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眠对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影响

2017-09-10 07:11檀壤
西江文艺 2017年15期
关键词:林风眠美术教育

【摘要】:林风眠是中国近代不可多得的艺术家,他将西方造型与中国水墨相结合,开创了中西融合的新篇章。他也是著名的美术教育家,其理论和实践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林风眠;中西融合;美术教育

上世纪初,国门被打开,一批青年艺术家满怀憧憬,期待中国艺术也能踏入现代的大门。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等都有留学法国的经历,他们前往艺术之都巴黎去学习西方艺术圭臬,期以从中找到进入现代艺术大门的通行证。他们学成回国,艺术实践与艺术主张对国内画坛产生了影响。并且他们都投身美术教育,引领了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走向。其中,林风眠学贯中西、艺术见解独到,对二十世纪美术教育的影响无比重大。有人这样评价他:“他的创作力求把印象派的光色、立体派的结构、汉唐壁画的生动、宋瓷线绘的流畅结合起来,开创了一条融汇中西、综合创造的现代之路。”[1]而他也是一位难得的美术教育家,在任职北平艺专和和杭州艺专校长期间,主张艺术自由,摒弃门户之见,聘任了很多留学归来的艺术家,开创了现代美术教育的新格局。

1. 为人生而艺术

1900年,林风眠出生在广东梅县。1919年,他去往法国留学,先后在第戎国立美术学院和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柯罗蒙工作室学习。和前往西方学习绘画的大多数画家一样,林风眠在最初也是痴迷于写实风格,但扬西斯教授的一番話让他醍醐灌顶,重新认识到中国艺术中的无尽魅力,从此走上了中西融合的道路。1925年,林风眠在蔡元培的邀请下回国担任北京艺专的校长,时年26岁,但此时的他已尝尽经了人生的凄苦。爱妻在分娩之后去世,孩子不几天也夭折了。这对林风眠的心境产生很大影响,让他对艺术的作用也产生了新的思考。他认为人生是苦难的,而艺术的作用则是抚慰这苦难的人生,使之不那么艰涩。于是,他以艺专为阵地,发起“北京艺术大会”,他在一次宣传题字中写道:“呵呵,这满城迫切的呼声,不仅是肠胃的闹饥吧!人生需要面包,人生需要比面包更重要的东西——艺术呢!”这既是他对人生和艺术的感悟,也是对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回应。

这一观点反应在艺术与教学中便是他创作了很多表现苦难的经典画作。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战争一词充斥着,血雨腥风的时代背景影响着林风眠的画风,他将这些战争的痛苦表现在画作之中,《民间》、《人道》、《人类的痛苦》都创作于那个时代。他用画作描绘战争背景下生命的脆弱和命运的苦难。这让当权者大为不爽。在这一时期,林风眠以浪漫、激烈的画风表现出“艺术救国”的豪迈气概。林风眠只是艺术家,艺术家多半是不懂政治的。他所发出的声音只是最本真的想法和最真实的呐喊。随着国共两党的交恶,艺术的风向也渐渐发生了变化,时代更期待艺术是宣传品,是政治的传声筒,更主要的是,以现实主义的风格的作品。

2.兼容并包的理念

林风眠对近代美术教育的贡献还在于他执教两所艺专时的管理理念,一方面,组建了教师队伍,培养了很多优秀学生,诸如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等,这些艺术家的成就验证了林风眠当时的真知灼见。他一方面聘用了大批留学归来的艺术家,比如王代之、肖俊贤等,还聘用外籍艺术家如法国画家克罗多。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力排众议聘请齐白石为中国画教授。充分说明了林风眠的兼容并包的思想。其次,他还营造了轻松的学习氛围。当时的艺专每周都有展览会和音乐会。他重视学生多种素质的培养,设置了图书馆,章文浩在《浅析林风眠美术教育思想》一文中考证,林风眠任职期间,购买了大量中外文学、哲学书籍,以及大量的各个流派的画册。他也经常鼓励学生“去读一些文艺、哲学、历史方面的书吧。充实你的心灵,增进你的感受力,启开你混沌的心智。”[2]另外,林风眠重视基础,设置的课程为三年素描,三年油画。他认为素描是一切造型的基础,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造型基础。此外,他还提倡写生,主张到大自然中观察、研究。他说:“唯有从大自然那里认出自然的真实面目来,才能得到技术上真实的而且基本的训练,也唯有得到真实的基本技术,我们才能表现真实的美的概念。”在对待学生的绘画方面,他鼓励创造,对创造性的想法多鼓励。[3]这种兼容并包的管理理念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3.中西融合的画风

林风眠的创作历程大概分为了六个时期。1919年—1925年,留学法国,可算作第一个时期。林风眠在法国留学期间的老师扬西斯曾对林风眠说:“你是一个中国人,你可知道你们中国的艺术有多么宝贵的、优秀的传统啊!你怎么不去好好学习呢?去吧!走出学校的大门,到东方博物馆、陶瓷博物馆去,到那富饶的宝藏中去挖掘吧!”正是扬西斯的这一番话,让痴迷于写实主义的林风眠重新燃起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浓厚兴趣。他从西方近代以来的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主义、立体主义等派别中汲取营养,融合入中国传统艺术之中。他并没有将中国传统艺术仅仅定义为绘画,而是将视野扩展到陶瓷、文学等领域。一生执着于“中西融合”,成为调和中西的大艺术家。他的画作是用西方的形式,但传达出的美感却是东方的、古典文人的。

执教于北京艺专和杭州艺专的十年(1926年—1938年)是其创作的第二阶段。在这十年,林风眠投入了巨大的经历于美术教育和艺术运动。致力于用美术表现现实的苦难,用以担起人道主义的大旗。这一阶段在画法上已经确立为表现主义,用笔简洁,风格豪放,色调低沉,充满了悲愤之情。

1938年—1949年,是他创作的第三个阶段。这十年里,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艺术为现实服务,已被大多数人接受,同样的,现实主義备受青睐,而他所崇尚的现代主义受到冷落。并且,这十年也是他人生出现了很大变数。随着战争,高校合并、南迁,他由于和其他教员出现了意见的分歧,受到冷落、孤立,而后辞职。这样使得林风眠更加专注的去研究与探索“中西融合”的绘画之路。他追求艺术“非功利化”,人生审美化。于是他开始了孤独的探索之旅。在这个阶段,戏曲人物成为他笔下的题材,此外还画了大量风景画、静物画。更加注重色彩的运用,追求中国传统写意画的笔墨意趣。“风眠体”已经初步形成。

1951年—1977年,是他创作的第四个阶段,他对立体主义有了新的理解,在他看来,中国艺术追求时间性,西方艺术追求空间性,将此二者的结合也是中西调和的一条路。于是在这一阶段,他的作品大概分为两类,一类是汉唐壁画的临摹,一类是立体主义风格的作品。

在这一时期,林风眠也在乡下度过了几年,创作了一批反映农民生活的作品。但是能代表其水平的还是风景、静物、仕女。他将汉唐绘画、瓷器中的流畅运用到绘画中,而形式又是新的、现代的。总之,在这一阶段,他形成了中西融合的“风眠体”。但是,在期间的大量作品在文革中被毁,留给后人无尽遗憾。

林风眠“中西融合”的绘画风格独树一帜,他立足于中国传统的笔墨和意趣,吸收了西方绘画中的色彩、光感、结构表现。大胆的探索和实验,使这二者充分的融合在一起,既传统又有现代感。吴冠中、赵无极等绘画大师都受到他的影响和启发。

小结

林风眠是二十世纪的融合中西的一代大师。他“调和中西”的绘画主张、兼容并包的理念、为人生而艺术的态度,开创了现代美术教育的新格局,对现代美术教育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裔萼.徐悲鸿美术教育思想形成及影响20世纪[M].中国美术教育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

[2]林风眠.林风眠画论[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3]林风眠.徒呼奈何是不行的林风眠之路[M].中国美院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檀壤,1991年12月10日,女,汉,山西祁县,忻州师范学院,本科,旅游管理。

猜你喜欢
林风眠美术教育
林风眠《静物·瓶花》
林风眠——孤独的灵魂,沉郁的浪漫
是艺术家,也是教育家
赵无极救恩师
赵无极救恩师
学生人文精神在高职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谈高校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听障儿童美术教育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