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洁
(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 100044)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群团工作研究及其启示
丁 洁
(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 100044)
抗战时期,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团体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群团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对中共政权的巩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共产党根据革命实际的需要,从文化教育、号召战斗、组织生产等方面,加强对群众的组织和动员,对当今的群团建设具有积极启示意义。
晋察冀;群团;农救会;工救会;青救会;妇救会
习近平同志强调,“群团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群团工作是党通过群团组织开展的群众工作,是党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而奋斗的重要工作。”重视群团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作为抗战时期中共在敌后建立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在晋察冀,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发动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作为抗日的战略方针,建立了农救会、工救会、青救会、妇救会等群众性政治团体,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在抗日战争中的主体作用,大大巩固了抗日根据地,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随着共产党的日益发展壮大,日军在吸取攻击根据地失败教训基础上,逐渐转变了作战策略和作战方针,将作战主力集中对抗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从1941年3月起,日军开始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推行“强化治安运动”,妄图从政治、军事、思想等各方面摧毁抗日根据地,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1941年后,晋冀察全区县城都被日军占领,大多数市镇沦为敌军据点,各交通线及县城附近村庄也都被日军占领。据统计到1941年5月,全区城镇据点有210个,村庄据点有306个,县城据点44个,总共据点有600多个。日军集中兵力对根据地进行了疯狂扫荡,其中以1942年对太行、太岳的“毁灭扫荡”和对冀中的五一大扫荡最为残酷。在扫荡中,日寇采用分进合击、囚笼政策、铁壁合围、纵横扫荡等战术,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抓走做苦工群众1万7千余人,残杀4500多人,烧毁房屋15万多间,损失牲畜1万多头,出现无村不带孝、家家有哭声的悲惨景象。
同时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遭到国民党顽固派的政治限制、经济封锁和军事进攻。蒋介石将张荫梧调到冀南,指使他们要与中共斗争。张荫梧到达后,不断袭击八路军及地方武装,1939年率领3000余人包围袭击八路军冀中军区在深县的后方机关和留守部队,杀害官兵400余人,制造了“深县惨案”。与此同时,阎锡山也不断制造摩擦对抗,力图分割与摧毁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始终处于日伪和国民党顽固派的两面夹击之中。不仅如此,自1940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还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自然灾害,水灾、旱灾、虫灾不断,抗日根据地人民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中,人口数量大大减少,根据地范围被迫缩小。内外交加的困境,使得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壮大必须调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动员他们共同斗争,才能凝聚强大的力量。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大多处于偏远山区和落后农村,广大群众和文化教育几乎是绝缘的,农民文化程度极其低下,大多数都是文盲半文盲。在阜平灵丘等县的荒僻山沟里一连几个村庄没一个识字的人,写一张文契、一封书信要跑到一二十里外去求人。在教育相对发达的定县1930年前后人口397000人除去不满7岁的幼小儿童外约计300300人,在这7岁及7岁以上的人口中识字者占17%,文盲占83%。在抗战时期,因为很多男女青年,成人不识字的缘故,致使宣传工作、政治工作、动员工作多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成为争取抗战胜利的极大障碍。再加上农民的个人品德修养作风习惯都是围绕自身利益发展出来的,对于自身之外的他人乃至社会国家的利益便自然不会关心。同时农民根本不知道自己应该拥有哪些权利,他们最大的希望就是上层领导能够常发善心常施恩以保障自己辛勤劳作后的丰衣足食。正因如此,农民对于政治有一种天然的冷漠感。这样导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除却少数的先进知识分子,农民的政治意识相当落后,不了解党、政府,缺乏强烈的爱国情结,更不用说积极主动去争取自己的权利了。
所以扫除文盲,提高他们必须的书写阅读能力和政治认识,是抗战建国工作中紧要的任务。当然,有些农民随着自身生存受到的外在威胁,逐渐开始转变心理,开始积极抗日,但这时的抗日仍属于自发状态,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组织。因此必须要“组织民众团体;无论是工人、农民、青年、妇女、儿童、商人、自由职业者,都要依据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斗争情绪提高的程度,将其组织在各种必要的抗日团体之内,并逐渐地发展这些团体。民众如没有组织,是不能表现其抗日力量的。”
为了进一步巩固与扩大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积极建立各种群众团体来进行群众动员工作。总体来看,晋察冀根据地的群团工作经历了三个阶段:
“七七”事变后,全民族积极要求抗战。1937年11月,中国共产党与山西地方实力派阎锡山协商成立了战地动员委员会(下面简称动委会),这是一个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包含各方爱国人士、各地方政府、各军、各界参加的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动委会在其成立《宣言》中明确规定了三原则:“(一)积极组织民众,武装民众;(二)实行真正的合理负担,改善人民生活;(三)实行民主政治,扶植抗日的言论、出版、集会自由”。还在《工作纲领》里具体规定了下列任务:(1)动员新兵上前线,(2)组织人民自卫队,(3)动员粮秣运输,(4)运送和招待伤病人员,(5)组织人民团体;(6)组织战地、侦察敌情、封锁消息、战地准备。(7)进行铲除汉奸运动。
动委会的组织结构如下,县级“动委会”设有正副主任、秘书、总务处,还设有组织、宣传、锄奸、武装、动员、分配等部,有的县级“动委会”还设有妇女部,担负起组织发动广大妇女的任务。县以下设有区、村战地动员委员会,有的区、村没有设立“动委会”,则要由县“动委会”来领导区、村公所进行工作。动委会还帮助在县区村这些基层组织建立农民救国会、妇女救国会等群众团体,领导他们开展抗日工作。
可以说,在晋察冀边区初创时期,战地动员委员会是一个半群众半政权性质的战地动员机构,为群团组织的后续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随着边区各级抗日民主政权的逐步建立,半群众半政权性质的动委会与政府之间的摩擦不断发生。为此,1938年1月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通过《群众运动决议案》,明确规定了政府对群众运动的原则及政府与群众组织之间的关系。此后,3-6月,边区农、工、妇、青各界救国会相继正式成立,拥有会员100余万人。同时确定了各群众团体的工作方针和纲领。参见下表。
农工青妇救国会的权力组织机构是这样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各会的边区代表大会,代表大会闭幕期间,执行委员会就为最高权力机关,执委会选举组成常务委员会,由常委会推选主任一人。区以上各级委员会均设组织部、宣传教育部、生活改善部、武装动员部、秘书处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群团组织的发展,特别是抗日救国会工作纲领和组织章程的制定与颁布,标志着边区抗日群众组织的建设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促进了抗日群众组织更加健全、巩固地向前发展。
随着斗争的日益严峻,为加强边区群众运动的统一领导,并将群众团体中大批有能力的干部派到基层去,切实深入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晋察冀边区对群众团体进行了统一改组。在改组前,中共晋察冀分局向中央提交了关于《将各级群众团体合并为一个总的领导机关,并取消各个群众团体组织系统》的方案。1942年10月24日,中央书记处复示聂荣臻:同意群众团体改组的方针。此后群众团体改组工作陆续开始。
1943年9月16日,晋察冀边区召开抗联会扩大执行委员会会议,会议选举产生了晋察冀边区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共有33人组成。接着又从执委会中选出常委9人,组成常委会。
此时,全边区最高领导机构是边区抗联会,它在领导工作中主要是进行原则上和政策上的领导。执委会、常委会是领导机关,设有正副主任职务。在正副主任之下还设组织部、宣传部、工、农、青、妇、童子军、学联等部。各该级抗联会最高权利机关是区以上各级抗联代表大会,执委会是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最高权力机关。区以上各级抗联常委会由各该级抗联执委会选举产生,常委会内设正副主任。分设组织,宣传,工、农、青、妇六部,县以上各级抗联设秘书处。专区级原本是代表机关,改组工作实施后,根据敌后工作分散的特点,有单独行动的权利。工、农、妇、青、文等各团体联合委员会成为村抗联的最高权利机关,联合委员会闭幕期间,全权执行机关是村抗联委员会。村抗联委员会设主任1人,组织、宣传、工人、农民、妇女、青年、合作社等委员各1人。
边区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的建立,适应了根据地严重困难的形势,加强了群众团体的统一领导和工作,避免了组织系统的重叠,减轻了人民负担,提高了办事效率,为在困难中巩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起了重要作用。
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群众运动是开辟和巩固根据地的中心环节。这些群众组织,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为了提高根据地民众的文化·政治水平,工、农、青、妇等各群众团体召集会员进行动员,采取识字班、冬学、救亡室、会议教育、政治经济动员、读报小组、训练班、午学、夜校等多种形式,宣传党的政策方针,提高阶级觉悟和主人翁意识。
农救会的任务在于促使农民在思想上的觉醒,使他们真正从心理上认识到抗日斗争与自己息息相关。工救会的主要教学内容除了包括基本的识字等文化教育,还包括一些基本的政治常识、工人的使命与责任、当前的国内外时政形势等。青救会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青年的文化水平和政治觉悟,培养大批青年工作干部,如动员青年知识分子从事小学教育工作,帮助学校改善教材和教学方法等。妇救会也努力提升妇女文化水平和政治水准。截止1939年晋西北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召开,据11个县举办识字班与实行普训的不完全统计,参加识字班的妇女有2600人,受到普训的有10315人。
其中最为特色的就是冬学运动在晋察冀各地普遍开展。从1938年到1939年春,北岳区(平西、雁北未计)约成立冬学3966处,学员181794人。其中边区妇救会创办1061处,学员34865人。具体见图表
1938-1939年春,北岳区冬学运动情况一览表
冬学的教育内容包括政治常识(抗战形势)、中心工作、识字课,有的地方有军事常识、锄奸等等。教材由边区政府教育科编发,也有各群众团体自己印的。这样,大批男女青壮年甚至老人都参加了学习。此外工、农、青、妇救会联合编辑出版《人民旬刊》,宣传文化教育。经过学习,广大群众在政治上、文化水平上都有了显著进步,过去大批目不识丁的人也能够在站岗放哨时查验路条,教不识字的过路人念识字牌了。
农救会积极协助八路军动员组织游击队,仅“1937—1938年,晋西北共动员新战士4万余人(这是根据统计数字,实际参军人数大大超过该数),主要依靠各抗日群众团体特别是农会的力量。”到1940年底,晋西北十四个县自卫队员发展到9.8万余人。通过这些运动,进一步加强了农救会对广大农民的领导和对自卫队的维护、支持,使晋察冀农民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
在工救会的领导下,工人组织担架队、慰劳队、工事队、侦查队、运输队、锄奸队等,帮助军队作战。不仅广泛参加武装部队和自卫队,还普遍建立了不脱离工人生产岗位的游击小组,经常破坏敌人的交通,截获敌人的辎重。
在青救会的宣传教育下,广大热血青年以参加到抗日队伍中为光荣,踊跃参军,有的县成连成营的青年集体参军。据北岳区统计,抗战以来(至1941年底)全区参军的青年达13291,占全区现有青年5.8%阜平县抗战以来参军青年有1282人,占现有青年的15%。平山李家沟青年共有28人参军的就有15人,占53%。在岳北区1942年义务兵报名中,青年占总数的45%,应召入伍青年则占总数的54%。太行区抗日时期青壮年参军者达到75888人,对日反攻以来达到127982人,总共2003869人。妇救会组织妇女们不仅积极进行募捐和慰劳工作,还组织了妇女自己的武装,到1947年,晋察冀根据地已有270万妇女参加了妇女自卫队。她们守公粮、运军需、站岗放哨、捉拿汉奸。自卫队员帮助八路军打击敌人的事迹也屡见不鲜。如在百团大战中,90多名妇女自卫队员不怕敌机轰炸和炮火威胁,参加了白石公路的破路工作。
在农救会、工救会、青救会、妇救会等群团出色的组织和动员工作下,千百万农民、工人、妇女、青年等群众踊跃参军、前赴后继,才使得敌后战场的抗战有充足的兵力和旺盛的士气。
为了改善根据地军民的生活条件和准备夺取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各群团组织积极动员,组织大生产劳动。
农救会在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方面做了充分的宣传动员工作。全根据地开展了垦荒、兴修水利和改进农业生产技术的热潮。仅平山、阜平等9个县的统计,到1939年底垦荒达1.5万亩。在兴修水利中,全区1939-1940年间,整理旧渠2734道,在13个县浇地29.2万亩,开新渠1290道,浇地5万多亩,凿井2000余眼,浇地1.8万亩。
为了不使根据地成为敌人的商品倾销市场,保证工业品的自给自足,工救会积极动员会员进行工业生产活动。在各地党委的领导下相继恢复了煤窑、纸厂、酒坊、油坊等和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产业,设立了服装厂、鞋厂、枪支厂、手榴弹厂等军需工业。
妇救会举办各种生产合作社,成立妇女小组,发展了根据地农村中的家庭副业,基本解决了根据地军民的吃穿住用等生活资料问题。据统计,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四专区参加劳动的妇女占到有劳动能力妇女的75%,与抗战前北方妇女不下地的传统形成鲜明对比。
青救会组织青年开荒,建立青年农场。多数青年是作为家庭的一员参加生产活动的,有些还是家庭中的主要劳动者,饲养家禽家畜、割草、放羊、出粪等活动多由男青年来承担。在生产中广大青年热心钻研、学习和推广生产经验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充分发挥了青年人的聪明才干。
正是由于群团组织宣传动员的大生产运动,才使根据地在无比艰难状态下坚持下来,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历史学家刘大年曾说:“多数农民知道中国抗日了。但他们首先要顾及眼前,该怎样在重租、苛政、饮鸩止渴的高利贷等残酷压榨中挣扎生活下去”。要真正唤起根据地群众的民族意识,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首要的就是必须保障他们的权益。
农救会的主要工作就是领导支持减租减息运动。据不完全统计,1940年6月,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仅北岳区第一、二、三、五,四个专区16个县,总计减息数已达320600余元,二、五2个专区减租达到12290余石粮这样广大农民群众感受到政府是实实在在地为他们谋利益,因此积极投身到抗日斗争和保卫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中去。
工救会的工作主要是围绕着帮助政府落实关于提高工人待遇的政策和提高工人的阶级觉悟而进行的。工人救国会深入到工人中去,切实提高工人待遇,解决工人的实际问题。如提高工资、实现八小时工作时间、保证假期和休息日,以及改善工人生活待遇和劳动保护条件;女工在生产前后各休息二个月,工资照发,并按产妇身体酌给休养费;等等。工人的利益得到了一定的保障,使得工人相信工救会是切实为自己服务的群众组织,对工救会产生了信任和依赖。
妇救会专门进行男女平等不许打骂虐待妇女等宣传教育,并切实解决妇女受压迫问题。1941年4月1日,晋西北抗日民主政府颁布了晋西北婚姻暂行条例,其中第三条规定:实行一夫一妻制,禁止纳妾续婢,禁止童养媳早婚包办强迫及买卖婚姻。同时深入到农村宣传新婚姻条例,帮助妇女解决婚姻问题。
群众组织在根据地建立、发展和巩固过程中,是党、政府和军队与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晋察冀边区一切工作的计划和布置都要经过他们的两手,通过了他们而传达到一千二百万民众,推动一千二百万民众”。现如今发展群团工作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无论是农救会、工救会、青救会、妇救会,都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觉接受党的领导是中国群团工作的政治原则和政治优势,也是做好群团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
1938年9月,晋冀豫区委要求建立健全党团工作,通过党团加强对群众运动的领导。1942年11月,冀南区委指示各地要通过党团去领导群众团体,实现党的正确领导。区委指出:通过党团是党领导群众团体的基本原则,党团把党的主张各种政策具体化,经过自己的说服与政治工作,并通过民主方式,坚决保证其执行。边区党组织为了更好地进行领导和掌握,在农救会、工救会、妇救会、青救会中发展党的组织,建立党支部。这是党在群众中的可靠堡垒和核心。
现如今习近平强调政治性是群团组织的灵魂,是第一位的。群团组织要始终把自己置于党的领导之下,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坚决贯彻党的意志和主张,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承担起引导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任务,把自己联系的群众最广泛最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要坚持党对群团工作的统一领导,坚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服务群众的工作生命线,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坚持依法依章程独立自主开展工作。
所谓先进性,一是要紧密结合时代主题,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来开展群团工作。抗日战争时期,我们面临的最大任务就是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来共同抗日,群团工作就围绕这个重点来展开。现如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因此群团工作一定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走在时代前列,在改革发展稳定第一线建功立业。二是要根据不同时期的实际,调整群团的组织方式。抗战初期,急需动员,干部又缺乏,采取了半群众半政权性质的动委会。党把广大群众意见组织起来,需要谋求自身解放和自身利益时,分别建立工农妇青等独立的组织系统。1941年反扫荡结束,斗争环境更加残酷,在组织领导上要求精简与集中,这时不同阶层群众的不同要求也基本实现,所以各种群众团体又需要统一和结合起来,实现一元化领导。这种由开始时的综合到后来的分工,再到以后的一元化领导,是符合群众运动发展规律的,是向更高阶段的发展。
群众性是群团组织的根本特点。发动群众,动员群众,最基本的就是要给予群众必要的权利,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要解决群众身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在宣传动员的方式上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要建立健全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发挥不同群团组织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要深入发动群众,必须广泛发扬民主。民主是广大人民迫切需要的,是发动活跃群众运动的契机,而群众运动的发展与巩固又是民主政治发展与巩固的基础。北岳区在注重改善群众生活的同时,改造村政权及各级政权,建设民主政治,使群众参加管理国家大事,并逐步地巩固发展了基本群众在政治上的优势。同时群团发展需要完备的法律保障,要健全法律条文,才能保证群众的基本利益和政治优势。
总体来看,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由于群众运动的深入发展,使边区阶级关系起了很大变化,封建势力大大削弱,基本群众在政治上翻了身,使广泛的人民群众提高了自身组织化程度,改变了原先弱势地位,又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参加生产、支援抗战的积极性,成为我党领导广大人民抗战的坚不可摧的中坚力量。现如今我们必须结合时势发展需求,继续与时俱进推动群团工作进一步科学发展。
[1]陈廉.抗日根据地发展史略[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
[2]《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老解放区教育工作经验片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3]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丁洁.中国现代化转型中的农民心理问题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谢忠厚,肖银成.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2.
[7]河北省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所.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册)[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
[8]宋劭文.晋察冀边区的经济建设[Z].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专辑,1943.
[9]韦明.晋察冀边区的生产建设[N].新中华报,1940-11-14.
[10]刘大年.我亲历的抗日战争与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11]黄韦文.关于根据地减租减息的一些材料[N].解放日报,1942-02-11.
[12]李公朴.华北敌后——晋察冀[M].上海:三联书店,1979.
[13]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冀南历史文献选编[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
(责编:许淑贤)
D231
A
1008-8431(2017)04-0032-06
2017-02-28
丁洁(1984-),女,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工作人员、清华大学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