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高勇刘 毅
(1.重庆市双桥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医院,重庆 400900;2.重庆市綦江区中医院,重庆 401420)
自拟益气通阳除痹汤联合西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杜高勇1刘 毅2△
(1.重庆市双桥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医院,重庆 400900;2.重庆市綦江区中医院,重庆 401420)
目的 观察自拟益气通阳除痹汤联合西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患者9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7例。两组均予以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自拟自拟益气通阳除痹汤治疗。治疗2个疗程。观察比较两组疗效、血脂、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及心电图、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评分、不良反应情况等。结果 治疗组心电图总有效率85.11%、症状总有效率80.85%均分别高于对照组的61.70%、59.57%(P<0.05)。两组治疗前血脂、C反应蛋白水平差别均不大(均P>0.05)。治疗后,两组血脂、CRP较治疗前均改善(均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各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SAQ各项评分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SAQ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治疗后治疗组硝酸甘油停减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自拟益气通阳除痹汤联合西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改善患者症状体征,减少心绞痛药物使用量,改善其生活质量,效果确切。
不稳定型心绞痛 中西医 心电图 疗效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由于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并导致病变血管不同程度的阻塞而引发的一类临床症候群[1]。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一种,其是由于冠脉血流突然减少,血氧供给难以满足心肌需要,从而发病,极易发展成心肌梗死,乃至骤然猝死,病情凶险,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取得了较好疗效[2-4]。笔者采用自拟益气通阳除痹汤联合西药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病例选择 1)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中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断标准制定,辨证属阳气虚衰证。2)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年龄18岁~65岁;患者知情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3)排除标准:心肌梗死或稳定性心绞痛者;冠心病伴随重度心肺功能不全或重度心律失常者;合并严重糖尿病或严重肝、肾、造血系统疾病者;未控制的高血压者;妊娠或哺乳期者;精神疾病者;对本药物过敏者;研究者认为不能纳入的其他情况。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住院或门诊符合上述病例选择标准的患者共94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7例。治疗组男性29例,女性18例;年龄37~74岁,平均(56.13±7.48)岁;心绞痛病史6个月至16年,平均(8.68±4.12)年;心绞痛分级[1]Ⅰ级3例,Ⅱ级14例,Ⅲ级19例,Ⅳ级11例。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21例;年龄39~72岁,平均(55.43±6.71)岁;心绞痛病史4个月至18年,平均(8.52±4.31)年;心绞痛分级[1]Ⅰ级5例,Ⅱ级13例,Ⅲ级20例,Ⅳ级9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及心绞痛病情严重度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均P>0.05)。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常规西医治疗,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醇酯缓释片40 mg,每日1次;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每日睡前服用;心绞痛发作时可加服硝酸甘油。纳入患者依据其具体病情,均可选服用降糖、降脂等药物。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服自拟益气通阳除痹汤:红参20 g,三七9 g,琥珀6 g,藏红花10 g,砂仁9 g,鹿茸12 g,水蛭10 g,枸杞子10 g,菟丝子10 g,淫阳藿10 g,补骨脂10 g,全瓜蒌10 g,薤白9 g,法半夏9 g。所有中药均由笔者所在医院中药房提供,每剂药煎2次,取汁400 mL,分早晚温用。两组以15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价其疗效。
1.4 观察指标 1)两组临床疗效;2)治疗前后血脂、C反应蛋白(CRP)(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分别于入院时和出院时清晨空腹抽血)水平变化;3)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评分[6]:分为躯体活动受限程度(PL)、心绞痛稳定状态(AS)、心绞痛发作情况(AF)、治疗满意程度(TS)、疾病认识程度(DP)5方面,共计19条目。总分100分。评分越高则患者生活质量越好。4)三酰甘油停减情况。停药:治疗后完全停药。减量:治疗后相对治疗前硝酸甘油用量减少>50%。不变:治疗后药物用量减少<50%。未用。5)安全性指标:血尿常规、肝肾功(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肌酐、尿素氮)、凝血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疗效标准 参照相关文献[7]进行评定。1)心电图疗效。显效:治疗后胸闷、胸痛基本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或基本正常。有效:治疗后胸闷、胸痛较前减轻,发作次数减少,间歇期延长,心电图ST段升高>0.05 mV及以上,但未至正常水平,或倒置T波主要导联复位或平坦T波变为直立。无效:治疗后主要症状及心电图无改善,或加重者。2)症状疗效[8]。显效:同等劳动强度不引起心绞痛或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不需含服硝酸甘油。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或硝酸甘油使用量减少50%~80%。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或硝酸甘油使用量减少不足50%。加重:心绞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加重,硝酸甘油使用量增加。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行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 见表1。结果示,治疗组心电图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n)
2.2 两组症状疗效比较 见表2。结果示,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症状疗效比较(n)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及CRP水平比较 见表3。两组治疗前血脂、CRP水平差别均不大(均P>0.05)。治疗后,两组血脂、CRP较治疗前均改善(均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各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
2.4 两组治疗前后SAQ各项评分比较 见表4。治疗后两组SAQ各项评分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观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及CRP水平比较(±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及CRP水平比较(±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下同。
组 别 时间 总胆固醇(TC)(mmol/L)三酰甘油(TG)(mmol/L)低密度脂蛋白(LDC)(mmol/L)CRP(mg/L)治疗组 治疗前(n=47)治疗后对照组 治疗前6.53±0.81 2.43±0.71 3.43±0.49 12.79±1.65 4.28±0.43*△1.12±0.48*△1.83±0.27*△4.39±0.72*△6.47±0.94 2.52±0.80 3.51±0.38 12.48±1.54(n=47)治疗后5.26±0.57*1.87±0.54*2.27±0.29*9.24±0.97*
表4 两组治疗前后SAQ评分比较(分,±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SAQ评分比较(分,±s)
组别 时间PL AS AF TS DP 总分治疗组 治疗前(n=47) 治疗后对照组 治疗前31.30±5.24 2.49±0.92 7.58±2.08 40.21±5.38*△4.64±0.78*△9.49±2.47*△31.20±5.75 2.52±0.81 7.57±2.13 14.31±3.04 17.23±2.16*△14.30±3.05 8.58±2.12 64.39±9.64 10.49±1.17*△80.75±9.16*△8.57±2.43 64.29±9.35(n=47) 治疗后36.21±9.29*3.56±1.03*8.83±2.43*15.83±1.29*9.53±1.94*73.84±10.79*
察组治疗后SAQ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
2.5 两组治疗后硝酸甘油停减情况比较 见表5。结果示,两组治疗后治疗组硝酸甘油停减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
表5 两组治疗后硝酸甘油停减情况比较(n)
2.6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现代医学认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暂时的缺血缺氧所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其发病病理基础,高龄、男性、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和糖尿病是其高危因素[9],近来发现血小板功能紊乱亦和其发病密切相关[10],治疗多采用药物、介入、外科手术治疗等方法,药物治疗多使用硝酸酯制剂扩张冠状动脉,阿司匹林抗凝等。近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取得了较好疗效[11-13]。
不稳定型心绞痛按其临床症状等可归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真心痛”“厥心痛”“胸痹”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有气血阴阳之虚,标实有气滞、血瘀、寒凝、痰浊等。病位在心,病机为心脉不通。本病发病机制是因长期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瘀血、痰浊气滞,因虚而致实,本虚而标实。以正虚邪实、本虚标实为主。本虚为气血阴阳亏虚,病位在心,涉及肺脾肾;标实为气滞血瘀痰浊寒凝。正虚以气虚为主。主要外因是由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迈体虚等,内因是心、脾、肝、肾等脏腑亏损。治疗原则治本以扶正补虚,调整脏腑阴阳气血为主,治标以活血化瘀为主。心为阳中之阳,以阳气为用,阳气有温煦、推动、振奋之功,推动血脉运行,维持整体生命活力[14]。心阳虚弱,则心主跳动不稳,再加寒水瘀血阻滞,则凝滞闭塞难免,重者生命危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概括其为“阳微阴弦”。“阳微”指心阳虚,君火不足而发,治疗主张根据不同证候益气通阳宣痹。本研究所用方中红参益真气,补五脏,真气得补则邪不能容,故以此药大补人身元气,以治其本;三七[15]化瘀推陈致新,补中有通、有化。鹿茸善补督脉及肾中之气,温肾中之气血而上济于心,以治其本。水蛭、藏红花、琥珀活血化瘀、镇惊安神以治其标。砂仁温补脾肾以纳下,使五脏之气汇聚于肾。枸杞子滋补肝肾、益精养血;补骨脂温肾补阳;仙灵脾又补肾阳;菟丝子补肾益精,四药温而不燥,润而不腻,四药合用,大补肾之阴阳,益肾精,鼓肾气。全栝楼宽胸利气,润下通阻;薤白滑利通阳;半夏化痰和胃而通阴阳,三药通阳散结、宽胸祛痰。诸药合用,共奏补肾益气、通阳宣痹之功,可使心肾之阳振奋,痹阻得通,诸症自愈。本研究结果示,自拟益气通阳除痹汤联合西药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可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心电图,减少硝酸甘油使用量。
随着医学模式转变和人们对健康认识的不断进步,患者的舒适程度、主观感受、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以及对治疗效果和最终功能改善的期望日益受到重视[16]。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日常生活、行动能力、心理和精神状况、社会及生活状况等均会受到影响。国外广泛应用于评价患者生活质量的量表诸如SF-12、SF-36、MYMOP等,其中SAQ是针对冠心病的特异功能状态及生活质量量表,已证实其具有较好信度、效度、反应度[17]。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治疗过程中,不仅要缓解其症状,同时应将改善其生活质量作为评定疗效的重要内容之一。本研究结果示,治疗组治疗后患者躯体活动受限程度、疾病认识程度、治疗满意度、生存质量有所改善,表明自拟益气通阳除痹汤联合西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改善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
CRP是炎症细胞因子的一种,是急性损伤的标志物之一,其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CRP促进粥样硬化的发展,故CRP可作为一个评定冠心病病变的简单可行方法[18]。研究表明,粥样斑块的形成与血液流变学、血脂、血管重构等有关,血栓形成与血小板激活有关,血栓形成、粥样斑块病变是心绞痛患者发病直接原因,因此抗血小板聚集、稳定粥样斑块对于本病治疗至关重要[19-22]。本研究结果示,治疗后两组血脂、CRP较治疗前均改善(均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各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表明自拟益气通阳除痹汤联合西药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可改善患者血脂、CRP水平。本研究结果也表明,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表明自拟益气通阳除痹汤联合西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
综上所述,采用自拟益气通阳除痹汤联合西药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可改善患者症状体征及心电图,改善患者血脂、CRP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药物使用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提示自拟益气通阳除痹汤联合西药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具有较好的疗效,可改善其患者生活质量。不足之处在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少,有待进一步深认研究。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4):295-304.
[2] 张彩霞,余晓峰.不稳定型心绞痛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10):112-113.
[3] 徐珠屏.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5,25(19):91-94.
[4] 李五.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果评价[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9):1102-1103.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8-73.
[6] 刘淑红.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中文译本的信度、效度、反应度[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2003.
[7] 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
[8] 张玉方,秦宗磊,刘俊,等.4种丹参制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药物经济学研究[J].重庆医学,2016,45(8):1081-1083.
[9] Gruady SM.Consensus statement:Role of Therapy with“Statins”in patient with hypertrigly ceridemia[J].AmJ Cardiol,1998,81(4):1.
[10]薛梅,高明明,胡大一.青年心肌梗塞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J].中国心血管病杂志,1998,3(5):325.
[11]张彩霞,余晓峰.不稳定型心绞痛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10):112-113.
[12]徐珠屏.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5,25(19):91-94.
[13]李五.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果评价[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9):1102-1103.
[14]石贵军.培本固元散加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阳气虚衰证)[J].中国民间疗法,2014,22(5):34-35.
[15]张继,赵朝伟,赵睿.三七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03,12(11):76.
[16]郝元涛,方积乾,李彩霞,等.世界卫生组织生命质量量表及其中文版[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1999,16(3):118-122.
[17]Spertus JA,Winder JA,Dewhurst TA,et al.Monitoring the e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Am J Cardiol,1994,74(12):1240-1244.
[18]刘宇.冠心病患者血清超敏-CRP和pro-BNP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2):30-31.
[19]耿彬.冠心消斑汤对静息心绞痛治疗效果及CRP、sICAM-1、sVCAM-1水平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8(36):360-3691.
[20]白书玲,李建军.C反应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2,32(4):355-357.
[21]徐林杰,吴继雄,许邦龙,等.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 low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及意义[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4,49(5):637-640.
[22]何菲,殷跃辉,李芝峰,等.不同性别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480例回顾性研究[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4,39(06):489-493.
R549.4
B
1004-745X(2017)08-1490-04
10.3969/j.issn.1004-745X.2017.08.056
2017-07-02)
△通信作者(电子邮箱:8960241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