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红
新课标中指出:小学数学“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也是课程改革给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学改革追求的目标之一。
但是在听数学课教学时,发现低年级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常常不着边际,高年级的学生不愿意提出问题。我认为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对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很有帮助,从而实现教学改革的目标。
一、培养学生自主提问的方法
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多进行猜想是培养小学生自主提问题的重要途径。
2.在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3.从数学概念、基本规律的学习中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会使学生明确概念,区分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甚至能起到用已有知识帮助理解新知识的作用。
4.在分析解决各种问题中培养学生自主提问的习惯。解题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也是训练学生思维的重要方法。
二、培养学生自主提问的途径
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是数学课堂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培养学生“敢問”到“想问”到“能问”再到“会问”,是数学教师的职责和任务。为了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我认为应该有如下几个环节:
1.营造民主轻松的学习氛围,采用激励机制鼓励学生提问。
我在上三年级的语文时,做过这样一项调查,“在学习上有什么困难?”全班48人接受调查,有25人上课害怕举手回答问题,达52%。究其原因,害怕回答错了,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嘲笑。
通过分析这个案例,可以知道学生害怕举手是一种心理的恐惧,上课有一种恐惧的心,学生是提不出问题的,更不要说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了。所以课堂上要营建浓厚的民主氛围,创设和谐的、轻松的学习氛围,消除学生上课的恐惧心理,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数学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提问。在低年级训练时,学生只要能够提问或帮助同学解决问题,就要鼓励表扬。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后,逐渐要求学生能够经过思考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在整个课堂活动中,教师扮演的是一个和蔼可亲、善于倾听,与学生共同分享成功的朋友。
此外教师要采用各种表扬、评价、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多提问,敢提问,勇于探究的数学学习精神。
2.培养学生主动质疑,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
课堂上,很多教师长于为学生设计问题,课堂活动在教师的预设中进行,虽然一节课很完美,但是对学生善于提问的思维训练力度还不够,要为学生设置提问的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质疑,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求知欲,授之学生“以渔”。
培养学生主动质疑,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
(1)在课堂上设置陷阱,教师故意讲错或出错,让学生发现问题,并给教师提出问题,教师鼓励敢于质疑的勇气。
(2)新知识讲一半,留一半,故意留白。让学生在教师预留的空间内驰骋飞扬,打开思维,猜想问题和结果。
(3)把问题留在作业中。这种方法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一个知识点教师不讲,融入作业中,可能善于思维的学生能够开动脑筋做出来,但是大多数学生可能会出错,这就给做对题的学生提供了机会,可以叫学生当小老师,帮助同学解决问题,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情趣,提高学生质疑、解决问题的勇气,达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4)布置新知识的课前预习,让学生在预习中提出不懂得问题,并随同家庭作业记录下来,师生一起在课堂上解决。逐步达到教师不教也会得数学学习境界。
3.保证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学习过程,有的问题具有隐蔽性,学生不能很快看出来,需要学生在作业或练习过程中慢慢地去体会,去发现。这时教师切不可心急,在学生练习过程中因势利导,帮助学生逐步克服为提问题而提问题,使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教师上课给学生预留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切忌教师上课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尽量少讲,甚至做到不讲。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中,要为学生预留几个时间:
(1)问题交流的时间。一般采取组内交流的方式,建立小组合作学习的共同体,同学互助解决部分问题。
(2)问题讨论的时间。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提请全班互助解决,教师引导全班学生通过讨论、验证解决,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
(3)自主探究问题的时间。提出的问题首先让学生有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4)学生作业时间。很多教师喜欢在要下课的时候布置练习或作业,学生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完成作业,就会忽略在作业中发现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总之,数学学习中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数学问题,都是学生自己发现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发现的数学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解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从而达到以引导学生自主提问,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