娟子
在香港回归祖国20年后,香港特别行政区迎来首位女特首——林郑月娥。
关于她的描述铺天盖地,最打动我的还是她作为母亲,培养了两个优秀的孩子,特别是她为了陪儿子英国读书,而自愿降职。这对于一个事业蒸蒸日上,职场一片光明的女性来说,这种调整意味着什么?
我也在试问我自己,如果我的孩子们需要妈妈的全心陪伴,我能向林郑月娥那样吗?
现在就跟大家分享林郑月娥的教育观。
以身作则给孩子做榜样
除了公職身份之外,妻子与母亲的角色在林郑月娥的生命中同样占有重要的位置。一边要处理工作上复杂棘手问题,一边要与柴米油盐打交道,作为女人、妻子和两个儿子的母亲,林郑月娥表现出女性的柔情。
在林郑月娥的密友眼中,她“为人高尚、有同理心、友善、体恤别人、而且风趣”,而这也一定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产生影响。这些特质,也许可以从她的成长经历中找到内在的逻辑。
林郑月娥祖籍宁波,1957年出生于香港。全家人生活在湾仔一栋唐楼的板间房里。唐楼,就是没有电梯和冲水厕所的楼;板问房,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群租房”。
林郑月娥的性格深受母亲的影响。母亲操持着一大家子的起居饮食,祖母、外祖母、父亲相继中风,都是母亲负责照料,任劳任怨。虽然母亲没有学历,但她坚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女儿找所好学校。林郑月娥因母亲的努力而进入湾仔一所条件较好且乐于招收中下阶层子女的教会学校读书,度过了十多年求学时光。十年苦读,林郑留下一段成绩优异的求学之路。她几乎年年考第一,只有一次期中考只得第四名。
母亲指引着林郑月娥,林郑月娥又将这份爱传承,深刻地影响着自己的孩子。
自愿降职陪子英国读书
林郑月娥向来予人职场女强人印象,但谈及丈夫及两个儿子,却瞬间有种“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感觉。
她的两个儿子,中学是在本地传统津助学校华仁书院就读。其后,她为了当时正值青春期、躁动不安的长子节思,决定一家往英国生活,她向政府申请降职调至伦敦办事处工作,两名儿子便在当地升学。
虽然后来她回港工作,但儿子留在英国读书,“他们想读俄罗斯文、古希腊文,作为家长我随便他们学。”
林郑月娥对教育的理念是一定要宽松,从来不会要求孩子要学什么或修读什么科系,两个儿子“从来没有补习,也没有学小提琴,也没有学奥数什么的”,结果两个儿子都毕业于知名学府剑桥大学。
她以过来人身份分享——“小孩自己会学,你只要给他一个启发、富有满足感的环境,他们自己会学,尤其是今天网络发达,不用你灌输知识,反而要培养他们追求知识的热诚跟动力。”
林郑月娥非常疼爱两个儿子,总是争取时间一起吃饭,还常常亲自下厨做饭。
重视教育传承香港精神
作为母亲,林郑月娥有自己坚持的一套家庭教育观。
林郑月娥从来不打儿子,她认为,父母最重要的是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照顾及空间:
“比如年幼时,他们需要父母的关怀照顾,时间是必不可少。所以我从来不请海外佣工,这样会让自己有‘纪律,准时下班照顾两个儿子。”
到子女稍微年长时,就要平等交流,不要以大人的口吻去教训他们,“我们当时还是青少年的时候,和今天完全不同,当时不能上网,吸收的知识有限,但现时青少年每天都知道世界在发生什么事。”
而当子女长大之后,就要以朋友方式和他们相处,学会放手让子女去经历。
林郑月娥笑言,当初孩子们说要出外闯时自己都会担心,但明白也要放手让他们开阔眼界。
她更认为,父母过分关心会造成无形压力,现时互联网发达,距离不是问题,只要有心就不会阻碍沟通。
家庭和睦重点就在于“一齐讲、一齐听、有商有量”,若父母可以多从子女的角度了解他们,子女不但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更会享受与家人相处的时光。
林郑月娥重视教育,参选特首时,就在政纲中提出:每年将增加50亿元的教育经常开支,并承诺确立幼师薪级表、增加学位教席。
她认为,教育政策的目标是要培养青年人成为有质素的新一代,对社会有承担、具有国家观念、香港情怀和国际视野。
正如林郑月娥今天在就职仪式上致辞时所引用的粤语歌《同舟之情》歌词:
还有天地能前往,还有生命发光,腾跃于闹市海港,爱在旧城窄巷,谁也经历过迷惘,人问的波折阻不了盼望,投进每个信任眼光,只需看见有我在旁,为你一直护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