同质的文化里,萨摩亚的青春期少女在个人选择和社会期待两者之间不存在着紧张与冲突。那就说明它是由于后来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环境所导致的一些现象。作者通过她在萨摩亚九个月的田野研究,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萨摩亚人的成年》一书是在1928年出版,在那个时代人类学刚具雏形,作者能有这样的洞见很不容易。但是,年轻人的充沛精力和性成熟过程中所特有的骚动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和体验到的事实,社会文化的力量实际上是第二层级的原因①。但这本书也给我们留下了至少那个社会的一段时空片段,这一片段的存在使我们得以对作者所研究的社会有了某种程度的深入了解。
看完这本书,我有所对比也有所思考;两种不同群体的不同生活方式和不同的环境,必然存在着生活方式和观念上的差异,那么在各自的不同环境中怎样选择、怎样生活,就让我们一步步去体验和经历,并正确对待所处社会环境所施加的影响和压力。
注释:
①[美]玛格丽特.米德.萨摩亚人的成年.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代译序)第7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