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类文章的阅读如何审题

2017-09-10 18:46李平
神州·中旬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做题考点全文

李平

学生在考试中,做记叙类文章的阅读题时,要想做题完全正确是需要条件的。首先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量,其次要掌握答题技巧。但是,有些学生答题失分,既不是因为知识的储备量不够,也不是因为没有掌握答题技巧,而是因为没有仔细审题或根本不会审题。可见审题对学生答题有多重要。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如何教会学生审题呢?

一、让学生知道审题的基本要求

我们要学会审题,首先要明白审题的基本要求是什么?有的学生阅读速度很快,就有可能漏掉一些重要信息。例如:在做选择题时,我们有时会遇到这样的表述:“下列选项中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意思是要选有误的一项。但由于审题不仔细,会漏掉一个“不”字,导致我们选出一个“正确”的选项。所以,教师要告知学生,审题时要“慢”,要“一字不落”。

二、要读懂题目的意思

读懂题目的意思,就是说要知道这道题考察我们什么内容,即“考点”是什么。知道考点是什么,做题时才可以“有的放矢”。有的题目,它会直接告诉我们考什么,但有的题目则是含蓄地、间接地、从侧面来考。那我们怎么去判断它的考点是什么呢?

1.宏观上把握记叙类文章的阅读考点

一般来说,考点有以下几个:内容的概括与梳理;人物的赏析(分析人物的心理、情感、性格、精神、品质、思想等);语言的赏析(从修辞、用词、句式、含义、情感、哲理等角度品析句子的妙处);写法赏析(包括对比、烘托、欲扬先抑、象征、细节描写、以小见大等写作手法的辨识与领悟;设置悬念、铺垫、埋伏笔、过渡衔接、前后呼应、卒章显志、线索的使用,记叙的顺序等布局谋篇技巧的掌握;叙述的角度;主旨的把握(或抒情,或议论)。

2.抓关键词明确考点

试举例如下:

①为什么人们先前买了女孩的面包,后来却不愿买了呢?而“我”为什么最后又给女孩留下钱呢?

从题目中,我们可以从“先前”“后来”“最后”三个关键词入手,分析出此题是要我们梳理出人物行为变化的原因,考点即是“内容的概括与梳理”。

②明知局势紧张,闻一多仍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从关键词“闻一多”“用意”入手,我们可知考点是和人物有关,但落脚点却是“用意”,表明考点是“写法赏析”,即用什么写法表现人物的什么品质。

③对课文结尾一句话“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该怎样理解?

从关键词“结尾”“理解”,我们可知考点是“主旨的把握”。因为记叙类文章的结尾,一般都会点明主旨。理解了结尾句子的含义,也就把握了主旨。

三、读出题目中的限制条件

1.角度的限制

有的题会对答案有角度的限制,会给出一个指向。举例如下:A、下面这段文字是从“百度”中下载的,这段文字不宜添加到《最美人瑞这样走来》一文中。请从思想内容或表达方式角度说明理由。B、第一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C、从修辞角度赏析第二段画线句子。D、试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以上四个例子,限制的角度分别是:思想内容、表达方式、结构、修辞、人物描写等。

2.范围的限制

有些题,给出了一定的限制范围。要求我们根据这个范围去答题。例如:从第(8)段杨先生的回信中,可以看出她对后辈抱有什么感情?联系全文,说说“我”对杨先生怀有什么感情?

这道题有两问,给出的限制范围分别是“第(8)段”和“全文”。如果没有注意这个范围,那么,我们的答案不是“过宽”就是“过窄”。

3.字数的限制

有些题,要求我们的答案必须符合它的字数要求。这个字数要求有的是一个具体的字数限制,有的则是一个大概的限制。例如:老王是怎样的一个人?请你用两个字来概括。请你仔细观察你熟悉的人,运用细节描写写一个片段,不少于100字。“两个字”是具体的字数限制,“不少于100字”是一个大概的限制。

4.材料的限制

有些题对我们做题时使用的材料有限制。例如:①赵奢认为儿子赵括能做大将带兵打仗吗?他为什么这样认为呢?请用原文回答。②选段中有关闻一多“说”和“做”的事例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概括。③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读完文章后的感受或心情。

这三个例子中,“用原文回答” “用自己的话概括” “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对答题材料的限制。要求“用原文回答”就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也同样不能“用原文回答”,要求“用一个词来形容”就不能“ 用一句话来形容”。

5.数量的限制

数量的限制是指题目中设置了几个问题,每个问题要求从几个方面回答。

例如:①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这突出了她的什么特点?此题有两个问号,设置了两个问题。这是通常情况,有几个问号就有几个问题。

②蒙先生的“豪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任选两个方面举例说明。

此题只设置一个问题,但却需要从两个方面作答。

③从蒙先生做人的角度看,你认为他两次未被续聘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此题也是一问,但“分别”一词要求我们写出两个方面。

6.对象的限制

有的题目中列出了几种情况,却不是要求你这几种情况都要回答,而是针对其中一种或某 几种作答。例如:对文章标题的理解,人們有两张观点。第一种:“我”是露丝的“眼睛”,第二种:露丝是“我”的“眼睛”。结合全文说说你对第二种观点的理解。此题罗列了两种观点,但要求我们答题的对象却只是“第二种观点”。

四、读出题目中的答题暗示

有的题目中或对术语内涵进行解释,或对作用进行概括,或对思路进行启发等。审题时也需仔细品味。

例如:文章线索有着串联全文,贯通文脉的作用。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为什么?根据题目中“串联全文,贯通文脉”这一暗示我们可以这样分析:“串联全文”就是字面上不断反复出现的文字,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可以找出一条“明线”;“贯通文脉”就是“明线”背后所蕴含的东西,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可以找出一条“暗线”。

俗语说“磨刀不误砍柴工”。答题前仔细审题,一字不落,了解了题目的意思,读出题目的限制与暗示,为我们答题明确了方向,扫除了障碍,提供了思路,对我们做题有极大的帮助。愿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注意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做题考点全文
考点展示
考点展台
高考做题要先后有序
不等式(组)考点大扫描
全文中文摘要
聚焦高考选做题中的解不等式问题
高考做题要先后有序
高考做题要先后有序
全文中文摘要
构思精巧余味无穷 讽刺鞭挞淋漓尽致——再谈“虚荣”贯穿《项链》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