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剑,张开诚,梅运军,柴 波
(武汉轻工大学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23)
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建设和运行管理机制研究
张 剑,张开诚,梅运军,柴 波
(武汉轻工大学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23)
创新活动基地是组织和引导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平台。本文从基地建设、政策保障、管理体制、激励办法、创新成效等方面总结了武汉轻工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的建设和运行管理经验。实践证明,加强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建设和管理,能够促进创新基地活动与教学、科研的融合,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人才培养;创新基地;运行机制;管理模式
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负责本科教学的院长马戈立特(Margaret L.A .Mac Vicar) 1969年提出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Th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 简称UROP)。计划建议,替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本科生提供资助[1]。
1996年春,我国首批大学生科研项目立项在清华大学启动。迄今,超过40%的清华学子在大学四年期间至少有一次参加创新科研训练的机会[2]。创新科研训练对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1)激发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丰富理论课堂的实践内涵;(2)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自我管理”的能力;(3)实现理论教学与科学实践互动,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变为创新实践的主导者和探索者;(4)顺应了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要求。UROP项目的实施为高校持续发展提供了源动力,推进了校风和学风建设,培养与锻炼了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为缓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目前,实施UROP计划已成为国内外高校普遍认同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科技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科技进步源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活动基地建设。加强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建设、规范基地运行与管理制度、探索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核心课题。下面以武汉轻工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为例,介绍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建设及运行管理机制。
2.1 开展创新项目知识讲座,组织专家交流经验
学院每年组织1—2次创新知识讲座,总结大学生科研经验。会上,邀请乐于奉献、科研业绩突出的教师为嘉宾,介绍他们的科研历程、已取得的成绩、待开展的工作,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择题[2]。学工处老师宣讲大学生科研的激励政策、项目申报程序、大学生科研与就业、择业、创业、继续深造的关系。会后,指导教师将自己的教学与科研经历、往届大学生科研项目申报立项书、拟开展的科研等相关信息发布到创新平台网站,供学生浏览,规范申请书的撰写,提高申报成功率。
2.2 完善创新课题申报与审批制度
通过浏览创新科技平台网站,学生初步了解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他们主动与教师取得联系,商讨创新课题申报。创新课题也可由学生自主提出,指导教师论证可行性方案。申报书填写完成后,上交至学院分团委,由学院组织学术委员会评审,及时反馈评审意见,进一步规范与完善申请内容。最后,再经校团委进一步评审,确定申报书立项数目和资助额度。
2.3 加强项目执行阶段管理,通过中期报告考察项目进度
大学生科研项目立项后,进入实施环节。一般来讲,一个项目从立项到结题,执行周期为1—3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创业训练项目,执行周期2—3年;省级或校级大学生科研项目,执行周期不超过2年。项目执行初期,学生遇到的问题较多,经指导教师一段时间精心引导和逐一点拨后,步入研究正轨。执行期过半,学生要以中期报告形式汇报项目进展情况。报告内容包括:已完成工作的回顾、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经费使用情况、后期待开展的工作等。中期检查对规范项目正常运作、保证项目高标准完成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2.4 健全项目结题、验收与评奖制度
项目完成后,学生上交结题报告书。报告书应提交结题所需支撑材料,如:以学生署名第一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利授权书、成果转化、网页制作与运行、可视化产品等。结题报告由学院组织学术委员会验收,他们参照学校标准对项目初评,将初评结果上报校团委。经校团委组织的大学生创新评委进一步评审后,定出项目完成的等级,给予相应奖励。校团委还负责组织推荐一些优秀学术作品参加更高层次的竞赛。
2.5 组建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保持项目研究的延续性
一项科研子项目的结题,仅仅意味着课题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只有将若干彼此关联的子项目研究成果汇聚一块,才有可能冲刺国家级“挑战杯”大赛。因此,创新项目的研究具有延续性和可发展性两个特点。老队员毕业了,新成员及时补充。在创新团队新成员培训方面,我们积极奉行“传、帮、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说,高年级学员先得到指导教师精心指导,他们学成后再手把手地将知识和经验传递给低年级学员。这种“师傅带徒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创新科研活动中很容易形成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保持了创新课题研究的延续性,为进一步申报大项目奠定了坚实基础。
3.1 加强项目经费的资助与管理,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经费是项目实施的重要支撑。经费的来源途径有学校专项拨款、学院创收基金、校企合作项目经费、基地成果转让基金、指导教师课题经费等。其中,校专项拨款是最主要的经费来源形式。学校十分重视大学生科研立项工作。2003年春,首批大学生创新科研立项在我校启动,至今已成功资助14年。近年来,学校逐年加大了对大学生科研经费的支持力度,每项大学生科研立项可得到3000—5000元不等的经费支持。项目启动初期,学校一次性给予50%的经费资助。中期检查后,对完成质量较高的项目,通过适当追加经费,保证项目高质量完成。对于执行较差甚至完不成的项目,学校立即收回未使用完的经费。
3.2 加强基地制度管理,保障研究室和公用平台高效运行
以我校湖北省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例,该中心建有大学生化学化工创新平台、大型仪器公共平台,仪器总值1800万元。学院现有教师研究室12间,每间可接纳5—6名大学生开展创新科研活动。此外,还建有专用大学生创新活动实验室120平米。基地每年从大三学生中筛选出不少于30名专业素质好、动手能力强的本科生进基地开展工作。
学生在基地开展工作前,需经过严格的岗前培训,学习各种大型仪器的操作与维护、基地各项规章制度。这些制度包括:基地仪器设备损坏赔偿制度、基地定期交流制度、基地考核与奖惩制度等。考核合格后,学生方能持证上岗。
公用平台实行开放式管理。首先,研究室和专用创新活动室在时间和空间上做到全天候开放。其次,相关仪器和设备在管理人员指导下无偿使用。在坚持“学生是项目实施的主体,教师充当学生的引路人”的前提下,化环学院创新基地平台始终充满活力,保持着高效、健康运行的良好态势。
3.3 项目实施实行导师制,创新课题高质量完成有保证
项目申请阶段,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资料,将资料分门别类,归纳总结。撰写拟开展项目的国内外研究进展、项目立项依据和创新点、拟采用的手段和方法、解决问题的关键措施、预期可实现的目标等。只有条例明确、思路清晰,才能保证申请书的撰写质量。项目实施初期,学生难免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实验方案的设计、仪器的正确使用、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等。经教师精心指导后,这些问题逐一得到解决。中期检查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做好PPT,报告内容突出前期工作亮点、已取得的成绩、后期待开展的工作。项目完成后,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及时归纳,撰写学术论文、推荐论文发表、组织成果报奖等。总之,教师的积极参与,保证了创新活动项目的高质量实施与顺利完成。
3.4 组织创新作品参赛,打造创新成果品牌效应
创新作品含金量通过论文答辩成绩、发表论文档次、参与各类竞赛获奖名次来衡量。学院学术委员会每年组织一次大学生创新作品成果展。通过评选,从中挑选优秀作品若干,推荐到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参赛。此外,还从基地挑选专业素质过硬、动手能力强的大学生参加湖北省教育厅举办的“科贝杯”实验操作竞赛。推荐已实现科技转化的系列作品或高水平论文参加国家(或省级)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挑战杯”大赛。通过定期推荐创新作品参赛,打造创新成果品牌效应,提高社会认知度。
4.1 成立创新基地工作领导小组,搭建与学生交流互动的平台
为了加强创新基地的管理,我校成立了创新基地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各项工作的组织与实施。学校创新基地一级领导机构由科技处、教务处、财务处、学工处和校团委等部门成员构成。教务处负责协调各部门工作,团委负责项目的立项、验收、评定与推荐工作。创新基地的二级领导机构由学院院长牵头,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负责宣传与选拔学生的工作,分管教学的副院长负责落实指导教师人选,指导教师负责指导项目的开展与实施。各单位各部门分工明确,狠抓落实,构建起一个与学生交流互动的高速信息网。
4.2 组建专家评审小组,监管项目执行与成果评估
学校校团委成立了校内外专家评审小组,负责大学生科研项目的立项、验收、成果论证、推荐参赛等工作。学院成立了学术委员会,负责项目实施、监管与评估,保证项目评估的合理性与公平性。
4.3 规范基地管理制度,为项目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创新基地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 《基地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管理办法》、 《基地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 《基地指导教师职责》、 《开放实验室管理条例》、 《公共平台管理与维护实施细则》、 《基地大型仪器使用与管理办法》、 《基地考核办法与奖惩条例》等。为了进一步完善基地管理,创新基地领导小组每年对基地建设与管理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及时补充与修订部分条款。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出台,为创新基地的高效运行保驾护航。
5.1 设立创新学分,鼓励学生进基地从事科研活动
学校规定,每名学生大学四年阶段需修满一定数量的创新学分方能如期毕业。在综合测评中,获得大学生科研立项并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加分比例明显高于体育竞赛、知识竞赛获奖。学生每完成一个课题,得到2个科研训练学分。同时,依立项的大学生创新项目结题所发表论文档次、授权专利的类型、获得的奖项不同,出台相应的创新学分奖励措施。如:学生署名第一的研究成果,在SCI、EI、SSCI发表论文,每篇奖励10分,署名前5依次递减1分奖励;在中文核心期刊(以北大版同期公布目录为准)发表论文,每篇奖励6分,署名前4依次递减0.5分奖励;在公开出版刊物发表论文,每篇奖励3分,署名前4依次递减0.5分奖励。学校全额报销论文发表版面费。
对于授权发明专利,学生署名第一每项奖励8分,非署名第一每项奖励5分;授权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学生署名第一每项奖励5分,非署名第一每项奖励3分。研究成果获国家一、二、三等奖,每项团体等分奖励分别为12、10、8分;获省部级一、二、三等奖,每项团体等分奖励分别为7、6、5分。对于创新学分绩点高的学生,学校在奖学金、各种荣誉评定、推荐攻读硕士研究生等方面予以优先倾斜。创新学分的设立,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进基地从事科研的热情。
5.2 导师绩效与指导大学生科研成果挂钩
对指导大学生撰写创新项目立项的教师,学院给予工作量补贴。若导师指导的创新课题有学生获奖或论文发表,学院给予相应的奖励。奖励额度依获奖类别、论文发表档次、专利授权类型不同有别。
经过多年的建设,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建立了一套责权明确、科学有序的创新活动基地管理与运行机制。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成绩喜人,得到广大兄弟院校认可,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口碑。自2008年湖北省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我校挂牌以来,化环学院大学生创新基地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2015—2017年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立项数分别为6项、7项和10项,累计资助经费4万余元,在基地参与大学生科研人数逐年递增。近3年来,化环学院以学生署名第一累计发表科研论文13篇,其中有6篇被SCI收录。以学生署名非第一的专利成果,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在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2013—2016年共获湖北省“挑战杯”竞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在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评比中,2014—2016年获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在湖北省组织的大学生化学化工创新成果报告会上,学院每年从基地选派10名学生参赛,全部获奖。以2014年为例,取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的好成绩。在两年一届的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的“科贝杯”大学生实验操作竞赛中,2015年基地共选派5名学生参赛,取得非专业组一等奖1项,专业组二等奖1项的好成绩,获奖档次位居省属高校前三强。
丰富多彩的课外学术作品竞赛,推动了创新基地建设,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课外生活,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武汉轻工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基地本着“进基地有门槛,基地内有指导,实践环节有检查,资金运作有投向,创新成果有激励”的指导思想,以“创新平台为根本,运行机制是灵魂,强化管理促调控,实践活动促创新,创新过程促成才”为导向,形成了“教师指导、学生为主、自我管理、滚动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通过强化创新基地建设,进一步促进了基地活动与教学、科研的融合,实现了科技创新与大学生创新、成才、就业的良好对接。这种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而且也满足了社会对高素质拔尖人才的需要。
[1] 卢晓东.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伯克利加州大学本科生科研[J].高等理科教育,2000,5:67-74.
[2] 杨田林,吕英波,辛艳青.构建大学生科研培训运行管理机制的实践探索[J].高教论坛,2010,2: 94-96,112.
Investigation on bas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mode in innovative activities of undergraduates
ZHANGJian,ZHANGKai-cheng,MEIYun-jun,CAIBo
(School of Chemical &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Wuh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uhan 430023, China)
Innovation base is an important platform to organize and guide innovation activities of undergraduates. Based on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in the innovation base from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Environment, Wuh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HPU), the experiences are introduced including base construction, policy guarantee, management systems, incentive measures, innovation effectiveness. It is proved that reinforcement of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in the innovation base can play positive roles in promoting integration between base activities and teaching &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mproving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capability of undergraduates.
personnel training; innovation base; running system; management mode.
2017-04-01.
张剑(1970-),男,副教授,E-mail: zhangjwhpu@126.com.
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016340).
2095-7386(2017)02-0118-04
10.3969/j.issn.2095-7386.2017.02.023
G 642.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