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晓敏
记得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如鸟儿没有翅膀。所以书籍是我们生命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世界上唯一不会腐朽的东西。书也是我们职业道路上的一盏明灯,给迷途的人指引方向。
十年之前,我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热忱撞进幼儿教育的大门。我开始了大部分人眼中只要和孩子玩一玩,闹一闹的简单、开心的职业。刚开始的那段时间面对孩子的哭闹、调皮束手无策,顿时对自己的产生了怀疑,对自己的前路感到了迷茫。此时是一本书让我重新燃起了对教育事业的星星之火,也是它引领了我三年的新教师之路。
一个百无聊赖的午后,工会活动静静地进行着。老师们都在幼儿园的图书馆中翻阅各种书籍。而我在近图书馆门口的书架上随手拿了一本最不起眼的书《3~6岁儿童发展与指南》。书内阐述了“各年龄段的教育目标”、“各年龄段的典型表现”、及“教育建议”等等。我在书中看到了3岁幼儿的年龄特点跟我们班级的孩子恰巧吻合,我兴奋地翻阅“教育建议”。虽然寥寥数字,无法解我燃眉之急,但它却似黑暗夜色中的一丝萤火,茫茫大海中的一块浮木,久旱之后的一滴甘露给了我一线的希望。我没有盲目地将这本书从头至尾阅读完,而是根据自己班级年龄段查看了目标、表现、和相应的措施。了解了这些之后,每当我碰到没法解决的孩子的问题,我就会拿出这本书翻阅一番。三年的新教师之路,因为有了《指南》,我开始得心应手; 因为有了《指南》,我开始熟悉幼教这份工作;因为有了《指南》,让我不再怀疑自己。
教研员来园听课,我自告奋勇地参与学习活动的展示。我选择了一节小班的《小熊画大树》的科常类学习活动。我按照教案上的要求将教具和学具准备妥当,将活动流程熟记于心,信心满满地开始上课。第一环节,由小熊和大树的对话以故事形式引出本次活动的主题,小熊要画大树。幼儿参差不齐地说着。可是到了第二环节,观察大树特征,要求幼儿说出大树的主要构成的时候,孩子们尽然都鸦雀无声了,没有孩子来呼应我。我只能自问自答地将活动进行下去,到了最后环节,孩子们几乎已经没有心思听我讲下去了,有的歪着坐,有的玩弄着自己的衣服,有的三三两两的讲话,根本没有人理会我了。这是我事先没有预想到的状况,我尴尬极了。此时,我真希望时间如穿梭机般一飞而过。第三环节,交代了一下任务孩子们没有操作就草草结束了。活动后,全园的老师围坐在一起评课,这个时候首先发言的我真是欲哭无泪,我哽咽着三言两语自评了自己的活动。老师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每一句话就仿佛一把把利刃刻在我的心里。最后教研员悄悄地塞了一本书——《上海托幼》给我说:你对自己班级孩子已有水平了解不足,教案拿来就用,没有按照本班孩子已有经验做调整,所以这节活动你上得失败了,经常看看这本书吧,可以学到很多。
我拿着《上海托幼》这本期刊,一页一页地翻着,它分为:园所采风、管理论坛、探索与实践、0~3岁幼儿教育、案例、随笔、二期课改等几个栏目。我特别喜欢案例这个栏目,这是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所记录的典型性比较强的案例分析,其中会告诉读者,孩子的行为代表着什么,也会引导作为新教师的我从孩子的角度,去感知孩子的世界,会让我发现,孩子的世界真是丰富多彩阿,孩子的行为和孩子的所见所闻以及孩子的年龄特点有着密切的關系。从名师的随笔这一栏目中,我也了解到了一位幼儿教师不但要做倾听者、观察者、分析者、更要做创造者。所以为什么幼儿教师不能只做一个“拿来主义”者,必须在前人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孩子做出新的“创造”。如:一篇教案对待不同的水平的孩子提问方式、导入方式都是不同的。
我潜心致力于专研如何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可是作为一名成熟的幼儿教师,单单会解读幼儿、设计教学活动是不够的。教师这一角色不但要面对幼儿还需要面对家长。如何指导家长工作也是幼儿教师的必修课之一。我曾经在工作五年有余时,接手一个班级,班级中的家长水平层次不齐,有的是大学教授、有的是白领、也有外来务工人员。这样的班级家长工作,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当大学教授的家长咨询我一些教育方面的问题时,我顿感无力应对;而想要与白领的家长沟通时,又无法面谈;而与外来务工人员家长交流时,发现教育观念不同,无法达成一致。班级工作不能顺利开展,时常会给班级工作带来障碍。比如:孩子倾听习惯的培养家园不能保持一致;对待孩子暴力倾向时,家长和老师的观念不一致;更有甚者,发现孩子有传染病疑似症状时,家长不能及时将孩子接回就诊,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此时,根据从事幼教行业以来养成的习惯,我会让自己泡在图书馆一整天,书中自有解决方法,书会让自我完善。
通过翻阅家长工作的书籍,针对自身的问题,我找到了解决班级家长工作的几个要点:
1.多举例,少说教。可能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更多的讲求理论的教育方法,会给家长产生距离感,所以,家长对我不能信服。特别是针对高层次的家长,她们不缺乏理论教育观点,她们缺少的的实践的方法。我可以收集一些针对性强的游戏和案例给家长参考分析,通过家园共同实践促进孩子的发展。
2.紧跟发展,善用微时代通讯。有时候跟朝九晚五的白领家长无法面谈的时候,作为教师也要赶上时代的步伐,利用微时代的通讯方式和家长沟通:微语音、微视频、视频聊天等。这样既解决了无法面谈的难题,家长又能充分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
3.将心比心。教师有时候可能会觉得有些家长简直就是无理取闹,不讲道理。比如发现传染病疑似症状时,家长未及时接幼儿就诊。我们首先站在家长的角度想想,其实任何家长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得传染病,得了传染病家长或多或少会觉得有点没面子。其次,家长可能无法意识到传染病对幼儿的危害。倘若我们能跟家长解释清楚传染病无法立即发现隔离的危害性,以及传染病比较普遍,并保护孩子隐私。我想家长会非常愿意配合老师的工作。
当然在家长工作中,每一次谈话的重中之重就是:肯定孩子的优点,让每一次谈话保持家长心情愉悦。
多年来,每一次的困惑到清明,每一次彷徨到淡定,每一次的束手无措到游刃有余都是“书”这位好伙伴给了我牵引。读书是一种享受,一种幸福,更是一种成长。endprint