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育教育对3-6的儿童具有深远的影响,它是一种情感教育,不仅可以使儿童认识美、发现美,更能对儿童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起到积极地作用,从而使他们能够全面发展、建立健全的人格。传统课堂大多注重的是“教”与“受”,孩子被动的接受,忽略了让孩子自己去反思、去创造的能力。教育戏剧则很好的弥补了这一缺陷。本文从传统课堂和教育戏剧课堂的对比、我们为什么要学会“联想”、教育戏剧在3—6岁儿童美育教育中的作用和实践几个方面入手,详细说明了教育戏剧在3—6岁儿童美育教育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把教育戏剧的方法在美育教育中开展,从而把情感教育落实到实处。
【关键词】:儿童;教育戏剧;美育教育
一、美育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
美育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是通过艺术的手段让孩子认识美、发现美,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更能够陶冶他们的情操,有助于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帮助他们建立健全的人格。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可见美育教育起到的积极作用和重要性。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的影子,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心灵美、环境美等等。美育教育的渗入,对于处在心智还尚未成熟、缺乏社会经验、缺乏对美得感知和鉴别能力的孩子有积极的引导作用。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对孩子的早期教育,特别是3-6岁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他们急需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并对“美”与“丑”、“是”与“非”的界定有正确的认知,这个时期对于他们的教育和引导极大地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一旦发生偏差将很难消除。在特定的时期,给孩子提供认知世界、情感培养、语言能力、个人爱好、面对困难等引导和措施,能够为孩子以后的生活和工作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美育教育的传统课堂和教育戏剧课堂
(一)传统课堂和教育戏剧课堂的区别
为了正确的引导孩子认识美、陶冶美得情操,幼儿园和学校也开设了相关的美育课程,例如传统的音乐课、美术课、形体课、手工课等等。这些课程的开设,固然是好的,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以“灌输”为主,学生则是被动机械的接受,老师评判孩子的“优、劣”往往是以分数来衡量的,继而造成了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死记硬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有甚者因为这样的揠苗助长,反而使得孩子产生消极的影响:讨厌学习、拒绝跟别人交流等等,严重的还会产生心理疾病。这样就违背了教育最根本、最核心的理念——育人。怎样育人?在这里首先要解释一下什么是教育戏剧。教育戏剧是一种创造的、互动的教育方式,它可以激发、鼓励、吸引孩子们。这种教育通过游戏、假扮、故事与戏剧的基本元素来打造一种系统的、体验式的教与学方式。[1]它牵涉到的教育领域很广,健康教育、数学教育、科学教育、艺术教育、社交培养、语言培养。例如:我们经常会利用绘本故事的讲述给小朋友传授知识,但怎么去解读绘本呢?在这里我们用《小红帽》的故事来举个例子。传统课堂一般会运用朗诵的方式把故事“读”给孩子听,故事的结果往往是标准答案,老师会告诉孩子们:小红帽没有听妈妈的话选择走大路而走了小路,所以她碰到了狼外婆、被狼外婆吃掉了,所以一定要听妈妈的话。但孩子真正理解了多少呢?他们得到的只是结果:小红帽没听妈妈的话所以被吃掉了。有没有人会去想:为什么小红帽会不听妈妈的话呢?为什么妈妈会让小红帽自己一个人穿过危险的森林去给外婆送馅饼呢?为什么小红帽明明发现了狼外婆的不对劲还会走到床边最终被吃掉呢?究竟谁该为小红帽的死负主要责任呢?……这些问题在传统课堂上通常都不会被拿出来解答而被模糊的一帶而过,往往直奔着结果的“道理”而去,这种只追求“果”的教育真的可以让孩子们的审美能力真正得以提升吗?再说教育戏剧,它是是一种过程教育,它往往会让孩子参与到故事中来成为其中的一员,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自己决定:我要怎么做,并在事情结束时产生反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这不仅锻炼了孩子的联想能力,还有助于他们创造力的发展。我们要的是培养孩子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
(二)我们为什么要“创造”
在中国的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孩子都成了学习的“机器”,机械的把老师教授的知识“接收”下来,仅限于應付考试和各种评级。例如很著名的“魏永康”事件。一个从小被公认为很聪明的孩子为什么会在学业上节节挫败?有一段描述让人深思:母亲用她认为对孩子好的方式教孩子学习,她涂掉了孩子用于记录每天的感想和“即兴创作”的墙壁,在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公式让孩子背诵,她认为这就是所谓的学习。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这位母亲甚至还陪读包办了孩子所有的生活日常:穿衣、吃饭等一切本可以有孩子自己动手去做的琐碎事情,以至于魏永康连热了都不知道脱衣服,窝在寝室里看书以至于忘记考试和撰写论文,最终不得不被劝退。更可怕的是,母亲还意识不到事情的问题在哪里,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了孩子身上,认为他不努力、情商太低。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都说“只是改变命运”,而仅仅学习这样的“知识”就可以了吗?如果魏永康的母亲当时没有扼杀他在墙壁上的那些“创造”,现在的他又会是什么样子呢?中国的很多家长和老师都喜欢“规矩”的孩子,不喜欢“调皮”的孩子,而西方有些国家则认为允许孩子的“不听话”,因为那里面有创造的成分。我们都说从小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帮助孩子面对这个复杂的社会,知道如何解决问题、不要事事依赖父母。
三、教育戏剧在3—6岁儿童美育教育中的作用
(一)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各种原因,与同龄孩子和陌生人的接触很少,孩子接触外界的方式越来越倾向于电子化,比如手机、电脑、电视等等,这种方式都是一种单向交流的方式,久而久之孩子的语言能力得不到锻炼,因而在面对陌生人或集体性活动时不敢讲话、不敢表达自己,自信心就会退化。教育戏剧则是一种群体性的交流活动,孩子可以通过扮演找到与人沟通的方法,在某些问题上由于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会比其他人了解的更透彻,这些都可以提升孩子的自信心。
(二)增加孩子的专注力
现在很多孩子都喜欢收看动画片,当然,有一些动画片是好的,可以让孩子学到一定的知识。可是很多动画片除了会对儿童的视力造成影响,而且由于动画片画面色彩鲜艳、信息量大、画面转换太快,容易使孩子的专注力降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80%以上长期看动画片的儿童,特别是一些国产动画,例如:《熊出沒》、《爆裂飞车》等类型的动画片,在阅读绘本故事的时候显得没有耐心,常常在别的孩子一页还没看完时就已经连翻好几页了,这样孩子就缺少了主动观察绘本插画的机会,他们往往没有耐性仔细观察画面当中的内容,仅追求炫酷的视觉刺激,对今后的学习不利。而教育戏剧由于让孩子亲身参与进来,每一个环节都能细细研究、反复思考,对于需要孩子注意的地方我们还会在前期做好铺垫并放大了去做练习,这样有利于孩子发现问题、提高专注力。
(三)让孩子学习自主思考问题、学会反思
由于独生子女的关系,大多数孩子在家里都是“小公主”、“小皇帝”,不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吧,但大多数的事情都被父母或老人“包办”了,特别是一些很多大人认为“太难了”或者“太危险了”的事情。这样孩子根本不会去想这件事“能做”和“不能做”究竟是为什么,甚至产生依附心里,什么事情都指望别人来替他们解决。长此以往会扼杀孩子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更谈不上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了。3-6岁的孩子好奇心和探索欲正是旺盛的时候,如果在这一阶段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引导孩子、启发孩子,那么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会越来越强烈,思考能力和獨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独立自考带给他们的将是三方面能力的提升:质疑的能力、独立客观判断的能力、求真的能力。在教育戏剧的学习当中,我们会把问题抛给孩子,我们不加干预,让他们自己解决,把选择权交给他们。
(四)增加“经验”,有助于在生活中自己解决问题
什么是经验?例如在我们不洗手去拿东西吃的时候,爸爸妈妈会跟我们说:吃东西前一定要洗手,不然会肚子疼。这就是爸爸妈妈的经验。而这样的经验是从何而来的呢?可能是他们曾经没洗手拿东西吃而肚子疼过,这是他们的经历。所以说,只有有了经历,才会有切身的体会,从而运用到生活当中去。记得我曾经看过一个视频,说得是主持人问几个妈妈对于孩子的性教育做的怎么样?孩子会拒绝在陌生人面前脱衣服吗?几位妈妈都信誓旦旦的表示孩子绝不可能在陌生人面前脱衣服,因为“教过”他们道理了。于是主持人开始做实验,再简单的博取孩子们的好感后,利用一件漂亮的衣服让孩子们试衣,就轻松的让所有孩子都毫无防备的脱下了衣服。妈妈们都表示非常惊讶,在问孩子为什么会脱衣服时,孩子都表示没有想起来妈妈曾经说过的“不要在陌生人面前脱衣服”这句话。这就是口头教育和实际经验的脱钩。教育戏剧常常以绘本为载体,让孩子们参与起来,在故事当中收获“经验”。我们可以在故事当中扮演“坏人”,告诉孩子他们可能会遇到的情况,并且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最有利的应对措施,这样不仅可以使孩子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类似问题时快速联想到我们曾经运用过的方法,也解决了一些家长在某一些方面—例如性教育,无法很好的跟孩子解释这一难题。
(五)提高口语水平、增强社交能力
教育戏剧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提高社交能力。很多孩子不敢表达,羞于在人前说出自己的意见,久而久之,就像我们老话说的一样: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为什么不敢说?因为怕出错、怕被批评或嘲笑。而在戏剧的氛围中,没有绝对的“正确答案”,任何事情都有无限的可能性,孩子可以畅所欲言,而他们的意见都是被接受、被尊重的。而且在跟别人的交谈中,他们会学到很多来自不同家庭、不同生活环境当中的不同的“知识”,慢慢的词汇量和知识储备量会增加,从而为他们的表达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团队合作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说过:“上天赐人以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闻多见而少言。”一个人能学的、能看的、能掌握的都很有限,只有学会倾听,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在绘本故事当中,一般都会出现多个角色,每一个角色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因此我们在“表演”的时候都会跟对手之间发生交流。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尊重对手、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例如我们某次绘本故事中,需要几个孩子共同运送一个皮球去河对岸,而河里有凶猛的鳄鱼。这时几个孩子开始商量方法了,有一个孩子提出他认为可行的建议,立刻又有人指出这个建议当中存在的风险,刚开始的时候这个孩子很不乐意,一意孤行按照他的方法带球过河,结果差点被鳄鱼抓到。没办法,只能回到岸边接受大家的建议,修改了他的方法。最终大家制定出一套相对安全稳妥的方法运送皮球过河,成功了。孩子们都很高兴,同时也体会到倾听别人意见以及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七)提高肢体协调和运动能力
传统的讲故事仅仅是“说”,因为没有参与“扮演”,所以孩子们在体力上得不到“锻炼”。教育戏剧的绘本故事当中常有一些让孩子需要“动起来”的地方,有些还需要一些技巧或是跟同伴之间相互配合才能完成,这样不仅让孩子“玩儿”的高兴,也能提高他们的肢体协调能力和运动能力,使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四、教育戏剧在3—6岁儿童的美育教育中的实践
(一)老师的积极参与
教育戏剧当中,老师的积极参与是必不可少的。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中,老师大多以一个“专家”的身份来跟孩子讲述他所知道的知识,把这些知识原封不动的传递给孩子,采取死记硬背、定期考核等方式让孩子记住,这是一种“灌输式”教育,孩子不一定真正理解和掌握。在教育戏剧的课堂中,老师是引导者,甚至是我们当中的一员,在遇到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也不再是“你们该怎么做”,而变成了“我们应该怎样去共同面对”。在规定的情境中,一方面让孩子更相信事件发生的真实性,另一方面也激发他们主动去思考:没有人告诉我们该怎么做时,我应该怎样去面对困难。用教育戏剧解读日本漫画家宫西达也的著名绘本故事《我是霸王龙》时,年幼的、没有社会经验的小翼龙早早的离开了爸爸妈妈以后遇到了可怕的霸王龙,在霸王龙受伤的时候在是否救它的问题上产生了犹豫。一方面它的爸爸告诉它:你一定要远离凶狠残暴的霸王龙,一方面妈妈也曾经说过:你一定要做一个善良的、乐于助人的人。这时教师就会跟孩子“站在一起”,询问他们的意见:“这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而不是“你们觉得该怎么做?”老师可以带领孩子聊一聊生活当中你有没有类似的受伤经历及当时内心的感受。最后大家一起作出决定,让孩子有参与感、自己选择。
(二)让孩子积极参与、主动学习
另外,教师作为一名引导者,还要引导孩子去积极面对问题,而不是去逃避它。教育戏剧的作用之一就是激励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从中发现多种应对的可能性,积累宝贵的“经验”。例如:在《我是霸王龙》这个绘本故事当中,很多孩子很想去帮霸王龙,又怕收到伤害,所以他们都采取了观望的态度,看别人怎么做,自己跟着一起;或者采取逃避的方式,一走了之。这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孩子分组进行练习,分别让孩子扮演霸王龙和小翼龙,用定格照片的方式摆出霸王龙和小翼龙之间的种种可能性,然后可以让孩子互换角色再次进行定格。这样孩子可以体会到霸王龙和小翼龙在当下的最真实的感受,从而发现很多事情跟我们比我们表面上看起来的不一样,从而产生去解决它的欲望。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再确定主题的情况下,教师在引导的时候要充分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不威逼利诱,不试图控制孩子的思想,一切让孩子做主。我们经常会在一些培训机构看见,教师为了达到某一个目的对孩子进行诱导,比如,如果你听我的话我就给你一个棒棒糖。这样会蒙蔽孩子的真实心意,久而久之还会让孩子学的开始揣摩教师的心理,从而得不到他们真实的想法,那么这样的教育就是失败的,只会让孩子依附别人的意见而不主动积极的自己动脑解决。
(三)鼓励孩子们“联想”
教育戏剧有很多元素,例如:动作意义的五层次、引导者、中心问题、场景、兄弟连、二元对立、第二维度、中心、、框架、教师入戏等,在这里我想说一下场景。 首先说社会场景的选择,不是凭空想象的,是通过做兄弟连,透彻分析了一个人物所有的性格特征之后,在其中筛选出和本次课程参加的学员的情况相符合的信息,再确定个人连接:我们究竟要针对的是什么样的人群?我们要根据学员的不同年龄、不同的身份背景等和他们的需要来决定建构什么样的社会场景。一旦社会场景构建有偏差,将直接导致被服务人群无法找到带入感,无法产生共鸣,以至于不愿相信戏剧的真实性,不愿参与进来,那么后面所有的努力都将付之东流。例如《小红帽》,在讨论前,很多人對这个童话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层意思上,可爱的小红帽,邪恶的大灰狼,正义的猎人,而妈妈和外婆的角色没有什么更深层次的意义。而做完兄弟连之后我们会发现,信息量竟然如此之巨大,每一个人物都有很多能与之对应的社会原型。比如说我们的任务是针对幼儿园的孩子做一个场景设定,我们经过筛选总结出:这是一个独生子女家庭,父母从小娇生惯养、把任何事情都替她包办了,不接触社会而且依赖性极强的群体。由于被家庭包办的过多,没受到良好的训练就被推入社会(比如说幼儿园、学校),容易遇到挫折,自负,不太听取别人的意见。再说第二步故事场景的确立。在整个故事当中,可以展现的场景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这些场景都适用于被服务的对象。比如《小红帽》的故事中,我们根据刚刚设定的社会场景,针对创业和缺乏社会经验的特性,可以设计故事场景为小红帽和妈妈在家的场景。我们询问孩子,你跟妈妈在家的时候发生过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事情?有一个6岁的孩子立刻联想到,她的妈妈想让她分房睡,让她单独处在一个陌生的房间,并一直在劝说她接受。我们的场景立刻就可以确定了:孩子第一次面对进入一个全新的空间,她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在接下来,我们要给学员布置任务了:让他们入戏——假如你是那个孩子,走进房间你会做些什么?最后和所有人讨论,我们从中能看到什么?
做完这个练习在课间的时候,我们也讨论了很多我们亲身经历的问题。作为引导者,我们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孩子,都扮演着妈妈的角色,可是不知不觉当中,竟然和小红帽的妈妈一样,存在著这么多的问题!而这个练习不仅让我们知道了孩子心理是怎么想的、我们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应该怎样与孩子沟通,也让孩子理解了父母为什么要这样做的苦心、并能够清晰地表明自己的想法与父母交流。这对于亲子之间良好的沟通以及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帮助。我觉得教育戏剧的魅力就在这里,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的反思,不仅给予孩子正确的指引,同时也在让我们成为一名合格的“引导者”,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四)可以用木偶来辅助学习
在教育戏剧的教学当中,偶戏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我们在幼儿园中经常可以看见手偶、木偶、娃娃等工具,老师利用这些工具、结合绘本故事来进行角色扮演。例如需要帮助孩子们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的时候,有孩子不愿意吃饭,老师就可以用娃娃来跟孩子进行“对话”:如果你不吃饭,肚子就会饿,肚子一饿就玩不动啦!我不喜欢和劲儿小的小朋友玩。有的孩子不记得勤洗手,这时候就有小鸭子、小熊跟孩子“倾诉”了:哎哟哎哟!我就是因为忘记洗手就拿东西吃,肚子疼的可厉害了!我以后一定要记得勤洗手!通过这样的方式把无生命的物体人格化,并赋予它们情感,从而更生动、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五)生活中处处皆可成为教育戏剧的课堂
在传统课堂上,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假如……,我们会怎样?”我特别讨厌在教学中听到“假如”,因为生活不能做假,你没有真实的“经历”,你就永远不能体会这件事到底是怎么样的、会给你带来什么。我们永远都不会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也永远不会从“假如”中成长、学到知识。没有“经历”,何来“经验”呢?另外,很多家长把所谓的“学习”和生活区分的很开,认为学习知识只能在学校的课堂上,但我觉得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段都可以看作是戏剧当中的场景,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知识。我们尝试把绘本故事跟现实生活中的场景结合起来,让孩子能够“身临其境”,充分的参与进来,从而获得知识。我们经常会开展一些教育戏剧的户外课程,比如我们在开设《我是霸王龙》的课程时,设计了一个情节,孩子们要通过一个山洞,而这个山洞是一只看起来很凶的霸王龙在看守,怎么才能顺利通过呢?孩子们开始联想生活当中的“经验”了,有的说霸王龙看起来不像好人,我们应该趁他不注意悄悄溜过去,有的说我们可以让几个孩子去捣乱、分散他的注意力,其他人快速的跑过去,结果当发现这些方法都行不通的时候,孩子们开始跟霸王龙“交涉”了,有人拿出糖果做为通过的条件,有人用幼儿园老师教育小朋友的方式给霸王龙说起了道理,最后有一部分孩子顺利通过,也有孩子没有能够顺利完成任务,我们坐下来反思了成功原因以及失败的原因,孩子们都对如何与陌生人沟通的方式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六)开设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戏剧课程
中国现阶段的教育是应试教育,而应试教育是脱离社会发展需要的,是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不务正业”的培训课程,它对孩子学习以及参加考试会起到妨碍作用。其实并不是这样。前面已经说过,教育戏剧是一种过程教育,它是一种教学的手段,它不仅可以在戏剧方面运用,而且可以把这种教学方法融入到我们现在的各门学科的教学中。中国的应试教育是一种结果教育,它的模式在短时间内不能一下子改变,但我们可以把方法融入现在的教学,这不仅跟现行的教育模式不违背,反而更加新颖,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记忆。例如在孩子的音乐学习中,以柴可夫斯基著名的舞剧《天鹅湖》的音乐举例,以往给孩子欣赏时往往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不能让他们的情感随着音乐的情绪流动,这时我们的教师可以不要急于直接让他们解读乐章,而是可以用故事倒入,当在轻松欢快的乐章部分带领他们一起玩耍、做集体游戏,让他们充分的感受到天鹅公主奥杰塔和同伴们愉快的玩耍;当在音乐舒缓乐章时,扮演王子邀请公主一起跳舞、游戏,让孩子感受王子和公主心心相惜的甜蜜时光;当音乐厚重压抑的片段,扮演男巫和黑天鹅奥代尔出场,让孩子感受男巫与黑天鹅的邪恶以及天鹅公主奥杰塔的无助。在充分了解了整章音乐的故事情节之后,让孩子参与表演并充分感受之后,才能调动起他们的真实情感,随后再播放音乐,在不同的篇章播放时缓缓的解说,使孩子和音乐同呼吸共命运。这种方式:我不改变你的结果,只不过走不同的路(用不同的手段教学),只要能达到目的地,且更快更好,我认为还是非常值得提倡的!
参考文献:
[1]卡梅尔·奥沙利文著《教育戏剧:实践指南与课程计划(上)》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DavidDavis编著《盖文伯顿教育戏剧精选文集》心理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郑重(1985.04.04—),女,汉族,籍贯:山东省沂南市,单位: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教育戏剧、播音与主持。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类重点项目《教育戏剧的功能与应用研究》(编号:SK2017A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