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绘百年是隐谷”(散文)

2017-09-11 04:04王霞
北京文学 2017年9期

王霞

甲午年初四,避开喧嚣,取道如皋水绘园,寻访董小宛的最后芳踪。

知道如皋水绘园,缘于秦淮八艳的董小宛。这一位奇女子将终身托付于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舍艳名,着素装,归隐田园,低眉敛息,操持炊厨。人人都知道董糖、董肉,赏识她的孝、順二道,钦佩她的蕙质兰心。可远离俗世的日子,却只过了短短的九年。一部《影梅庵忆语》,写尽了小宛的温良聪慧。可我却怎么也没有感受到小宛的幸福:“病眼看花愁思深,幽窗独坐抚瑶琴。黄鹂亦似知人意,柳外时时弄好音。”由是,那座天下名园就笼上了淡淡的愁雾了。

走进飞檐高挑的牌楼大门,就进入了主题公园。

过拱桥,置身一个开阔的广场。冒辟疆的雕像就矗立在那里,宣示我们已经抵达了演绎中国文人的气节和女子贤德奉献的舞台。

冒襄,字辟疆,号巢民。先人为蒙古贵族。出身文学世家,后游学董其昌之门,苦学钟繇、王羲之、李邕、颜真卿、米芾书法,娶秦淮名妓董小宛为妾。明崇祯十五年副贡,入清不仕。

水绘园,风格独特,被称为“天下第一园”。这里是如皋古城东北隅。“绘者,会也”,古城南北东西的水道都汇集在这个园子里,由于地势高低不一,水流在地面上蜿蜒曲折,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大小不一的区域。当初的建设者依此地理原貌,得体的地方建了些亭台,种植了杨、柳等等,这些景物倒映在水面上,恰如画儿一般,因此得名。

冒巢民在《水绘庵六忆歌》中写道:“水绘百年称隐谷,主人旧是先祖叔。”这里的先祖叔指的是巢民的祖父冒梦龄的从叔冒一贯。水绘园曾是冒一贯的别业。《如皋县志》(清·嘉刻本)等志书载:“水绘园位于江苏如皋城东北隅,建于明万历年间,原是邑人冒一贯的别业,历四世,到冒襄时方臻于完善。园中构妙隐香亭、壹默斋、枕烟亭、寒碧堂、洗钵池、鹤屿、小三吾、波烟亭、湘中阁、镜阁、烟树楼、碧落庐等十余处佳境。”

自然,历经着许多年的岁月变迁,这种种的佳处,早已无存。此刻,这大大的广场只是主题公园的外围,离水绘园还有着些路途。就是那园子里的很多建筑,怕都是后来复建。可是毕竟是这块土地,土地在,根就在,魂就不会远。我每走一步,或许就重合了那三百多年前的脚印。

这样想着,沿着右手的路向前走。冬天的水绘园,静静的。流水无声,垂柳不语,也无鸟雀,似乎不染烟尘。

过小石桥,看水中残荷在寂寥地守望。

三明堂是一座仿古建筑,门前的山石奇异,石上有树,也是有年头的树了,石抱树,树缠石,相依相克相生。这里正在举办东海堂师生书画展。进门细看,虽然多是些孩子的作品,但功底着实不差。

三明堂外就是洗钵池。大石之上的这三个字是郑板桥所书。这原是唐代中禅寺的放生池。宋代著名文学家曾巩的三弟曾肇,幼年随父亲来如皋,在此读书,常在池中洗钵,得名“洗钵池”。也有传说说取自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之意。不管传说如何,它早于这个园子的存在是可以确定的。临池伫立,看小池不大,却也可容三五舴艋小舟徜徉其上,岸边脚下,就停着这样的船儿。池边遍植垂柳,风细细,弱柳不飘。牵一枝在手,惊喜地发现都已有了鼓鼓的芽苞。要不了几日,春风一吹,想必就是满池春烟了。

边看边走,不辨方向。年里,游人稀落,倒更添了几分清幽古静。不经意间,就到了一座小石桥边,右手园门上书“古瞻园”,内里是盆景博物馆。左手走过小桥就到了狭义上的水绘园了。依旧是廊檐优美地高挑着,褐色匾额上,“水绘园”三个绿漆大字是冒辟疆的手书,极是典雅。

沿长廊一直走,曲曲折折,只顾看廊上石刻。边走边瞧,见路就转。忽而见到一处宽阔的空场。一排端庄大气的房屋坐落在土山、竹林、树丛中。这些自然景观合成为天然的庭院,更显独静。这便是壹默斋了。

这里曾是当年冒辟疆主要的会客场所。廊前两根柱子,镌有楹联:“名士名园亦文亦史,半村半郭宜画宜诗。”这是对水绘园精准的概括。

壹默斋之“壹”为专一,稳定之意,“默”有缄默、静观之味。遥想当年,清兵南下,南明王朝土崩瓦解。大势已去之下,一介书生冒辟疆空怀报国之心,却无逆天之能,只得仿效阮籍陶渊明归隐皋邑,更园为庵,寄情于故园山水。这壹、默二字,正是冒襄为明守一、蓄养待时的心意写照。

走进大厅,迎面的中堂红木条案之上,是一份工笔立轴,高梁上是黑漆金字的匾额,上书“壹默斋”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左右两方的红漆立柱上的对联格外耐人寻味:人逢沧海遗民少,语听开元旧事多。沧海桑田,开元旧梦,浓浓的感叹伤怀扑面而来。另有两副楹联也极有趣味:其一,清代王士祯的“澹如秋水闲中味,和似春风静后功”。其二,冒辟疆的好友钱谦益“遗民老似孤花在,陈迹闲随旧燕寻”。三副对联让我凝眸良久,这三副对联的内容、格调截然相反,却那么巧妙地写尽了巢民彼时此地的境遇和心境。毛泽东曾这样评价冒辟疆:“所谓的明末四公子中,真正具有民族气节的要算冒辟疆。清兵入关后,他就隐逸山林,不事清朝,全节而终。”

轩敞的大堂内陈设着明清样式的桌椅。壁上有冒董书画作品陈列,只是不知真伪。整体看去端庄方正,突出了义、情二字。可以想象,当初高朋雅士汇集在此,诗酒茶话的风雅。那里面一定也有小宛斟酒奉茶、笑语莞尔的曼妙身影。所以才会别称“妙隐香林”吧。

穿过“壹默斋”大厅,来到临水的月台。一泓静水,映衬着周遭的亭、阁,苍柳和碧空,水中的倒影,随着微微的涟漪缥缈着,幽清之气悠悠地弥散。回身看,门楣上匾书“茂树清流”,想着到了春夏,这里柳荫匝地,鸟鸣婉转,清水红鲤,佳人对月歌之,该是怎样的闲情。

一贯没有方向感,也不愿识记辨别道路。出了壹默斋,就继续沿周围的曲径随心漫步,处处所见,均是景致。一一观赏了悬溜山峰、湘中阁、悬留山屋、镜阁、小三吾亭、碧落庐、波烟玉亭等十多处佳景。这些山阁亭庐各有风情,却又和谐地呼应着,组成一幅带有诗意的立体画卷,让人流连其中,怡然忘返。

只记得又过长廊。左拐登上悬溜峰。endprint

悬溜峰本是湖南衡岳72峰之一,因爱其景,冒辟疆令造山师张南垣仿而堆之,“假山悬溜一重重,南垣妙手无多让”。这假山着实得了衡岳的真味,悬崖巨壑,列戟森奇。

悬溜峰底是悬留山房,峰腰处有湘中阁,北部有波烟玉亭、小三吾亭,西边有镜阁。

悬溜峰由黄石堆砌成的,堆叠自然,气象雄浑。绿树、奇峰、妙閣、山房,整个悬溜峰就是一幅绝妙的画卷。

悬溜峰下,三面临水,一面依山是因树楼。“因”者,依意,这是冒辟疆为董小宛因树而造之楼,与山上的湘中阁遥相呼应。悬溜山房就在不远处,资料记载:“远眺无形,近看有骨。”这是湘中阁下,三间两柱,二室四牖的茅草小屋。

湘中阁在悬溜峰中部。《扬州画舫录》中一句“歌儿紫云捧砚于湘中阁”,可见这里就是冒辟疆的书房了。这座小楼,是水绘园中位置最高、最为富丽的建筑,算得上是水绘园之象征。登临此阁,不用极目,即可尽览满园景物。

沿着池边,傍着山脚,拾阶而上,悄然入内。阁内宫灯高悬依旧,一幅写意山水中堂左右,也有楹联:“月照松间觅诗痕,泉鸣涧畔听雨声”。临阁俯瞰,一方小池,一株老松,一道溪涧,想象着巢民先生依窗望月,方觉得这对联的贴切。只是,他或许更想听到小宛抚琴吟唱吧……

景点很多,每一处都有自己的特点:

黛瓦粉墙,月洞四面,朱栏环绕,水中倒影通透袅娜。可以想象,小宛那一曲幽幽——“病眼看花愁思深,幽窗独坐抚瑶琴。黄鹂亦似知人意,柳外时时弄好音。”敲击着水面,随波荡漾开去……这是那玲珑剔透的镜阁。

“月漉漉,波烟玉。莎青桂花繁,芙蓉别江木。”小宛生前最爱李贺的诗,冒辟疆曾忆述:“董小宛每诵此三字,则反复回环,日月之精神光景尽于斯矣。人以身入波烟世界之下,眼如横波,气如湘烟,体如白玉,人如月矣。”吟诵这几句,我无以描述,只想着那柔弱的小宛,斯年,斯时,身在何方,心安何处?这五角娟秀,可以放置心上的烟波玉亭。

窈窕的小浯溪畔,小巧的小三吾亭。是冒辟疆仿唐代诗人元结在湖南祁阳浯溪上的浯亭所建,三吾为拆字法,暗合浯溪之名。

匿峰庐,如今的“如皋长寿博物馆”,一组茅草敷顶的建筑。登楼四顾,茅檐错落。虽然园外高楼合围,但仍不失安静。这如皋历来是著名的长寿之乡,百岁以上老人常见,想来和这儿的环境以及人们舒缓悠闲的生活环境及心态相关吧。

终于走到了月明楼。狭义的水绘园被行家誉为“是融徽派风格与扬州风格于一体的画舫式园林建筑”。它就是由一楼两院(雨香庵和隐玉斋)组成。这一楼,就是水明楼了。

清朝乾隆二十三年,盐运副使汪之珩恢复水绘园故楼。楼成之后,他夜间登楼赏景,见月光倒映于洗钵池水面,由是,想起杜甫的名句“残夜水明楼”,遂名之。此楼,南北长约42米,宽不超5米,由南而北依次构筑有前轩、中轩、阁楼,它们之间以九曲三弯的回廊相衔,轩阁之间缀以蕉石竹树,显示出一种空灵之气。

一叠青砖细瓦明式平房、一座木格绣楼,衬着周遭粼粼碧波,恰似一艘航船停泊在明镜之上。“缥缈云边罨画楼,空蒙雨外木兰舟。”似乎眼前就漾起了迷蒙的烟雨,这座楼船上,小宛的笑容伴着泠泠的琴声,也是那样的迷蒙。

一个精通琴棋书画却命运乖蹇,沦为一代歌姬的奇女子,倾尽全心,追随所爱,那一颗玲珑心中,有多少无人能述的情思?在这座避世的园中,她以无限的包容付出换取的怜爱和认可,撑起了九年的岁月,也算得上心有所爱,情有所托。

经由回廊,进入一个较大的天井,迎面可以望见敞厅,厅前两株巨型盆景分立左右,恭候游人的到来。

步入敞厅,中堂横匾书“瞻古”二字,蕴涵着瞻仰冒辟疆的气节,是著名画家查士标的墨宝。敞厅中堂悬挂的《苍松翠竹老梅图》是李鳝的作品。两侧对联“偶耽翰墨衣云阁,小按笙歌水绘园”。是张謇所书。这些书画让这座厅堂满溢着翰墨的香氛。

“偶耽翰墨衣云阁,小按笙歌水绘园”。衣云阁在浙江绍兴,是明末礼部尚书倪元璐宴请黄道周一同观竹的地方。二者都是冒辟疆的好友,国难之时,这两位均以死明节。张謇以“衣云阁”对“水绘园”,也道出了冒辟疆的民族气节。小按笙歌诠释了冒辟疆的高雅才情,也再一次让我思及小宛的婉转歌喉。转身见侧墙上有一幅吴湖帆的《水绘园图》,瘦石秀松,茅檐低垂,小溪婉约,鹤舞翩翩。

穿过敞厅,真正进入了水明楼。几间小厅过去,就到了前轩。这里陈列着现存唯一一件小宛用过的器物——古琴台。它由黏土烧制而成,像一块巨大的青砖,正面是流畅的卷云图案。琴台中空,弹琴时起共鸣作用,在上面弹琴有金石之声的效果。

在这琴台前,我分明听到低回悠长而不散的阵阵丝鸣:高山流水?凤求凰?平沙落雁?梅花三弄?这琴声,讲述的是伉俪深情的爱?是国破家亡的哀?是两情相悦的恋?是生死为伴的依?

走入中轩。

中轩凭借隔景窗,巧妙地形成内室、内道与外廊三个相连而又各自独立的空间。内室由红木竹照所隔成。竹照,就是床前的屏风,雕刻成秀竹的模样。这件清代传下来的宝贝是由四块红木整板雕刻而成,有九层竹叶。由于采用漏雕的手法,所以从正反两面观看,都一样的精美——刀刀分明,叶叶清晰,细枝镂空剔透,形态生动逼真,真是巧夺天工的精致。据说当年的工匠花了三年的工夫才得以完成。

出了中轩,抵达阁楼。无缘登楼,就站在楼前,看楼上红漆门窗扇扇紧闭,想那曾经的苦难,曾经的深情,是否都锁在了岁月的深处?

向西走,就是雨香庵。这座旧时的庙庵由敞厅、黄杨厅、流光殿组成,原是清朝时,在毁于元末的原隐玉斋故址上重建的一座古建筑。走进去,里面布置成冒辟疆和董小宛私家书房场景,中挂冒、董二人画像,上悬“得全堂”三字匾额,笔力雄劲俊逸。

把目光转向冒、董的画像上。一老一少,妩媚与苍老,这大概是遗像了——小宛故去时只有28岁,而冒公却活了82岁的高寿。他们画像的年龄都定格在各自的岁月里,年轻时的旖旎倜傥,只能凭想象了。

私下里酌量:冒与董的爱情绝非传说中的浪漫与美满。28岁就夭亡的生命,如何对得起完美?这廊外的九曲盘桓,曲折短暂真如小宛的一生。

而庭中那株苍老的古黄杨树,虽是深冬,却依旧枝叶青翠,唯形态扭曲着挣扎向上。这三百多岁的树,俨然如三百多年前的小宛那温婉的执着。“咫尺黄杨树,婆娑枝千重,叶深圃翡翠,根古踞虬龙。”小宛的悲喜,从此盘踞了多少人的心与梦。

雨香庵西侧便是隐玉斋,曾为曾巩读书处,现有“宋曾文昭公隐玉斋故址”的石碑嵌于院内墙体中。院内古桧苍劲挺拔,枝叶茂盛,相传为曾氏亲手所植,至今有千年历史。在隐玉斋西侧有一尊关公像石刻,碑身青石石质,两米多高的石碑历经沧桑,至今保存完好。两侧的题联是范曾书的“千古之英,万人之敌”。门上有康有为手书的“竹径通幽”。旁边墙上嵌有陈维崧《水绘庵记》全文石刻。而过道门上的“染香”,则是翁同龢的墨宝。走廊上还有不少书法石刻。最喜吴梅村《又题董君画扇二首》。其一:“过江书索扇头诗,捡得遗香起梦思。金锁涩来衣叠损,空箱须记自开时。”直让人唏嘘不已。

“俨成高士宅,半作老僧居。竹径通禅梵,花窗枕道书。龙蛇忽变幻,烟水定如何。苦忆来年事,飞沙卷白鱼。”水绘园,这座用水墨绘就的园林里,有太多的故事,太多的传说,太多的联想。

走出水绘园,匆匆又浏览了古瞻园和胡瑗纪念馆。随后,拣了一处向阳的地方,坐在岸边的石栏之上,看暖阳之下,垂柳、飞檐在水里的倒影,神思渐渐飘远……

“江左烟霞,淮南耆旧,写入残编总断肠。”就让那悲喜交集的江淮旧梦,在这个宁静的冬季,在江淮平原风韵犹有几分残存的水绘园,次第上演吧。

(标题书法:陈小平)

责任编辑 吴晓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