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间隐万物,于微深处阅乾坤
——管窥中国微雕艺术的“形”与 “意”

2017-09-11 13:10付黎明吉林大学艺术学院吉林长春130000
关键词:微雕雕刻意象

付黎明 郭 书(吉林大学 艺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方寸之间隐万物,于微深处阅乾坤
——管窥中国微雕艺术的“形”与 “意”

付黎明 郭 书(吉林大学 艺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本文针对微雕艺术的选材、形制、表现形式三个方面来阐述微雕的艺术表现;从微雕艺术所折射出的人文思想、审美情结、“形”与“意”的表达倾向三个因素来阐释微雕的意象表达;围绕微雕的形态与属性进行了多维度的探讨。

工艺美术;微雕;艺术表现;意象表达

微雕是我国传统雕刻艺术的一个特殊类别,创作的亦是最为精微的工艺品,可在米粒般大小的玉石、象牙等各种载体上,以刀代笔,集书法、绘画、雕刻于一体,波璨点划,将其表达的内容展现出来,可谓见微知著,方寸之间呈千里之势。

中国微雕艺术以“微”为特征,以“精”为标准,其选材之巧、形制之精、表现之绝令人叹为观止。其表达内容不拘一格、包罗万象,或书或画、或雕或刻,将中国审美意识形态中的和谐之美、自然之韵、人文之道,表现得淋漓尽致。取自然有形之物,显其内容不可笔笔窥见之工,“见”与“隐”浑然天成,这种“形”与“意”的结合,体现了中国微雕艺术的宏观与微观哲学思想的辩证与统一、亦彰显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艺术表现超越。

一、中国微雕艺术之“形”

在中国传统艺术审美创作中,大都追求神似的意象表达,其“形”作为意象表达的载体,体现了非写实的艺术超然,故有“美在似与不似之间”[1]一说。而中国微雕艺术之“形”,却另辟蹊径,追求精微之极致,技艺之神绝。在取材上力求于自然天成;在艺术创作上,其“形”精益求精;其表现形式可因“形”治“意”,亦可以“意”施“形”,堪称绝妙。

1. 选材之巧

纵观中国微雕的历史,其选择材料主要有玉、石、竹、木、牙、角、葫芦、果核、陶瓷、毛发等各种材质。

微雕的选材,以“微”为特征,故微雕的选材学问,皆是其“器”能表现以小见大之“工”。所谓“工”,即指施于器的雕刻工艺。好“工”讲究表达准确,轮廓清晰,其细微之处见精准之功。微雕艺术之“工“分为雕和刻。微雕之“雕”分为圆雕、镂雕等。圆雕属于立体雕刻;镂雕为中空的一种雕刻。微雕之“刻”主要有阳刻、阴刻之说,阳刻,即将表现的内容凸显出来,阴刻,即将所要表达的内容凹刻进去。

从微雕的材质上看,大多取材于自然天成,亦有如陶瓷等加工材料。因这些材料的质地不同,需施以不同的雕刻技术来展现其内容。换言之,从上古的甲骨之上刻字或图案开始,至宋代的圆雕与平雕的分门别派,再到陶瓷、毛发微雕的出现,“工”与“器”形成了相辅相成的历史演变。

微雕创作重视选材,对于材料的质地要求极高,力求纯粹,不能有半个砂点或是砂裂。在微雕艺术中,材质细小的瑕疵都很有可能对微雕作品造成很大的影响。此外,由于微雕所用刀具之精细特殊,对材料的特性又有一定的要求。石质材料质地坚硬,易崩,微雕创作时稍有不慎,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故石雕大都采用线刻、浅刻的技术来表现其内容。现在进行浅刻的石头材料主要有巴林石、寿山石、田青封门石以及九龙壁石等;竹、木、牙材料适于浮雕、圆雕、透雕、浅刻等雕刻技术。从汉代的竹雕微书到明清的细纹浮雕和圆雕,体现了竹、木的适雕性质;象牙坚实细密、色泽柔润、质地光滑。无论是河南安阳商代妇好墓出土的象牙杯、唐宋时期象牙微雕扇骨,还是现代的象牙球等,都体现了象牙材质适于各种雕“工”;葫芦、果核因其形状特点,亦可进行多种技术的雕刻,并体现了微雕选材上的因“形”施“工”,精巧修饰,掩瑕显瑜的特色。

2.形制之精

中国传统雕刻追求一个“意”字,讲究以“形”达“意”,而中国微雕艺术在求“意”的同时,又将其“形”之精发扬光大,折射出一种物体本身之形的人文关照,所谓“立形言意”如是斯也。中国微雕艺术形制之精,体现在所用工具之精、运刀之精、构思之精以及其作品本身之精妙。

微雕属于精细的工艺,故其创作所用的独特工具必不可缺。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创作微雕的工具大多数是微雕大师本人亲制的,其中的刀具尤为精妙:刀具一般有圆形刀、三角刀、菱锥刀以及平刀等,其材质主要有白钢,钨钢,锋钢,钻石等。制作刀具要依照微雕的材质来制作,例如:象牙微雕或是毛发微雕所用的刀具,应以碳素钢口的刀具为佳;在圆雕和透雕中应采用平刀和三角刀结合的方法;在浅刻时使用锥形刀方能体现其效果。总体上讲,刀具不能太硬亦不能太软,硬则易崩,软则难刻。由于微雕精微的特征,其刀锋必须为肉眼所不见,一般发丝微雕的刀锋其直径仅为百分之一毫米。

中国微雕亦称为“神雕意刻”,即在雕刻的时候,需屏气凝神、岿然不动。微雕创作一般一气呵成,不能被耽搁、打断。在雕刻中,稍有疏忽,则白壁现瑕,前功尽弃。著名微雕大师曲儒在雕刻时,不见其刀动,只见手持之石隐隐现出细屑,运刀之功力可见一斑。

丰子恺云:“最喜小中能见大,还求弦外有余音”。微雕艺术在构思与表现上,同样精妙。往往依照创作材料本身的形状、材质进行雕琢。如我们熟知的魏学洢《核舟记》中所述,王叔远的核雕既不破坏核桃之型,又在其上尽展妙意,人物构思之精巧令人折服,其细若蚊足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等字,更是锦上添花。清代杜士元的《象牙臂搁》,其上以浮雕十八罗汉渡海图,细察其于微之处,十八罗汉以及远山近海之上的树木、小岛、浪涛等,皆呼之欲出、精巧入微。

3. 表现之绝

中国微雕艺术的表现形式不拘一格,集书、画、色彩、雕刻为一体,体现了我国工艺美术的绚烂与辉煌。

微雕作品从总体上说有全微雕和局部微雕两种形式。全微雕即整个作品皆用微雕之工加以创作。“南于北吴”的作品,王叔远的《大苏泛赤壁》等为全微雕作品;现出土的据今5000年前良渚文化玉踪上雕刻的神人兽面图案,整体造型不是微雕,其中部分线刻极其精微,在显微镜放大50倍后,其浮雕警餐纹和云雷纹错落有致,清晰可见,其精细绝美令之叹为神功。

图1 彭祖述《石头记》

“微雕系列群”艺术品,是以系列微雕来展示其琳琅满目的作品。王立平的《清明上河图》(第二次微雕品)、彭祖述的《石头记》、周长兴的《红楼室内陈设微雕》堪称微雕系列群之上品,享誉海内外。

微雕就其表现形式而言,细分为微书、微画和微雕三种:(1)微书。微书指在以书法见长的微雕作品。其表现形式多为隶书、行书、篆书、楷书等。其内容有古代文人的诗词歌赋、佛教中的金刚经或严华经等经文、四大名著的篇章片段、重要宣言立法等。(2)微画。微画指在其作品上以工笔画为主的微雕作品。微画多以表现人物、花鸟、山水居多,常以染色辅之,其表现常以白描的手法居多,王立平的《清明上河图》就是采用这种创作手法。(3)微雕。此微雕指以圆雕、平雕、透雕的技法创作的微雕作品。“南于北吴”的作品大多是此类。

总之,中国微雕的表现形式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其绝美精妙的作品不胜枚举。

二、中国微雕艺术之“意”

微雕工艺不仅精巧绝美,更以其独特的意象表达来阐释微雕艺术关于宏观与微观事物的辩证与统一的哲学思辨;在以“精”为准则的创作理念下,充满了对于创作本体“形”与“意”的审美思考及饱含中国探求天地本真的思想情怀;既体现了对于艺术精益求精的探索思考、又反映了中国对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文观念,可谓博大精深,意蕴深远。

1.见微知著、隐万象于方寸

中国微雕艺术其形之微小,为中国其他艺术门类所不及。就其形而言,有别于其他雕刻艺术的宏大、壮美。就其精而言,又与西方的真实地再现客观对象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传统雕刻艺术,讲究神似、力求以其自然和谐、以神指意、以势现意。中国微雕艺术亦不仅仅体现形之小,更为重要的是体现在隐其意这个审美内涵上,所谓“微中藏万物、石上隐华章”,故中国微雕艺术,体现了一种 “刻意为之”的隐文化。

微雕艺术之隐,体现了其微形之上的可包罗万象、藏天地乾坤的意象表达,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可视为一种物我两忘的艺术超然之境界:直观地看,微雕其形之小,塑形之巧已见不俗,欲见其内藏之乾坤,需忘却微雕之形,着力洞察其意,亦不可能笔笔窥见。这种艺术创作手法有机地反映了中国传统人文思想中的现与隐的哲学辩证观,体现了中国艺术塑造中表象与本质的审美表现趋向,彰显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艺术表现力,故中国微雕艺术,在“形”与“意”的表达上同中国传统雕塑中的精神主旨貌离神合,皆体现了以“形”达“意”的艺术本体主张。中国微雕艺术又以其“精”来达其“意”,这种表达既不违背中国人文思想的审美形态,又将中国雕刻技艺的精华隐藏在方寸之物上,无论是在发丝上画出百虎图还是在玉石上书写整部金刚经,其隐藏的艺术本质皆是一种以物言说的意象表达,这种意象表达充分体现了创作者的独具匠心,别具一格的表现手法,以小见大,微中见宏,用隐藏其精微之道来表达其创作意象,其深刻内涵绝非一二。

2.形意和谐、显精微之华章

中国微雕艺术之创作同中国其他传统艺术创作一样,讲究“意在笔先”,是指在创作之初,先要进行艺术构思,包括选择材料的形与质,形是指形状,质是指质地;而后要根据其材料之“形”来传达艺术创作之“意”。在中国微雕创作中,力求微观上的形神兼备,追求一种艺术创作形式与表达上的和谐与统一之道。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形与意是对立而统一的,由于微观艺术的独特的表现形式,故其创作绝非轻形重意,虽然微雕其形微,但其形是达于意的直观形象,故其形意的和谐与统一辩证观念是微雕艺术创作欲雅俗共赏的不二法门。中国传统艺术美学中,有三重涵义:其一是形式、形质或形象与意境的关系问题,其二是艺术史上从“形”到“意”的发展趋势;其三是“重形“与“重意”的问题。[2]中国微雕艺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是以“形“为主,但又倾向于主体内在之精神表现。因为微观艺术的特殊性质,其微观艺术没有绘画中那种直接描绘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但它有诉诸视觉的,能唤其意象表达的能力,所以微雕的形与意必须要兼具,即从“形”而达于“意”,故微雕艺术审美反映了中国艺术从对器体的依赖到脱离器体,进而达到形而上的艺术追求,体现了“形”与“意”和谐统一的辩证思想,也体现了微雕艺术以“意”为内核,以“形”为途径的创作本质。

图2 顾志培《促织》

微雕艺术属于微观的艺术,《荀子》云:“形具而神生”说的就是要做到形神统一。欲做到有神,其形必须活灵活现,方能画龙点睛。微雕艺术欲做到有神,需依托于其形之“精”。故微雕艺术在塑形上,将“精”作为一大特色。微雕艺术之精在于无论是或书或画、或雕或刻,必须刀刀见工,笔笔有神,这种精微的创作要求一气呵成,不能拖泥带水,故微雕创作之前,有试刀之说,即在其他废弃的微雕材料上试刀,以此来熟悉运刀的感觉,保证创作时能达到精准。微雕艺术还有“神雕意刻”之称,体现在运刀中以扎实的雕功和感觉来刻其形之精准,即通常讲的用意念来雕刻。微雕艺术力求形态精妙,方能体现微雕艺术之“意”。故其精微之形,方显微雕的意蕴深远。在微雕创作中,无论是书画、还是雕刻,必须造型准确,不损不益,而造型能力的好坏决定了微雕艺术的创意表达,此外,微雕艺术要求一定的书、画、刻的功力,另外,在形上力求深刻挖掘表达对象的个性特征,并施以创意,方能达到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抓住艺术形象的本质特征,这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微雕艺术创作的形意的和谐与统一,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3.道法自然、着天地之本真

王维在《山水诀》中云: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中国传统雕刻讲求神似,而微雕在于形神具备,且形神具精,其作品往往呼之欲出,精彩绝伦。

微雕艺术之形意充满了“道法自然”的哲学关照。中国传统哲学观念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遵从一种循环、平衡之法则,体现了人们对于自然的向往、崇敬之情。就中国微雕艺术而言,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一种追寻天道本真的思想。故在微雕艺术创作中,竭尽所能的保留微雕材质的自然特征,不强求其“变形”,所以说中国微雕艺术在 “形”的选材以及整体创作之把握是适度的,体现出因“形”治“意”的美学主张,辩证的阐释了事物的表象与本质的哲学思想。同时,亦体现了表现事物本真的表达理念。所谓真,即竭尽所能保留作品材质之天成,或其属性能展现自然之本;又穷其工来展现作品形象之真,通过其雕刻技术,达到一种活灵活现、惟妙惟肖的逼真状态,这种真的状态在微雕中以“精”为原则,在自然材料上追求一种“精”的极致,故微雕之形意,体现的道法自然、着天地之本真,如是斯也。

中国微雕艺术的创作亦体现了一种对生命以及对于自然事物再现的功力和阐释,以其精湛的技艺,巧妙的构思,刻画出一种鲜活的生命形态,顾志培的紫砂微雕《促织》中,当打开壶盖,竟能听见蟋蟀的叫声,同时,蟋蟀细若蚊足的触角及片片薄翼都在显微镜下呼之欲出。在此不仅见其微雕之绝技,更将其赋予的生命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哲学家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淡泊名利、超脱世俗为最高极致,这点在微雕艺术家中不仅仅同其隐文化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更能体现出一种艺术家的超然的艺术气质。钱泳《履元从话》记载,清代微雕大师吴南愚淡泊名利,为了能脱离宫廷的束缚,竟在圆明园中砍紫竹为笛,令清高宗弘历以为他疯了,逐其离去;著名微雕大师傅抱石回国后,不想居于庙堂,以寿山石微雕《不求闻达》和《无官一身轻》《富贵于我如浮云》二印赠与恩人熊世辉,以明心志。

微雕大师在学习微雕技艺时大都饱读诗书、精于书画,更在不断的塑造中形成了创作者特有的艺术气质,微雕艺术作品形与意浑然天成,其道法自然,乘物以游心的超脱与飘逸,正是微雕大师艺术情怀的自然流露和真情表达。

结 语

纵观中国的工艺美术,微雕以其独特的艺术品格堪称其中的一朵奇葩,微雕精微绝美、巧夺天工,是我国不可或缺的艺术门类。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微雕之绝,在于豪芒之间能巧夺天工;微雕之美,在于精微之地尽显蔚为大观;微雕之奇,在于能突破中国传统的表现审美理念;微雕之妙,在于其“形”“意”浑然天成,相得益彰。中国微雕艺术,不仅包罗万象,又蕴藏了我国独特的文化审美,体现了真与美的艺术结合,亦展现了独特的工艺魅力。

我国微雕艺术在其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几经兴衰,见证了中国工艺美术以及雕刻艺术的起起落落。随着我国对于微雕艺术的大力支持,微雕工艺者在传承传统工艺文化的同时,亦肩负着微雕艺术填补理论空缺,在技艺与形式上推陈出新的重任。我们有理由相信,微雕艺术不仅能蜚声国内外,亦能在中国工艺美术的创作与表现上拓其新疆域。

[1]曹丽爽.写意画中的“意象”表达.[J]美术大观,2009.

[2]邓以蛰.《艺术家的难关》的回顾[J].美术,1959(5).

(责任编辑:杨身源)

J309

A

1008-9675(2017)04-0121-04

2017-03-29

付黎明(1956- ),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设计美学、汽车造型。

郭 书(1986—),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美学。

猜你喜欢
微雕雕刻意象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意象、形神
On art
浅谈玉石微雕阴刻艺术
雕刻树叶
漫谈现代微雕艺术
微雕
雕刻时光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