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迎辉
女儿要做寄宿生
三年前,没有任何思想准备,我成了一名寄宿生的家长。升学报志愿时,原计划让女儿在市区一所离家较近的学校走讀,可是远在外地的那所著名的重点中学还是让孩子动了心。
我觉得孩子的选择实在任性。从小到大从没有离开过父母的陪伴,小学六年,甚至没有独自坐过公交车。一个自理能力不强的孩子,去一个陌生的城市、陌生的学校,每两周才能回一次家,这样的生活她能适应吗?没有父母的陪伴,会不会想家?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娇娇女,第一次过集体生活,能不能与同学和睦相处?每天清晨不到六点起床跑操,没有父母充当闹钟,能不能按时起床?能不能适应学校紧张的节奏,严苛的纪律?
我心怀无数个问号,带着万般的忐忑,把孩子送到了几百里之外的寄宿学校,开始了我与女儿的第一次小别离。从学校回来,心里空落落的,像是什么东西被生生地挖去了。一想起把那么小的孩子独自留在那么远的地方,心就会疼。
“特殊记录”助我们度过难熬的寄宿适应期
女儿上的寄宿学校不仅仅有优秀的教学质量,还有严苛的纪律和紧张的作息。学校严禁学生带手机入学,好在学校的宿舍和校园里都有IP电话,供孩子与家长联系,而孩子们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有限。开学一周后,我就摸清了孩子来电话的时间规律:午饭后至午休前,晚自习后至熄灯前,都是仅有短短的几分钟空闲时间。于是,每到这个时间段,我就放下一切事情,专心等电话。有时,因为各种原因错过了孩子的电话,对着那个未接来电的号码,我都会自责很久。为了不错过孩子的电话,我把孩子来电话的时间设置了闹钟,只希望在孩子需要我的时候,我在孩子身边。
和我意料到的一样,难忘又快乐的军训生活之后,女儿对学校的学习节奏和严格纪律有了诸多不适。于是,每天的中午和晚上都会接到孩子诉苦的电话:早晨起床总是比别人慢,来不及去卫生间;跑操时被同学踩掉鞋,出队提鞋却被批评;同学们都太优秀,自己没有自信了;感冒了,不知道该吃什么药;放假时间推迟了,想回家……接到这样的电话,我也是慌乱的,我也是第一次做寄宿生的家长,不知道该如何劝慰孩子。我只是告诉孩子,慢慢来,以后一定会适应的。
可孩子并没有像我希望的那样很快适应。当别的孩子开始连续几天不打电话,我女儿的电话不仅没有少,甚至连课间操时间都会打来电话诉说几句。我决定下狠心,告诉孩子,每天只允许晚上打一次电话。可执行起来却没有那么顺利。第二天,到了中午打电话的时间,电话没响,我的心反而不安起来。此时,我才明白,其实真正需要这个电话的不仅仅是孩子,还有我这一万个不放心的妈。我想这也像婴儿断奶不能强行一样,一个十几岁孩子对家长的依赖也不能一刀斩断。为孩子建立顺畅的疏导通道才是最好的办法。且容我和孩子一段时间,让我们在彼此沟通中一起解决问题,一起收获成长。
孩子能支配的打电话时间很短,有时候,孩子匆匆交代的事情当时并不一定能记得很清楚,因此,每天接到孩子的电话,我立刻按下录音键。与孩子结束通话之后,再重听一遍录音,既可以听听孩子的声音,解一下惦念之苦,又可把孩子倾诉的问题,再冷静地整理一下,找出解决办法,待孩子返家时,和孩子进行面对面的沟通。
每天晚上,我还会根据电话录音把孩子当天讲述的事情,记录下来,保存在QQ空间里,并为这个版块取了一个名字叫《小妞在一中》。这里面有孩子在学校的遇到的趣事,有和同学们聊天时好玩的段子。也有受到批评之后憋在心里的委屈,和小心翼翼地辩解。这个记录的过程,既是对孩子校园生活的珍藏,也是对自己心情的疏导。在记录的过程中,好像陪着孩子一起经历那些喜怒哀乐,也随着点滴的记录,让我和孩子的心靠得很近,更理解体恤孩子寄宿生活的不易。女儿回家后必看我写的《小妞在一中》,还会在后面留言。我和孩子都把这里当成了我们交流沟通的园地。
做孩子的倾听者
作为独生女,女儿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生性自我敏感,这一切都在集体生活中显现出来。同学们一起朝夕相处,难免会有小小的摩擦,同学一句不太友好的话语,在她心里会数倍地放大,玻璃心脆弱得动不动就碎一地。最初的我,听到孩子抱怨,就试图打断,给孩子讲各种道理。孩子却委屈地对我说,妈妈,我不想听你讲这些大道理,我就只是想跟你说说而已。后来我才发现,此时的家长,最需要做的角色是一个倾听者。对一个刚刚离开家门的孩子来说,保持平稳的情绪,随时释放心里的压力,是比学习更重要的事情。慢慢地,我发现,孩子的抱怨吐槽也并没有多么严重,那不过是成长过程中,需要随时卸下的包袱。短短的电话时间,最主要的是给孩子以鼓励和温暖,而不是过多的批评。待孩子返家时,有足够的时间,再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谈心。有时,来不及长谈,我会写一封信给孩子带上,留着孩子在学校看,对孩子来说,既是一种交流,也是一种情感寄托。
除了和孩子的交流,和老师勤沟通也可以随时了解孩子的状况。每天早晨,我睁开眼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家长群,看老师发布了什么消息。在老师发出的照片里寻找孩子的身影。早操的队伍里有没有她?跑操有没有迟到?上课有没有违纪?
看看孩子穿的衣服是不是和别的同学一致,好提醒孩子增减衣服。看到班级搞活动的照片,看到孩子开心的笑脸,我会在晚上的电话里告诉孩子,老师为你们组织的活动真好,真为你开心。潜移默化中,孩子对学校对老师会多一份信任,多一份感恩。
转眼间,女儿三年的寄宿生活结束了。三年时间,我和女儿始终保持每天通话,孩子三年的寄宿生活,不仅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宝贵的财富,于我也是一段充满深情的记忆。寄宿生活的小别离,令我和孩子一起收获了成长,孩子变得独立坚韧,我变得理智包容。我们彼此也更加确定,我们会永远爱,更加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